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社日

社日

  过去,有村就有社,有社就有会,构成社会。社日分春、秋两社。松阳人有社日教牛、祭祀,咥炒豆、煮蛋等习俗。

  在传统农耕社会,人们依赖土地生存,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爱重之,必然神化之,因此土地很早就成为人们的崇拜、祭祀对象。从文字上看,“社”字从示从土,“土”是土地,“示”表示祭祀,“社”就是祭祀土地。早先的土地神只是神灵,后来逐渐被人格化了,叫社公老爷,俗称土地公公,而且有配偶神(社母,俗称土地嬷嬷)。有的地方和有的时候,土地神与谷神合祀,这就是古代所谓的社稷了。重点祭祀的那个日子,就是“社日”了。

  社日分春社和秋社。春社在立春过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2017年,春社是(立春2月3日,辛酉日;第一个戊日2月10日,第五个戊日)3月22日。秋社是(8月7日立秋,丙寅日;第一个戊日8月9日,第五个戊日)9月18日。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则有春、秋二社。春、秋二社祀神的功能有所分别,即所谓春祈秋报。春社主要是祈求土地神保佑农业丰收(松阳人俗称许愿),秋社则以收获报答感谢神明(松阳人俗称还愿)。

  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而二月二相传又是土地神的诞辰。由于“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而示有土尊。”随着原始崇拜向人格神崇拜的转变,对土地的原始崇拜也便转化为对土地神的崇拜,以前作为广袤土地象征物的土堆也便成为土地神寄寓的场所和标志,即社主。祭社还有配祭制度,所谓“社稷,土谷之神,有德者配食焉”。社日,便是祭社神的日子。这一节日习俗起源很早,是从上古时期汉族劳动人民对土地的崇拜中产生、发展而来的。据研究,作为节日,社日“起源于三代,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及清”。

  关于社日的由来,有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据《礼记·祭法》记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相传社神原名叫勾龙,是水神共工的儿子。共工长得人脸蛇身,满头红发,脾气暴烈。有一天,他和天神打仗,一怒之下竟把撑天的柱子碰折了,弄得天崩地裂(共工怒触不周山)。后女娲炼了五色石把塌下来的天补好。勾龙见父亲共工撞塌了天,造成洪水泛滥,心里非常难过。当女娲将天补好之后,他就把九州的大裂缝填平。黄帝便由此选中了他,封他一个官叫后土,让他拿着丈量土地的绳子,专门管理四面八方的土地,也就成了人们所称的社神。土地是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人们就要进行祭祀社神的活动,代代相沿,成为习俗。

  春社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关的记载,距今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商、西周时期,是男女幽会的狂欢节日,而后来则主要用于祭祀。在先秦时期,春社的日期通过“占卜”的方式来确定,并没有固定的日期,在汉、晋时,仍未完全固定。唐朝之后,春社日的日期开始固定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之所以设在戊日,是因为在天干中,戊属于中央,五行属于土。

  先秦时,春社时间较长,春季时对于土地的祭祀都可以称之为春社。当时的春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主要用来祭祀土地和祖先;另一部分则是更重娱乐的春嬉(又称桑社、桑林、桑台、春台),是当时的人们的狂欢节日。当时对“社”的祭祀活动,按主办方的不同,可以分为“大社”(王为群姓立社)、“国社”(诸侯为百姓立社)、“侯社”(诸侯自立社)、“置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的设置是根据行政单位和行政区划来确定,置设开始渐渐演变成由民间自由组织的“里社”。里社通常被称为民社,与官社由官府主持不同,民社主要由社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又被称为社首、会首等)主持,所需要的费用也主要由民众自己共同承担。这种组织形式极大地提高了民众参与社会的热情,促使民间社祭具有了很强的社会化功能,并最终实现了社祭的节庆化。

  秦汉及以后,原先的诸侯之社(国社和侯社)渐渐变郡社和县社所取代,变成了帝王之社(太社)、郡县之社(郡社、县社)和乡里之社(里社)这几个层级。从汉时起,“社神”的神秘性大为减少,逐渐人鬼化、区域化、庸俗化。在汉朝初期,官方延续了战国以来里社合一的制度,控制着社的设置,民间不得私自立社,但后来却出现了里社分离的状况,民间开始出现游离于里社之外的私社,成为独立于官方的民间组织。私社自成立之日起就开始受到官方的限制和打击。

  汉武帝时期,统治者改用夏历,设立了同样祭祀土地的“秋社”,与春社合称为“社日” 。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原先的春、秋社日祭社之外,还往往在冬腊时加祭一次,但具体时间未定。同时,这一时期“里”这一概念渐渐转为“村”,由原先的“二十五家为里”变为“百家为村”,春社的活动也“结宗会社”。

  在唐宋时期,春社与上巳节、中元节成为当时的祭祀中最常见的节日习俗,更是盛过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在唐朝,春社与上巳节、降圣节等同为公共假日。宋朝,还将魏晋时期五月初五“斗草”的习俗移植到春社活动中。

  元朝,由于元朝统治者害怕汉民会借着春社聚会时闹事而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所以对春社严加限制,春社开始衰落。

  明朝时,按《明会典》规定,每百户为一社,春社时,用一羊、一豚、酒、果、香烛等祭祀。祭祀结束后,一人带领读“抑强扶弱之誓”,之后按长幼次序坐下饮酒,“尽欢而退。”但这一仪式在明朝中后期以后,已形同虚设,地方官员只祭县社,而不祭里社。而民间的社日却主要是借娱神之名,行娱人之实。清朝,春社主要在南方地区存在,许多地方的春社同样保留有诸多娱乐活动,如戏社、社祭、聚饮等。当代的春社,在我国北方地区则主要与二月二的龙抬头合并。在部分南方地区则保留有祭社的习俗。

