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八月十五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

  松阳人喊农历八月十五就喊“八月十五”,不叫“八月半”,旧时称“中秋节”。它与过年、清明、端午、冬至构成松阳人的最驮的传统节日。旧志云:“中秋夜,各家饮酒玩月”。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中秋节又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因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望”日,恰值三秋之中,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名“秋节”“八月节”;同时,八月也是秋社社会之期,所以也叫“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称“团圆节”,亦是女儿携夫婿回娘家孝敬长辈的“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玩月节”“拜月节”“月夕”,也与“嫦娥奔月”传说有关,又称“追月节”;另外,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但主要的有三种:一是古代帝王对月的崇拜,二是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三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在拙作《社日》中有较详细的介绍,这里不作赘述),《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不过那时是在秋社日,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并逐步把它国定到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古代有月下歌舞觅偶习俗。凡成年未婚男女会在月明的晚上,对歌跳舞,相信“月老为媒”,促成秦晋之好。至于古时秋季祭拜土地(在拙作《秋分》中有较详细的介绍,这里也不作赘述),主要是春祈秋报,是祭祀土地神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庄稼成熟也”。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到汉魏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乐府诗《秋有月》“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开始成为节日。《唐书·太宗记》中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记载。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北宋,正式确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至明清时,中秋节已成为我国的最主要节日之一。

  关于“中秋节”定在八月十五,松阳人有自己的说法。这主要与唐朝一代道教天师叶法善邀唐玄宗游月宫有关。

  民国15年《松阳县志》载“叶法善,字道元,祖俭避地于松阳卯酉山间。母刘氏梦流星入口,吞之而娠。及产,神光满室,异香、彩云缭绕于庭。七岁涉江,三年不返。还,问其故,则曰:“二青童引我饮云浆,故留连焉。”长而修炼神丹,元通广大,飞腾幻化,无所不至。玄宗闻之,召入便殿,不以臣礼待之,诏入后宫观灯。法善曰:“西凉府今夕之灯尤盛。”帝曰:“欲往观得乎?”法善曰:“此易耳,请帝瞑目。”腾祛而上即至,以所随如意贳酒,复请瞑目,已还殿中。遣使于凉州,取如意以验之。八月望夜与帝游月宫,因聆天乐,问其名,曰:“紫云。”帝更之曰:“霓裳羽衣。”自月还过潞州,俯视城郭,峭然月色如昼,请帝以玉笛奏曲,遂投钱于城中。旬日,潞州奏:八月之望有天乐临城兼获金钱以进。帝累与近臣试其道术,皆非妄幻。若夫凌云化鹤追岳神致风云灵验之事,不可殚述。后法善与其祖求墓志于郡守李邕。但许其文不许其书。竟追其魂书而刻之。续以闻邕。邕曰:“初以为梦,今果然矣。”至今莫不异之。开元八年庚申,法善年已一百四岁,忽见天乐彩云上覆,法善化剑而去。光绪《处州府志》有传。”

  引文长了点,文中讲述叶法善“八月望夜与帝游月宫”,得仙乐“霓裳羽衣”;叶法善邀唐明皇游月宫,据说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崂山道士》的原型。劳姓因生活在崂山而得姓,但发祥于松阳,是“松阳郡”。后半部分,讲叶法善请大书法家括苍太守李邕给他祖父写墓志铭,李邕只答应撰文,但不肯在墓碑上书写。叶法善作“法”摄李邕魂魄书写。写到最后落款丁酉年的丁时,公鸡鸣晨,李邕魂魄归体,来不及写“酉”,只“点”了下,因此,这块碑叫“追魂碑”,也叫“丁丁碑”。《红楼梦》第78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贾宝玉祭奠晴雯时,引用了此典故。

  根据松阳政协原副主席阙良庆先生考证,就是由于叶法善邀唐明皇游月宫,顺谏把“秋季祭月”定在八月十五,即后来的“中秋节”。从上述引文看,当时也写八月“望”,一般是农历十五六,没有写“八月十五”或“中秋节”。看来“中秋节”因叶法善之故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总觉得证据不充分。

