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皇家道观 一代住持

皇家道观 一代住持

皇家道观 一代住持

——史上松阳高道之刘应真

  李唐王朝尊为国教的道教,历经五代动乱时期,已是“道教微弱,星弁霓襟,逃难解散,经籍亡逸,宫宇摧颓①”状况。然而,到了大宋赵氏朝廷,不再衰落,宋真宗赵恒时期,更是再度中兴。

  宋太宗赵光义(原名匡义)当上皇帝(又改名炅)之后,为“旌兴王之功,且为五代兵革之余遗民赤子,请命上帝”,在京城东京汴梁城(今河南开封)朝阳门(后名新宋门)内街北侧,将他老兄宋太祖赵匡胤所赐的金帛,用以投资兴建了上清宫,可谓“自掏腰包”盖了一座皇家道观。谁知这座至道元年(995)正月落成的道观,不到五十年就遭遇了一场大火。宋仁宗赵祯庆历三年(1043)冬,一夜之间,大火将这座皇家道观变成了一片废墟,从此荒废了数十年。

  直到元丰二年(1079),宋神宗赵顼才在上清宫原址之上稍加修复了祠宇,命道士王太初居住于此,以法箓符水为百姓消灾弭祸、治病除瘟、济生度死,民众趋之如归,从此这里又现热闹。观察天象的人认为,这地方可是“国家子孙地”,宋神宗为此赐名“上清储祥宫”。同时,又是划地,又是拨款,委以王太初重任,大规模重修宫观。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三》载元丰三年:“太初以符箓行于京师,宮中亦颇用之,上方委以营宮故也。”

  上清储祥宫动工修建没几年,宋神宗赵顼就已病逝。继位的宋哲宗赵煦,时年仅九岁,所有军国政事皆由他的祖母高滔滔垂帘听政。这位高太皇太后可非等闲女流之辈,主政期间,勤俭廉政,励精图治,充分展现了她巾帼不让须眉的执政才能。《宋史·卷二百四十二·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传》记载她:“临政九年,朝廷清明,华夏绥定……人以为女中尧舜。”

  不久,道士王太初也撒手人寰。高太皇太后听说后,长叹道:“民不可劳也,兵不可役也,大司徒钱不可发也,而先帝之意不可以不成②。”怎么办?下令“禁中供奉之物,务从约损,斥卖珠玉以巨万计,凡所谓以天下养者,悉归之储祥,积会所赐,为钱一万七千六百二十八万。”同时,“召道士刘应真嗣行太初之法,命入内供奉官陈衍典领其事。”

  就这样,靠着皇室“恶衣菲食,卑宫室,陋器用,斥其赢余。”从元祐四年(1090)春开始,历经二年半多时间,上清储祥宫终于重建完成,为“三门两庑,中大殿三,旁小殿九,钟经楼二,石坛一,建斋殿于东,以待临幸,筑道馆于西,以居其徒,凡七百余间。”规模不可谓不宏大,大文豪苏轼赞誉:“雄丽靖深,为天下伟观。”

  当年与苏轼同科登进士第,翰林学士兼侍读蒋之奇(字颖叔,一作颍叔)曾作有《上清储祥宫》诗一首,曰:

  万计损珠宝,千章列栋楹。

  秋毫思颊挫,不日庆釐成。

  青简流芳远,丹书霈泽倾。

  袖人罔恫怨,道路沸欢声。

  为树碑立记,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六月,即将竣工之时,刚刚东山再起,从杭州知州任上调回京城的苏轼,成了翰林学士之首,出任翰林学士承旨、左朝奉郎、知制诰兼侍读,奉旨撰写碑文,想必这也是出自高太皇太后的懿旨。号称“东坡居士”的他搞不清楚这所道观的来龙去脉,所谓“不知宫之所以废兴,与凡材用之所从出”,一时无从下笔。为慎重起见,苏轼专门上书《撰上清储祥宫碑奏请状》。毕竟,大文豪就是大文豪,看过相关部门提供的材料,依照旨意大笔一挥,文稿即成。宋哲宗欣然对他说道:“大哉!太祖之功,太宗之德,神宗之志,而圣母成之。汝作铭诗,而朕书其首曰上清储祥宫碑。”

