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五月初五话端午(上)

五月初五话端午(上)

  端午节是中国五个民间传统节日(其他四个为:春节、清明、中秋、冬至)之一。目前还在过端午节日的主要分布在东北亚、东亚、东南亚使用汉文字地域的国家和地区。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把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松阳人过端午节无论是缘由、礼俗还是食俗,都有别于其他地方。端午节是一个非常古老、信息量非常大、遗传密码非常多的节日。

  端午节的叫法很多,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至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是传统节日中别称最多的节气。不过松阳人只称端午节、薄饼节、端阳节、重五节,偶称女儿节、孝敬节。

  端午的“端”,古语为开头、初始的意思,“端五”也就是“初五”。晋代名人周处所作《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根据松阳史志办李伟春先生的考证,又因避唐玄宗八月初五生辰讳,改五月端五为端午。

  据南北朝梁时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古时,用天干地支纪年计时。在十二地支中,“寅”为农历正月、“午”为五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另外,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俗称“躲午”“驱五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艾叶节”等等。由于五月不吉利、五日不吉利、午(五)时也不吉利,因此,又派生出打扮闺女、出嫁女儿回娘家避祸等,成为“避午节”了。

  关于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有纪念屈原、伍子胥、孝女曹娥的,还有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龙的节日、恶日禁忌等等。松阳普遍的说法是与唐末黄巢造反有关联。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忠君爱国,但后被赶出都城,流放外地。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屈原投江后,楚国渔民划着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沿岸百姓向江中抛入饭团、倒入雄黄酒,以免蛟龙水兽伤害屈大夫。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是关于端午节的第一个传说。南宋女词人松阳张玉娘亦曾写过“端午”咏怀:晓糁蒲玉泛琼浆,臂结红丝暗自伤;莫谩相逢宜楚节(端午),独怜清梦隔潇湘。那时认为端午与屈原相关。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原为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奔向吴国,助吴伐楚,报了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子胥自刎而死,夫差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时期孝女曹娥投江救父。曹娥是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

  另外,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前面说的不吉利,且有“不举五日子”之俗(松阳人称此日所生的孩子为“五日子”,一般都不敢抚养。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范晔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松阳亦有“正五九不搬厝(正、五、九月不搬迁)”“正五九不出栏(正、五、九月家畜不出栏)”的说法。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以除瘟、驱邪、求吉祥为主题,因而出现了与此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不过,松阳老百姓所知道的有关端午节的习俗,与黄巢起义更有直接的关系。

  说的是唐朝末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无算,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地逃难。

  这一年五月初四日,黄巢的军队驻扎松阳城西望松岭,兵临城下。黄巢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往野外逃命。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拦问:“大嫂,你急急忙忙地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城里的男人都被征兵,我们这些老老小小只得逃命了。”黄巢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香火。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儿子。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后,颇为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你快快回去,用菖蒲、艾草和蒜头挂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初五端午节,黄巢的军队进入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菖蒲、艾叶、蒜头。为了遵守对那妇人的承诺,黄巢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松阳老百姓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叶和蒜头,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至于为什么用菖蒲、艾叶和蒜头?民间的说法是,菖蒲像黄巢兵将的刀剑、艾叶像其战旗、蒜头像鼓槌。有诗云“端阳艾叶如旗招百福,午日菖蒲似剑斩千妖”。这样看来,“黄巢说”倒也不是空穴来风。

  其实,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松阳就有端午节。在水南街道瓦窑头村营盘背山坡,曾出土新石器时代柳叶形石镞和圆柱形石锥,还有大量席纹、网纹等纹饰的商代印纹陶片;在叶村乡河头村占安山坡地,也曾出土新石器时代石镞和商代印纹硬陶的器物碎片,印纹硬陶的坯泥含有少量的杂质和砂粒,烧成温度较高,通体拍打回纹、米筛纹、麻布纹、曲折纹等纹饰。后又在水南街道塘寮村南侧的屋后山,零星出土了商代印纹硬陶片和西周时期原始瓷豆等文物;在新兴乡大石村西首的小山坡,陆续出土大量商代印纹硬陶罐、壶、盉以及西周时期造型各异的原始瓷豆、罐、罇等文物。这些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逐水而居,自比是龙的子孙。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这个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松阳这一带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这里祖先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提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他认为: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百姓断发纹身、“五彩丝系臂”“以像龙子”。张玉娘“臂结红丝暗自伤”,也与之吻合。

  从时序上看,端午节已经进入夏天。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因此,古时候常常把端午与夏至一样看待。松阳农谚:“咥了端午粽,棉衣伆伆送;咥了端午粽,火笼旮旯囥。”说明此时完全告别春天,进入仲夏。

  而这个时期,松阳这一带基本上多雨入梅。特别是五月初一至初五都会霝(下)大雨,做大水。松阳熟语“共时端午共时年”,意为大家都是同一日过年过端午的;但也有例外,松阳土话:“项弄侬人不整齐,端午过初四”。据各种版本《松阳县志》载:宋宣和十年(1128)、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康熙二十五年(1686)、乾隆十二年(1747)及公元1955年,松阳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时间都在端午节前后。其中,康熙二十五年,大雨四昼夜,赤塔埠房屋漂没,南门水漫七尺,舟行城市,傍河庐舍俱漂,淹毙人口无数;1955年,大雨数天,松古平原平均降雨量225.5毫米,冲毁房屋1740幢,死亡21人。特别是端午节,松阳十有八九要霝“端午雨”,松阴溪会涨大水;因此,沿溪百姓常常提前一天即初四过端午,到了初五就可以安心“望大水”“逃大水”了。另外,松阳片山区的百姓也会提早一天过端午;初五日,他们提着灰汁粽子,结伴到平原地区的各自亲戚家送粽子,然后咥薄饼、过端午,最后相约一同回去。1997年端午节,曾发生到“阳”里过节回家的山区村民所乘坐的“天目山”翻车,造成17死2伤的特大交通事故。

  对于端午雨,根据各地民间岁时占验习俗,认为端午节霝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不过,松阳人对端午雨习以为常,认为没有端午水倒反常。松阳有农谚:“端阳有雨是丰年。”清顺治《松阳县志》只记五月初一日占验情况:大热,晚有风雨,米贵;风从北来,人相惊,米大贵;其日芒种,六畜哀鸣;其日东风至夜不止,米贵;其日上辰巳日有雨,蝗虫多。而没有初五的岁时占验习俗。但是,松阳农谚“五月弗热,五谷弗结”“五月旱,仓仓满”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即应该多晴少雨、高温少凉。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时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松阳童谣“毛桃兒咥起病,黄瓜耷兒送你命”,也反映这个时期气候与疾病的相关情况。

  端午时值仲夏,多雨多霉天,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常常用兰草汤沐浴防疫。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据《礼记》载,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亦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因此,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有些地方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来防疫。《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俎》:“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改革开放之前,松阳农村,五月初一集市便有一包包的雄黄、朱砂、桃仁、蒲片、艾叶等出售。人们把雄黄、朱砂浸入黄酒溶和后再用菖蒲、艾叶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有的用酒涂小孩耳鼻、肚脐,以驱毒虫。也有的用雄黄酒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起到消毒杀菌作用;还有佩香囊、悬艾叶、菖蒲等都有防疫作用。

  因此,可以这样说,端午节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卫生防疫节日。

  (未完待续)

作者:洪关旺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叶跃明 吴胜 时间:2017年5月25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