  而其它文献却是这样说的: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由于中秋节从秋祭、祀土演变而来,历史悠久;中国多民族以及汉字使用国家和地区多过中秋节,范围很广。因此,中秋节的习俗古今有异、南北不同;就是同一个地方,不同民族过中秋节的习俗亦不尽相同。

  中秋祭月。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后来民间相仿之。

  中秋玩灯。中秋是我国古代三大灯节(春节、元宵、中秋)之一,不过,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同,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

  其他还有各地独特的习俗。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有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在湖南的衡阳婚后数年不孕者,有“中秋晚送瓜”一俗。上海中秋节风俗,有祭月和烧香斗等。旧时广东东莞有些妇女相信“月老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所谓走三桥者,明显度厄之味在。江浙一带还有玩月、赏桂花、饮桂花酒、吃螃蟹等习俗。

  另外,在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是“舞火龙”。在台湾,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妆饰美丽的女子踏着月光,往别人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偷摘到之后便预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我国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拜月的习俗,在此不作一一介绍。

  对于松阳人来说,过“八月十五”耳熟能详的就是“嫦娥奔月”“吴刚折桂”“兔爷捣药”,间或有“天犬咥月”的民间传说,主要活动就是“拜月光”,咥“团圆饭”。

  “拜月光”。八月十五只要不是阴雨天气,松阳家家户户会在自家的天井、庭院,放张凳子,上放小米筛,摆上月饼、月光佛儿、奅桔,用酒盏盛米,插上三支燃香,再点上两支蜡烛。未成年的小孩,对着月亮跪拜,祈求或学习上进、或健康成长,成年女性则祈求桃运早开、早生孩子。松阳土话“男不拜月,女不拜灶”,因此松阳成年男子一般不拜月光。香烛过半后,燃炮竹谢礼,然后由母亲把月饼、月光佛儿、奅桔等平分给儿女享用。

  小吃方面,松阳人在八月十五有咥“月饼”“月光佛儿”“薄脆”等食俗。关于咥月饼,传说甚多,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反元起义领袖朱元璋的谋士青田人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松阳的月饼,最初是苏式月饼,以豆沙、椒盐馅为主;解放后,传入广式月饼。当地的一种油料饼不亚于外来月饼。

  还有一种是“月光佛儿”。“月光佛儿”是用糯米粉加白糖、薄荷精加工成直径五六寸、厚半个公分、一面绘有月神图案的园饼。现在年轻的松阳人只知道有月光佛儿那么回时,却不知为什么要做月光佛儿。其实在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佛儿,就叫“月光佛儿”。嫦娥也成为观音菩萨了。

  至于薄脆,是用白面加饴糖加芝麻加工而成,传说是清朝时松阳的贡品,现在已经绝迹;但老一辈人还是叨念它的酥脆香甜、人口即化的感觉。

  松阳人最注重的是八月十五中秋夜的“团圆饭”。过去八月十五,只要能赶回家的人,都要回家咥“团圆饭”。晚餐颇为丰盛,除了猪肉、鸡鸭、时令蔬菜外,还有两个规定食品,即沙擂与山粉丸。民国《松阳县志》载“年节时食,各有成规·······中秋,则食麻团,俗名沙擂”。沙擂,用七日粉(糯米浸泡多天,磨粉),做成汤圆,煮熟,外擂上加了红沙糖的芝麻粉,圆形,象征团圆。山粉丸也一样,用淀粉加毛芋或土豆加工烧制而成。土话“丸”同“圆”,也象征团圆。假如确实因故赶不回来的,家里也会给他摆上碗筷,晒上半盏酒,表示已回来团圆了。一般人家到中秋时,自己也酿有“八月缸”(家酿糯米酒),一家几代人围着大桌子咥肉、喝酒,甚是热闹;但更主要是家人团聚,叙叙天伦之乐。

  另外,在松阳的西南重镇玉岩,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与八月十五,从玉岩叶氏祠堂分出的叶姓子弟,十五夜聚餐。一桌一盆肉,主食为米豆腐(籼米磨粉,锅里水烧开后加入石灰水、放入米粉,捣鼓烧熟,冷却后再烧制),佐料自备,家酿米酒免费提供;叶姓的外甥可以参加聚会。聚餐时场面壮观。

作者:洪关旺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叶跃明 吴胜 时间:2017年10月17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