  社日风俗春社比秋社丰富,南北有差异,古今有别。

  官民社祭。官社祭祀为国家各级官府主持祀典,在社稷坛举行,民社祭祀由民间自由组织以社为单位祭祀社神,在村里社厝举行。不过,官府及民间祭社的目的基本一致,那就是春社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秋社报答感谢神明。只不过,官社庄重肃穆,礼仪繁缛,而民社则充满生活气息,成为邻里娱乐聚宣的民俗活动。

  聚饮社酒。唐人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宋人梅尧臣《春社》诗“春醪酒共饮,野老暮相哗”。都描绘了社日聚饮社酒的欢愉,也反映了唐宋社会富庶太平。据传,饮社酒可治耳聋。宋人陆游《秋社》诗“书固忌作闲终日,酒为治聋醉一杯”。

  散胙社肉。《荆楚岁时记》载:“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宰猪羊,祭祀过后,散胙社肉。宋人陆游《社肉》诗“社日取社猪,燔炙香满村”,描写了秋社的热闹场面。《汉书·陈平传》记载了陈平社祭分肉的故事:里中社祭,陈平负责割肉,分肉甚均。里父老夸奖他割肉很好。陈平说,假使我能够负责天下,也如同分肉一样公平。松阳平卿等山区宰猪谢神分肉,就是这遗风。

  社饭社面。相传梁简文帝“发教禁之”,从那时起,楚地的风俗变为吃猪羊肉做成的社饭,并用葫芦盛之。至宋代,《东京梦华录》载:“三月春社,各以社糕、社酒相卖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之属,切作素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饭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除了社饭之外,还有社面、社糕、社粥等。松阳山区乡村做“福”,都还有社饭。

  停针斗草。在唐宋时期,“遇春秋社日,不作组紃”停针线的习俗。唐人张籍《吴楚歌词》诗“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宋人周邦彦《秋蕊香》词“闻知社日停针线,探新燕”。同时,宋朝还将“斗草”的习俗移植到春社活动中,史达祖《玉楼春》词“忌拈针线还逢社。斗草赢多裙欲卸”。此俗旨在忌以金(针)犯土,而宜以木(草)固土。

  社鼓戏社。过去,在社日都有击鼓祭神之俗。《公羊传·庄公二十五年》记载:“鼓用牲于社。”明人方太古《社日出游》诗“村村社鼓隔溪闻,赛祀归来客半醺”。社戏不仅在中国大陆流行,而且在台湾,张灯结彩,演社戏。

  巫祝赛会。多以敲锣打鼓来迎神或者扛抬社神游走,娱神娱人,消灾纳福。借娱神之名,行娱人之实,民间的赛社活动在许多史籍中皆有记载。宋人陆游《赛神曲》生动的描绘了春社时巫祝赛会:“嘉禾九穗持上府,庙前女巫递歌舞,呜呜歌讴坎坎鼓,香烟成云神降语。”

  松阳的社日习俗与我国南方地区大同小异。

  在过去,社日都会开展“春祈秋报”祭祀祈报、咥肉饮酒、分饭赠面等传统活动。松阳史志办何为松先生在《民国往事》中叙述社日这一节庆化活动时,说“松阳有句俗语称:社日到,社猪叫,说明挨家挨户都杀猪宰鹅来庆祝节日,民间还以炊蒸社糕、酿造社酒来相互赉送,走亲宴请。”

  在过去,社日的天气情况,预示其后物候情况及年景收成。松阳熟语“春社蛇出洞,秋社蛇归洞”,春社在春分前后,气温升高,蛇苏醒出洞活动;秋社在秋分前后,气温下降,蛇进洞冬眠。还有“先分后社,咥后留下;先社后分,咥后无借”,说的是,社日在春(秋)分之后,预示那年年景好;反之,则歉收。农谚“春社阳阳,无水洗秧”,意为春社日晴,到插秧的日子,干旱。又农谚“春社无雨莫耕田,秋社无雨莫撑船”,春秋社不霝雨,接下来会比较长的时间无雨。

  在过去,社日会开演社戏娱神娱人。民国《松阳县志》载“松阳好演戏……各社亭,又年例必演之,不愆期不减短。”由于社戏十分消耗财力,因此批评社戏“以有用之金钱,作无益之耗费,趋之若鹜,毫不知惜,殊可笑也。”但即便如此,凑钱邀请戏班演戏是常事;现今开演社戏的遗俗依然兴盛,只不过开演社戏的时间不一定是在社日而已。

  在过去,有社日教牛的习俗。1996年版《松阳县志》载“社日驯牛,也称教牛。稚水牛历三社,黄牛历四社于农历春秋两社日给牛穿鼻,调教。民以为此日驯牛,牛听教”。驯牛时一人在前牵引,一人扶犁。往左转叫“肺”,往右转叫“肚”,往前走喊“嗨”,往后退喊“退步”。

  在过去,有社日咥炒豆、煮蛋的习俗。还是上述《松阳县志》在《时令节气》云“社日,旧时,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称春社,农家各祭祀谷神,称社秧,求丰收,是日播种植秧。立秋第五个戊日称秋社,庆贺丰年,多进行演傩戏酬神,称闹冬戏,现多改为滋牛,吃炒豆,吃煮蛋”。

  解放后,许多风俗习惯被废除,改革开放后,极少数社日习俗恢复。

  (本文得到何为松、潘云飞等先生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作者:洪关旺 李伟春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杨卫中 吴胜 时间:2017年9月28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