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六月六翻晒日

六月六翻晒日

  松阳土话“六月六,鸡卵也榻熟”,意为到农历六月初六,松阳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暑天了。“六月六”既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不是汉民族典型的传统节日。但,它是一个古老的、又有文化底蕴的节日;同时,也是一个愚昧、荒谬的节日。

  “六月六”作为一个节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传说春秋战国时,晋文公重耳的舅父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其婿欲在六月初六日丈人回家过寿时刺杀之以报父仇,其女得知消息后赶回娘家密报。狐偃在赈灾放粮时,了解到民间疾苦,后悔未听亲家忠告,痛恨自己做错了事;不但没有怪罪女婿,还当众承认自己以前的错误。且在以后的六月初六日,都将女儿、女婿接回家中团聚。传到民间,百姓效仿,相沿成俗。一些地方六月六日,出嫁的老少姑娘都被接回娘家。因此有“六月六,请姑姑”,俗称“姑姑节”。其实,这与端午节“避午”,也是差不多的意思。过去五月为“毒月”,六月六又是全国各地最热的天气,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娘家歇息、“避伏”或“歇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汉时佛教开始传人我国,特别是南北朝之后,各地寺庙雨后春笋般建立。据旧志载,松阳梁时建有寺院12座,隋唐宋元明继续增多,到清朝,禅院、庵堂共计152座。农历六月六,南方正处于高温潮湿的梅雨天气,每当“六月六”,如逢晴天,各地大小寺庙、庵堂的和尚、尼姑会整洁衣冠、焚香秉烛,把所存的经书搬出去晾晒,以防经书潮湿、虫蛀鼠咬。为考取功名的书生、秀才,却把“四书五经”等书籍拿出去翻晒。城乡的黎民百姓翻箱倒柜,抱出衣物、鞋帽、被褥曝晒,民谚有云“六月六,家家晒红绿”;同时,也是传说中龙宫洗晒龙袍的日子,因此有“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之说。在皇宫,要把全部的銮驾列出来曝晒,皇史、宫内的档案、实录、御制文集等,也要摆在庭院中通风晾晒。因此,这一天也称“晾经节”“晒书日”“翻晒日”“晒袍日”。相传这天是“日头”的生日,阳光特别强烈,凡是这天晒过的东西,虫子就不会咬了。民谣“六月六日晒衣服,不怕虫咬不怕蛀”。

  宋真宗赵恒在某年的六月初,声称上天赐给天书,遂定六月六日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

  元明清时期,农历六月六日还是法定的“洗象日”。从元朝开始,许多出产大象的东南亚、南亚国家成为中国的附庸国,每年都要带大象进奉。暑热天时,大象就在水潭中洗浴嬉戏,引来百姓争相围观。乾隆时期大象多达三十多头,象奴、驯象师多达百人。明清时期,六月初伏之时,都要举行洗象仪式。

  “六月六”对少数民族来说,名头就更多了。布依族称“小年”,一年中近一半之意;苗族,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哈尼族称之“六月节”,哈尼语叫“苦渣渣”节;壮族朋友却称“六郎节”;土家族与汉族一样称“晒龙袍”,但传说内容不一样。

  不管“六月六”节日是怎么演变过来的,应与当时当地的气候情况密切相关。

  农历“六月六”,一般多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前,常常是高温酷暑,熟语“六月六,犬洗浴”。过去从六月初六起,城内的中药铺和寺庙开始施舍绿豆汤和端午茶。松阳老百姓则自制山膏药豆腐(山膏药又名山麻糍,学名豆腐柴。先把山膏药叶揉搓成糊状液汁捞净杂质,加入适量澄清的柴灰水,静置后凝结成绿色豆腐状食品)、仙草豆腐(仙草学名凉粉草。先将仙草干入锅加水、小苏打一起熬煮,待深褐色液汁溶出后,再去渣和以淀粉即可),用以消暑、清凉。

