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年俗之概况

年俗之概况

  松阳民间把除夕夜叫“卅日莽”,正月初一喊“新年”,统称为“过年”。过年是我国汉民族以及部分少数民族最大、最隆重的节日。过去,为了过年,松阳人一般从腊月开始准备,到二月二“龙抬头”春耕备耕,“年”才算结束;特别是从腊月廿上忙乎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大家既疲惫、又兴奋,既喜悦、又惆怅,真正是小孩盼大人怕。

  一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年”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秊(繁体年字),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在农历腊月中下旬,比如农历2017年是腊月十九“立春”),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可能以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犹如我们过去所说的农闲中的“农闲”。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我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起初日期并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后规定过十二月、十一月、十月的第一天“过年”,直至西汉(汉武帝)时期才正式把农历正月初一固定下来“过年”,一直延续到今天。松阳人除夕夜有“守岁”的习俗,全家人团圆咥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餐饭),后要熬夜(守岁),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称之为“过年”,即从上一年过渡到下一年。

  古代把正月初一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松阳人习惯称“新年”,“官方”一般称“春节”。

  而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是民国时期的事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宣布改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在民间推行遇阻,百姓仍以阴历(农历)正月初一为“过年”。民国3年(1914)1月,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为顺从民意,提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经袁世凯批准,就此奠定了阳历年首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的并存格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延续民国时的叫法,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100多年来,“春节”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民国初期的20多年里,政府一直试图将贺年、祭祖、贴春联等活动移到阳历元旦,但民间不买账,仍然过农历的年。新中国成立后,倡导“移风易俗”“文革”时期的“破四旧”,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城镇化、信息化等对传统的“春节”影响大、冲击大;传统过年的仪式简化了,年夜饭的口味变了,用打电话或发短信息或QQ或微信拜年等取代当面拜年。不过,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过年”祭祖祈福的内涵及讲究家庭团圆、强化家族意识的功能。

  二

  前面说“年”与古代农业有关,不过民间传说“年”是一种野兽。

  相传,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有的说在深海里),人们管它叫“年”,它又叫“夕”。因此,在汉族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将年和夕都视作同一或同类神怪。

  “年”或“夕”的形貌狰狞,头长尖角,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夕”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它的活动规律,即每隔三百多天便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咥一次人,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中(或深海里)去了。

  传说到这里,有分歧了,主要是两个派别:

  先表一枝:又到“年”(“夕”)肆虐人类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这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咥“年关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于是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后来,“年关饭”改成“年夜饭”。

  再表一枝:又到了“年”(夕)肆虐人类的日子,乡亲们像往年一样,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有的说小孩,有的说乞丐),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夕”)兽驱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为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夕”)兽像以往一样准备闯进村庄肆虐的时候,突然爆竹声响起,“年”(“夕”)兽惧怕。这时老人身披红袍,打开大门,“年”(夕)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原来怪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炮竹。第二天,人们发现村里无事、老人无恙,知道老人是神仙。从此,村民学会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驱赶“年”(“夕”)的方法。

  因此“过年”有“驱年”“避年”之意;同时“过年”亦叫“除夕”。从古汉语来解释,“除”即“去除”。“夕”则为“夜晚”的意思。所以“除夕”即为一年最后一天,是“岁之夕”,有除旧布新的含义。

  还有一个是关于“春节”的传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后来,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国王祖乙得知万年的事后,把万年召入宫中,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注,万年历是历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认为万年的传说不可采信)

  三

  “过年”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松阳是浙西南肇始之县,历史上又是传统农业社会,以生产粮食为主,素有“处州粮仓”之称。因此,形成了许多“年俗”。

  置办年货。过去,到了腊月,松古盆地的老百姓就为过年、正月的柴火准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到周围的山上割草、砍柴、筢松毛。

  过了腊月廿上,有些村庄开始打黄米粿或打白粿;炊青糕、糖糕或炊发糕;做(换)豆腐、泡豆腐;弹爆米(玉米)花,煎糖、釉糖;做糕饼、兰花根、葱糖、薄脆;炒花生、番薯片。农村的家家户户杀年猪。大人小孩添置新衣服、鞋袜。

  打扫卫生。廿四左右,“打蓬尘”;洗桌凳,擦洗碗筷、铜镬、铁镬。男子剃过年头、女子洗头,年卅前沐浴。过去还要汏尿桶浇茶叶等等。

  谢神感恩。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廿三祭“镬灶老爷”升天。贴春联,凡是有神、有门的都贴,凡是犁耙耕耖等生产农具都要贴红纸条。年前许下的愿,要还愿。不满18岁又认过亲娘亲爷的,要祭祀。过年前三天开始请年神,除夕到社庙谢神,到祠堂祭祖、然后把祖宗神位接到香火堂祭祀。把该还的债务还清;给对你有帮助过的人拜年。给丈母娘送年日莽。

  除夕卅夜。最忙碌的一天,主要是准备年夜饭。煮猪头、鸡鸭,煎鱼,炊山粉丸,炒八宝菜,烧各种菜肴。主要的是全家人咥团圆饭,然后守岁(熬夜),给小孩包压岁钱。家庭主人最后打扫卫生,在火落堂“焐大猪”,在疙里疙瘩的墙角边“饲老鼠”。同时,煎肉、鱼冻;还要准备年初一的饭菜,把该煮、切的做好。最后在交初一子时之前,拦门,燃放鞭炮。

  大年初一。俗称“新年”。吉时开门,燃炮迎祥。登高望远。给父系长辈拜年,祭祀祖宗,上新年坟。摘柏系桔(百事吉利),多言吉利话,见面必问“新年好!”凡上门的敬糖霜施茶、佐料。初一不叫小孩“起床”,不叫家人“咥饭”,不动刀剪,不拿扫把。由男主人烧饭。早饭咥羹、不喝汤水等等。

  年假日内。主要是按照“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对应来排。初二到母系长辈拜年。带上“手板”,后用“格头”。新婚夫妇开始做“新客儿”。初三,民间为“穷鬼人”,一般不出门,开始扫垃圾。初四,过去一般老百姓为四日年假,是过年的最后一个全天候休息之日,之后开始春耕备耕。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还有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正月初六是马日,古称挹肥,下田备春耕,穷气送出门。初八为“上八日”,忌挑尿桶、汏衣服。初九到十五,把该走的亲朋好友走完,乡俗过了十五还在走亲眷,被人鄙视。这段时间,有的也开始舞龙、舞狮、闹花灯;十五到达高潮。闹完元宵,一般来说,“年”算过完。

  接下来的几期,将较详细介绍松阳的“年俗”。

  (本文得到何为松、潘云飞、李伟春等先生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徐关旺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杨卫中 吴胜 时间:2018年2月13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