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立 秋

立 秋

  立秋,松阳人挂在嘴边的是“秋老虎”“争秋夺伏”,或者“雨打秋头无稿饲牛,雨打秋日无水磨墨”以及“秋后算账”之类。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2017年是8月7日)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从文字角度来看,“立”为“开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表示禾谷成熟了。秋天到了,作物开始成熟。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在过去农业社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秋后霝一次雨气温下降一次,因而松阳人有“一洒雨一场凉”的说法。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立秋后,控制松阳所处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副热带高气压逐步南移减弱,许多地方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这是头5天的情形。但是,立秋后还有三伏中的未伏(立秋后逢庚日即8月11日开始三伏至20日出伏),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这是10天第二候“白露降”。最后5天是描述知了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一候为5天,立秋至处暑15天,天气逐渐变凉。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立秋后,早上凉飕飕,晚上还是热到头。

  立秋,是秋天的开始,并不是说过了这天就进入秋天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一候)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立秋后,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不时北抬,在该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强烈,气温回升。立秋后第4天是庚日,未伏的开始,共有半个月“热在三伏天”,松阳人常常说“争秋夺伏”,虽然早晚凉爽,但白天气温高(超过35度),人们形容之为“秋老虎”。要到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那时,松阳才真正进入秋天了。

  传统农业社会,松阳以种植水稻为主。20世纪50年代后,逐步推行水稻双熟制;70年代末,推广晚稻杂交水稻。直至21世纪初农业产业结构大调整,松古大地种上主导产业---茶叶。在产业结构调整前,立秋是农事的一个重要节点,是晚稻种植的最后期限,熟语“晚稻不过立秋关”;那时,松古平原产粮区,水利设施不完善,又会出现“伏旱”,水利纠纷不断,许多农田到了“立秋关”还没有水灌溉,致使晚稻不能及时栽种。但立秋前后一般会有一场大雨,老百姓或选择秋后插秧(去头)或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产业结构调整种植茶叶后,“立秋”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是夏茶与秋茶的分界线,同时也是影响“秋露白”产量、质量的节点。熟语“七挖金、八挖银”,(不闰六月的话)茶园农历七月松土施肥比八月有效。

  同时,过去老百姓也看重“立秋”前后的天气,说其与后面的年景息息相关。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 “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还有“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本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

  顺治《松阳县志·世本杂占》载,立秋日天气清明,万物不实;有小雨,吉;大雨,伤五谷;其日属火(晴),不宜□人;雷雨折木,多怪异;其日东风,禾豊实稀;南风,人民安,秋旱;西风,秋□,贼起,米谷贱;北风,有忠孝人出,冬备雨雪;东北风,米贵不久;西南北风,年丰民乐。

  该版县志《田家岁时杂占》载,六月,立秋在月终,则旱禾迟。在谚云:六月立秋要到秋,七月立秋不到秋。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也就是说,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如果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熟还必致歉收。今年因闰六月,立秋在农历六月十六日。故,过去的话,收成不会很好。

  另外,老百姓认为“立秋”前后的天气与之后的天气亦密切。最著名的就是“雨打秋头,无稿饲牛;雨打秋日,无水磨墨”,意为,立秋前一天霝雨,则接下来会长时间霝雨,致使稻草烂掉,连牛吃的稻草也没有了;倘若立秋日霝雨,则接下来会长期天晴,以致连磨墨的水都没有。还有,“立秋无雨送秋旱,送秋无雨一冬旱”,“送秋”即秋末。

  关于“立秋”的习俗,早在周代,逢立秋日,天子会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汉代仍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曰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后来演变成秋季练兵。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因此,有“一叶知秋”之成语。民间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明沿宋俗。

  在饮食方面,从唐宋时起,在立秋,必须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清朝在立秋节这天,悬秤称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数相比,以验夏中之肥瘦。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各种肉,“以肉贴膘”。民国后主要是“啃秋”。许多地方在立秋这天吃西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还有的地方,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一个秋桃,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认为这样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松阳的平卿村有做“立秋福”的习俗,立秋日,宰头大黑猪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把生、熟肉公平分配给村内18至59岁男丁,意为“有福同享”。小吉村却举行“刹痢瘟”活动。立秋这天,下午,由道士打清醮。半夜,上百支两米多长的火把组成火龙,巡游田盆,把各类虫子吸引过来烧死。

  过了立秋,松阳人认为,作物是再“抽”的,要“毒”性,比如秋落苏、蒲瓜等等,都要去头掐尾,用开水焯过,再烧制。

  松古平原在传统农业种植水稻时期,在“立秋”日要“封秧门”。这天,主人家要把晚稻的秧田插上秧,早早收工,带几个秧扔在屋顶上祭天,晚上烧一桌丰盛的菜肴,庆贺“双抢”结束。

  宋理学家松阳人项安世在《周易玩辞》中认为,坤土在夏秋之交,为西南方之卦。坤位西南,节气立秋。元大儒松阳人周权一首《立秋日晚坐》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此时的景象:山云漠漠树苍苍,风荐池荷满意香。独据绳床眠未得,一檐松雨夜初凉。也应了“立了秋,把扇丢”的俗话。

  不过由于这个时节,虽有凉风时至,然暑热未尽,容易使人萌生“躁动不安”而伤惑。汉大家宋玉《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于是开启了文人墨客“悲秋”之先河。立秋之后,秋景、秋物、秋声、秋色,肃杀之象随之而来,往往能勾忆起人们或哀怨或忧愤或伤感,于是情与景融,思与境谐。中医谓之曰“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因此,刘禹锡的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概括了古代文人的这种“悲秋”情节。

  其实,单单只有秋天意境倒也不至于过度悲秋,若是多了其他因素,便真心教人悲愁。松阳儒士刘德元在遭遇动乱、避居丽水时写过两首《立秋日》的诗,前一首是“几度言归归不得,思量无计且登楼。”后一首写在1935年立秋,不仅二度避乱,而且抱病在身,于是“远方作客无知己,异地逢秋似故人”的真切悲愁。反过来说,当时是“多事之秋”,如今处于“太平之岁”的我们写写秋愁,顶多也是“无事强言愁”了吧?

  或许,有些喜欢打趣的人不以为意地说:“悲秋都是捉笔人的事情!”不然!岂不闻“秋后算账”“秋后问斩”之说,这些个对象恐怕不能没有“秋愁”吧?

  (本文得到李伟春、刘关洲、潘云飞等先生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洪关旺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叶跃明 吴胜 时间:2017年8月10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