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

  松阳民间重视“二月二”节日,特别是传统农业时期,人们祭祀土地、祈求风调雨顺,乡俗煎糕、炒米粿、剃头。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

  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龙头节”等等。

  关于它的来历有各种各样的传说。

  传说之一,是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传说之二,是说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霝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把龙王压入大山之下。百姓感龙王降雨恩泽,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帝,在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传说之三,说是尧王的诞辰日。传说尧王的母亲庆都一直为没有儿子而烦恼。有一年在元宵节的晚饭后,去神母庙求神,祈求神灵赐子。一天夜里,梦见一条赤龙追随,从此,就怀孕了。到了第二年的二月二,先是电闪雷鸣,后又艳阳高照。院子里一道金光照耀,孩子降生了,起名叫放勋,就是后来的尧王。放勋聪明伶俐,从小就惹人喜爱,长大当了帝王后,每到二月二这天,就同百姓一起耕田。帝王耕田的习俗就这样传了下来。每逢过年的时候,集上卖的木版年画,“皇帝爷爷使金牛”,就是由此而来。

  传说之四,说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的,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许多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

  还有,说是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故又称“三社典”。这天,山民们尽兴狂欢,并将各自家中最珍贵的宝物都展示出来,民间又称“亮宝会”,取宝能驱邪避灾之意,希冀是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又把“二十八宿”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又称“四宫”:东宫苍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北宫玄武。每宫又7宿,其中,东宫7宿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巨大的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它们的角、亢、氐、房、心、尾、箕,分别代表龙的角、咽喉、爪、心脏及龙尾。并且,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夏天悬挂于南方夜空,冬天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先是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半个时辰后,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后来,“二月二”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了!

  文前介绍,“二月二”是龙抬头,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形成定制。

  到了唐朝,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日子,在这天携鼓到郊外游玩,朝出暮归,名为迎富。要吃一些“迎富贵果子”。

  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说,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另外,宋朝把“二月二”当成小花朝,二月十五为大花朝,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农历二月初二,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

  不过,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但是,到了元朝时,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元代地方志《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明朝时,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明朝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

  清朝时,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青蛙、蚂蚁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亦就入蛰。而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被名为“惊蛰”。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作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

  民国时期,二月二节日还在盛行。东北一些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

  解放后,移风易俗,二月二被忽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又开始重视传统节日了。

  “二月二”的习俗与各地关于“二月二”的来由息息相关。

  “炒玉米”。主要是武则天做皇帝后,惹恼了玉帝,传谕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龙王违旨降雨,被玉帝压在大山下,并说除非金豆开花,否则不予赦免。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翻晒玉米种子时,认为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玉帝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剃龙头”。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我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禁忌多。有些地区认为“二月二”这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以免带回龙卵。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作时,很注意安静,尽可能不弄出声响,以免惊动了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辟百虫”。“二月二”早上,有些地方人们起床时,忌说“起”字(犹松阳正月初一),恐怕一切毒虫也应声而起,“悬天师符以辟虫毒”。有的地方民俗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床下,谓之“禁百虫”(犹松阳端午洒雄黄酒);也有的集合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门首,向院内洒米汤,意喻将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门前则围以石灰;还有的地区民俗画一个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害,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犹松阳立夏贴)。有的地方,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吃龙身”。“二月二”,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体”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

  另外,还有祭祀土地、扒猪头、闹社火、游春、踏青等等习俗。

  松阳“二月二”的风俗与全国各地大同小异。

  松古平原,“二月二”会煎糕、煎米粿。改革开放前,年货主要是年糕、米粿、豆腐、山粉丸四大件。一般两个人口左右炊一格糖糕或青糕,约12斤米。那时物质匮乏,过年待客,第一盘就是蒸、煎糕,美其名“新年要高一高”。四日年假后,天晴开始砍柴、耙松毛、割狼衣(蕨),放在铁镬边,榻几片糕或米粿补充能量。学校开学后,孩子上学也少不了带几片糕或米粿,这样,到正月廿上,米粿、糕基本上就咥了差不多了。但父母会预先切一条糕(长20公分、宽10公分左右)、还有一个黄米粿藏起来,要到二月二再拿出来煎、炒。

  由于储藏条件有限,交春后雨天增多,到了二月二,糕、米粿表面都已霉变。父母会先根据斑点的颜色,告诉孩子红色表示太阳、黑色表示下雨、白色表示冰雪、黄色表示稻麦……然后,要求孩子对当年的天气、年成的情况作一个判断。再后,洗净米粿、糕,或煎或炒制。

  松阳民间的说法是:二月二“龙抬头”,在惊蛰前后,一声春雷,百虫出。在二月二这天煎、炒年糕、米粿,用香味把蚂蚁、蜈蚣等虫蚁吸引过来,待它们爬到铁镬后被烫死,以后就没有虫害了。这与北方“避百虫”一样的制度。

  松阳东北乡的三都,二月二这天是烧制猪尾巴、大肠的。松阳乡俗,猪尾巴往背脊的一刀肉是用来“供”(祭祀)土地的,平阳地区,哪天宰猪就那天供土地,而三都山民却把猪尾巴连同大肠挂在镬穹口上烟熏。“二月二”土地公公诞辰时,把尾巴、大肠洗干净,开水焯后拿去供土地,然后烧制。而西南乡玉岩等地山区,却在“二月二”这天洗晒腌肉。

  二月二剃头的习俗,与全国其他地方差不多。在《年俗之打扫卫生》一文提到:乡俗,人的一生中满月、结婚、故世要剃头,分别称“满月头、新郎头、死人头”。一年当中,二月二、端午、过年,也要剃头;二月二称龙抬头剃龙头,端午不剃头会被说拉去拔头发系粽子;过年不剃头,来年晦气一年。因此,二月二有剃龙头的习俗。

  “二月二”亦是婴儿断乳的日子。过去,婴儿出生,一般都是母乳喂养。奶水不够的,辅以米糊。不会像现在,婴儿一出生,就喂进口乳粉,要么产妇无奶水饲其他代母乳品。母乳喂养到8个月以上后,会选个日子给婴儿断乳。松阳习惯,上半年断乳选择在二月二“龙抬头”日子;下半年,会选择在中秋节或重九节断乳。乡俗认为“二月二”“中秋”“重九”是个好日子,有利婴儿断乳。

  另外,二月二,松阳农村有点菜头菜(萝卜)的习俗。说这天点的菜头菜不易抽芯,可以有“囡儿”菜好咥。不过,倘若“二月二晴,草要出三巡”,那样,就什么亦种不起了。

  (本文得到李伟春、潘云飞、何为松等先生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洪关旺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叶跃明 吴胜 时间:2018年3月22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