  自然经济条件下,每到六月六日,家家户户开始浇大酱。前面“梅雨”季节已介绍“五月酱黄六月酱”“一日酱黄十日酱”,六月初六,老百姓把盐水“浇”入晒干的酱黄(开水加入食盐自然凉后,倒入装酱黄的罇、罐叫“浇”),盐的比例一定要大,这样,既不会容易生虫,也符合古语“盐放酱里永远在”。

  还有“六月六,咥素食”的习俗,如炒韭菜、煎茄子和榻煎饼等,主要是为了清淡。

  另外,农历六月已异常炎热,过去还没有双季稻(松阳地区20世纪50年代之后才有双季稻)时,庄稼长势正旺,稻谷抽穗扬花,农家要观察长势,以卜丰歉,故有“六月六,看谷秀”之言。与松阳的“标榜”差不多。据松阳史志办何为松先生介绍,过去在水稻抽穗开花期,老百姓会挑选一株比田坌其他水稻长势好、早的水稻,移植于盘、缽里,放置社亭(解放前松阳县城有36个半社)的社公前,作“标榜”,可吹嘘自己种的稻谷比人家好。不过,叶永萱先生在《松阳乡俗散记》里“标榜”又是另外一说:夏至那天,农民要挖一棵已抽穗的稻谷植株,连泥带土植入一个缽里,拿到社殿、土地庙供奉“五谷神”,好让“五谷神”向玉皇大帝交差,从而庇佑一方五谷丰登。

  有的地方农民还把“六月六”称为“虫王节”,要在农田、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上天保佑。松阳安民、枫坪等山区地方,夏天的“迎神赛会”,也有祛瘟灭虫,祈求各路神灵保平安之意。

  在这里,重点介绍,松阳解放前“六月六”的习俗。根据松阳最后一名进士高焕然主编的民国《松阳县志》载:“六月六”本来是翻晒书籍的日子,而松阳一些无知的妇女却把它捲成晒经(书)的日子,变成“六月六,晒经书”(其实,古时候寺庙此日亦晒经书)。

  “六月六”这天,松阳各乡村的老年妇女,往往相约成群,到寺庙去拜佛。“当午跪拜,虽烈日不少避”。正午时,头顶烈日,对着经书跪拜,边翻晒经书、边唸经。并且,每年都要更换寺庙。这些缠足小脚老太婆非常虔诚,再伆的寺庙,哪怕前一天支饭翻山越岭,也要赶去唸经。高焕然在这里感叹“亦可哂也”!

  不知道这些老太婆从哪里听来的,说轮换了12座寺庙晒经、唸经,就功德圆满,可以直接升天,死后不用进地狱,遭受百般煎熬。主编疑惑“亦不知其何所据也”?

  不过,旧时确实有这样的传说,说明主编也“臆断”了。据载:寺院里晒经是为了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有些信佛的妇女在“六月六”这天也主动地到寺庙里参与翻经念佛,但她们的翻经是另有所图,她们认为一生中到寺庙里参加十次翻经,来世就可以转为男身。顾禄《清嘉录》卷六云:“诸丛林各以藏经曝烈日中,僧人集村妪为翻经会。谓翻经十次,他生可转男身”。这当然是愚昧可笑之谈,到了近代,此俗便逐渐消亡了。与松阳的传说不一样而已。

  还有,在《五月初五话端午》中提到在端午节松阳小孩有系五色线的习俗;民间说“六月六,百索子(五色线)撂上屋”。相传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被银河分隔在两岸,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这一天可以相会。但在他们中间却横阻着一条银河;所以六月六日这一天,天下的儿童多要将端午节系在手上的“五色线”撂上屋顶,让喜鹊衔去在银河上架起一座象彩虹一样美丽的桥,以便牛郎和织女相会。

  另外,在《夏至辰日是分龙》中已介绍,松阳陋习,在“六月六,鸡蛋也榻熟”的日子里,会把在“分龙”节“违规”的人拉去“榻青石板”,发生家破人亡的惨剧。

  (本文得到潘云飞、何为松、叶永萱等先生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洪关旺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杨卫中 吴胜 时间:2017年7月1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