  幸好有苏轼亲自书写的《上清储祥宫碑》文留存于世,才使我们后人得以明白这座上清储祥宫的过往,清楚这家皇家道观的非同寻常,它承载着“上以终先帝未究之志,下以为子孙无疆之福。”自然,老赵家那是要经常光顾的,每年正月十五,那是必定要过去一趟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就记载宋哲宗多次或“幸”或“诣”上清储祥宫,参与祭祀活动。

  《水浒传》第七十二回有说道,宋江刚刚坐上梁山泊头把交椅的那年正月,就想前往京城看花灯,便于元宵节前夜,带上几个弟兄乔装打扮潜入东京,东游西逛,有幸见到了花魁李师师,喝过一盏茶,正欲谈正事,却被告知赵官家来了。李师师便道:“其实不敢相留。来日驾幸上清宫,必然不来,却请诸位到此,少叙三杯,以洗泥尘。”宋江只得无奈扫兴离去。李师师如此瞭如皇帝行踪,可见关系非同一般。她所说元宵节当天皇帝要去的上清宫,就是上清储祥宫。而这位皇帝,无疑就是宋徽宗赵佶了。

  正因为上清储祥宫有着特殊的地位,并且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住持道士那绝对是钦定人物,也势必绝非等闲之辈。道士王太初,当是首任住持,他就是以“天心正法”治鬼收妖而闻名于世。北宋·陈师道《后山集·卷十八》:“道士王太初,受天心法治鬼神,有功于人。尝谓为室当使户牖疏达,若四壁隐密,终为鬼所据耳。”

  据《上清储祥宫碑》文记载宋神宗:“赐度牒与佛庙神祠之遗利,为钱一千七百四十七万,又以官田十四顷给之,刻玉如汉张道陵所用印,及所被冠佩剑履以赐太初,所以宠之者甚备。”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三》也载有元丰三年:“赐上清储祥宫田二十顷,遇同天节赐道士一人紫衣,赐灵慧大师王太初为灵慧沖寂大师。”可见,宋神宗对道士王太初那是重视有加,厚待有加。

  道士刘应真,作为继任者,又是何等人物?何许人也?

  苏轼在《上清储祥宫碑》文当中,只带过一笔,曰:“召道士刘应真嗣行太初之法。”不过,可以确信宫成之日的“民大和会”,应是道士刘应真主持。苏轼不惜浓墨重彩描绘了当时盛况,道“鼓舞讴歌,声闻于天,天地喜答,神祇来格,祝史无求,福禄自至,时万时亿,永作神主。”

  元祐六年九月,宋哲宗幸上清储祥宫。时供职于秘书省,后任国史院编修官的秦观(字少游)作有长诗《次韵蒋颖叔南郊祭告上清储祥宫③》。因为诗,尽管长,它连苏轼撰写碑文的事儿,亦仅以“撰次属鸿生”点到为止,甭指望它还能明确说明谁来住持道观,我们只能结合苏轼所撰碑文,从中侧面感悟道士刘应真当年住持道观之作为。诗曰:

