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年俗之正月初一

年俗之正月初一

  松阳人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年初一”或“新年”,鲜有“春节”之称。过去规矩多,禁忌亦多。

  一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本意为“头”,延伸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据记载,我国汉族过春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在前面的文章已经介绍,把春节定在农历正月初一是1914年民国的事了,至今才104年。2006年5月,“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2007年12月,开始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14年开始调整休息时间为7天。

  闲时乐着在2008年的博文《春节》写道:少时,记得正月初一的第一件事是父亲在吉时“开门”,边开门边放鞭炮,嘴里念叨着“开门大吉······”,门就开着了。初一这天,我们的习惯是由男主人烧咥,有的地方到四日年假全由男主人做饭烧菜,女性可以什么都不做,真正“休息”。理由是女性从初二(五)开始又要一年忙到头,唯初一(至初四)可以休息,所以不用干活。但有的地方(下乡)又有其他说法,说初一(至初四)要祭祖,怕“祥林嫂”这样不祥之人或女性来“大姨妈”,其所做的祭品对神明不恭,所以禁止女性参与烧制祭品,歧视女性。

  乡俗初一不能喝稀饭喝汤;否则出门会淋雨。我们早饭是咥羹的,用淀粉将鸡汤、肉末、面条、油冬菜及前天晚上(卅日莽剩下的饭菜)等糊在一起,主要也还是为了纪念祖上创业之艰辛,有忆苦思甜之意。有的吃大年卅先捞起来的米饭,放在筲箕,要咥满四日年假。菜呢,主要是八宝菜,鱼冻、肉冻之类现成的东西。中饭、晚饭会炒点年糕、米粿、山粉丸和青菜,但这一些必须要在卅日莽切好,最多是用小风鐣焙点肉、豆腐、青菜等。

  在前面《冬至》中曾提到“邋遢冬至净洁年,净洁冬至邋遢年”。倘若冬至是雨雪天,则过年的时候是晴天;倘若冬至是晴天,那么过年时就雨雪天了。关于初一的天气与年成,顺治《松阳县志·世本杂占》载:正月初一日晴明,谷蠹,人无病,寇盗息;阴雨,人灾水涝,花果不实;大雪,谷麦熟,牛马犬等灾,菜少,人安;雾重,男子蛊,小儿□;雹,妖贼兴;其日值立春,火息;甲子,春甲子雨,飞船入市。

  二

  前面说道,我国汉族同胞过春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正月初一主要的习俗是拜年。拜年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拜年一般是从家族内开始。初一上午,晚辈起床后,要先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现在统称“红包”。过去是铜钿,解放后是人民币,现在有的直接在微信、支付宝上发“红包”。在给长辈拜完年之后,才出门给左邻右舍或亲朋好友恭贺新春。

  关于古人拜年,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写北宋汴京(开封)时云:“十月一日年节(正月初一),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京师(北京)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反映各个时期拜年的情景。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还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松阳南宋女词人张玉娘也写有“诗情归草梦,春色染梅笺”的诗句。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明信片、贺年卡的起源。

  乾隆《松阳县志》载:晨起,民俗肃衣冠,礼神祀祖,而后互相庆贺。或折柏枝,系柿橘,俗呼“百事吉”,悬之中庭,以示嘉兆。而后竟放爆竹,以祓不祥。现在,这一套很少有人做了。不过,在老式人家还能看到“柏”“万年青”“千年顺”之类的植物放在中堂。

  而现如今,除了给长辈当面拜年外,一般多为电话、短信、微信等现代通信形式拜年了。

  松阳初一一般也不去做客,都到男方的长辈家里团聚,孩子给爷爷奶奶拜年,也不需要行跪拜、纳福之礼,问声好就是了,老人家给孙辈派红包,在老人那儿吃了晚饭后各自回家。

  但农村左邻右舍还是会互相串串门,只要上门的都要沏糖茶、敬烟,端出瓜子、花生等茶佐招待客人。

  三

  新年,讲究新气象,有许多忌讳。初一早上,大人不会对孩子叫“起床喏”,据说那样会被跪在床底下的跳蚤听见,跳到你的床上,以后就跟着你,把你叮咬得痒痒的。所以,大人只叫醒孩子就是。吃早饭的时候,也不嚷嚷“咥天光喏”,那样孩子一年到头会吃不饱。

  这一天,不能说带“死”的字,不能说“无”“光”等;要说吉利、有“彩头”的话。有的小孩会口无遮拦乱说,大人马上会说“童言无忌”,不要计较。即使孩子言行过分一些,家长都不好打骂、责罚孩子。

  初一不能拿扫把,不扫地。即使瓜子、花生壳、鞭炮纸满地洒,亦被认为是财富,说扫了会财源外流,要到初三了才把垃圾扫去焐灰。

  不能把水往外泼。倘若不小心把别人泼到、溅到了,轻者赔口金,重者犯口角以及动拳脚。

  不动(菜、柴)刀、剪、铲等铁器。以示和平,不犯刀枪,不犯凶。

  还有初一不买(捡)帽子,土话“撮人的头(帽子)一年的愁”;不捡空包等等。

  我们这里年初一,除了拜年,还有登山望远、郊游嘻戏、祭祀的习俗。1972年南门大桥建成后,大家就去看大桥。有的去爬独山,有的去看电影,有的去照相馆拍张照片。那时,男孩子们最大的乐趣是放鞭炮,女孩子手里玩的是猪尿泡(小气球)。

  由于我的祖母是大年初一出生的,1955年就去世了,从我会记事起,初一的下午,父亲会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到祖母坟前祭拜;1991年父亲亦撒手人寰,我们就延续这个习惯,每年的正月初一下午,祖孙三代人(现在是四代),都到父亲、祖母坟前祭祀,称拜“新年”坟,母亲给每个人分一个红包(犹如过去祠堂或社殿分祚肉)。一般人家是在正月初八之前拜“新年”坟皆可,不过,家庭成员就不那么集中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陈规陋习逐步被遗弃。

  (本文得到潘云飞、李伟春、何为松等先生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洪关旺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杨卫中 吴胜 时间:2018年2月24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