  特起朝阳内,祠宫极邃清。高窗闚玉女,巨闑守昌明。

  盛掩秦诸畤,雄逾汉两京,垣横天上紫,洲露海中瀛。

  黄帝初龙跃,中原罢虎争。樵夫亦谈道,行旅不持兵。

  此地修禳禬,于时保利亨。柏梁灾未几,陈宝诏重营。

  御帑金缯出,慈闱服玩并。标题动宸翰,撰次属鸿生。

  玉刻黄冠印,金书秘殿名。妙经藏洞观,真籙佩威盟。

  仙溜花门静,琼枝物外荣。肇禋承帝祉,肆眚顺民情。

  天施宁论报,风行不计程。近传闻磬管,时或见旄旌。

  海岳朝双阙,星辰集上楹。礼如尊太一,事异宠文成。

  大以圆丘报,长於至日迎。侍臣来祭告,法驾欲时行。

  厘事通元气,高真达孝诚。庆增黄帝系,寿续太阴精。

  西北夷门峻,东南辇路倾。云行博山气,风卷步虚声。

  符贶方期应,英髦各汇征。讴歌兴法从,可见泰阶平。

  无奈,所见有关道士刘应真的文献史料,实在是少之又少。明·成化《处州府志·卷九》、清·光绪《处州府志·卷二十一·方外》,以及现存历代《松阳县志》等地方志,虽有传,皆寥寥数语。据载,道士刘应真,字从道,松阳人,生卒不详。从小就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长大之后就出家学道,后受箓于龙虎山张虚白。

  位于信州的龙虎山(今属江西贵溪),为道教正一道(天师道)祖庭。当时,龙虎山正一道(天师道)与大宋赵氏朝廷关系甚密,真宗、仁宗、神宗、徽宗都曾召龙虎山道士入朝。

  张虚白,当是第二十五代天师张乾曜的长子,名嗣宗。据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之十八》载:“张嗣宗,澄素先生之长子,袭真人之教,传度秘箓,得吐纳之法,年七十,容貌如童孩。年八十一岁而卒,封虚白先生。”至和二年(1055),应宋仁宗之召,至京城为国祈祷。《宋会要》载,次年(1056)八月,受赐号“冲静先生”。

  张乾曜,字元光,据《宋会要》所载④,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奉诏在东京汴梁城上清宫置坛,传箓度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五月,又被召进皇宫,受赐“澄素先生”之号。仁宗问以飞升之事,他沉吟良久,才回答道:“此非可以辅政教也。”仁宗听后,十分赞赏。又问他有几个儿子,答道:“长子传道,次业儒。”

  如此说来,道士刘应真诏任上清储祥宫住持,不讲大有来头,至少并不突兀。

  据清·光绪《处州府志·卷二十一·方外》载,元祐年间,刘应真道士住持上清储祥宫期间,宋哲宗曾赐紫衣,并赐号“灵宝虚应⑤”。另言他“传法于汪惟德”,而汪惟德道迹则不详。

  刘应真著有《道德经解意》行世。1927年中华图书馆协会出版的王重民《老子考》收录有目录。

  当年,苏轼撰书《上清储祥宫碑》不久,就“以弟嫌请郡”,离开京城,到颍州(今安徽阜阳)当知州去了。

  元祐八年(1093)九月,高太皇太后去世。宋哲宗赵煦亲政。

  元祐九年(1094,亦绍圣元年)三月,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四月十一日,苏轼因此前掌管知制诰,语言涉及讥讪,被降职到英州(今属广东清远英德)任知州。次日,宋哲宗改年号为绍圣元年。闰四月,秦观改贬监处州(今浙江丽水)酒税。六月,苏轼再度遭贬谪至惠州(今属广东)。

  绍圣四年(1097)闰二月,宋哲宗下诏:“上清储祥宫御篆碑文,苏轼所撰,已令毁弃,宜使蔡京撰文并书⑥。”一贬再贬的苏轼,又被贬到了海南。《宋史·卷十八》载:“甲辰(十九日),苏轼责授琼州别驾,移昌化军(军治在义伦县,今属海南儋州)安置。”六月,“诏江宁府(府治在今江苏南京),敦遣茅山道士刘混康上京,住持上清储祥宫⑦。”

  道士刘应真去向不明……

  附注:

  ①宋·孙夷中《三洞修道仪》:“五季之衰,道教微弱,星弁霓襟,逃难解散,经籍亡逸,宫宇摧颓,岩然独存者,唯亳州太清宫矣。”

  ②宋·苏轼《上清储祥宫碑》文。另未特别注明,均引自此文。

  ③当代·徐培均《淮海集笺注》:“本编作于元祐六年辛卯(1091)十月以后。”

  ④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之十八》。

  ⑤清·顺治《松阳县志·卷十杂志·方术》记载为“灵宝虚应师”。

  ⑥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五》。

  ⑦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八十九》。

  作者:毛先法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叶跃明 吴胜 时间:2018年4月3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