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从祖宅到“云里听蛙”

从祖宅到“云里听蛙”

  我珍藏着一纸房产分掰字,是毛笔行楷写于蜡黄的宣纸之上的。这份文书所指的房子,坐落于浙江省松阳县四都乡西坑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落款时间在半个多世纪前,是1965年农历7月17日;末尾是一排名字,有红红的盖章捺印。那应该是一个利于分家析产的黄道吉日。父亲他们五兄弟该分家了。爷爷早在7年前过世,是在山上劳作时摔倒,被石头压的,只有半百挂零的年纪。日子实在艰难。奶奶名下五子二女,有结婚生子了的,也有未娶未嫁的,生齿日繁,情况很是复杂。再不分家,万一闹出一些不和,奶奶也许把控不了。

  分家这种重大事务,仪式感一定要有。“娘舅”是公道的化身和象征,于是舅公来了;字墨好、威望高的宗亲伯伯也来了,作为代笔人。议事的过程,不知是否曲折激烈,据说最后是通过抓阄定下来的。就这样,一纸分掰字将一份家私一分为五。我的父母分得直头五间的西半幢以及后面的一间厨房,框架而已矣。现在说来,这便是我的祖宅的前身。至于几斗谷米、几只旧碗、半领蓑衣等,沉默的父亲口风太紧,倒是母亲后来说于我听了,但分掰字上未落笔,也许名目和数字都不太好看,不去说它。

  夯土墙房子的外壳和框架是有了,但内部的楼板、房间的板壁等都没有滚撑。这时候,父母膝下已有我两个姐姐和一岁多的我。既要养育子女又要装修房屋,父母的生活压力定然很大。那个时节,据说本村根本没有像样一点的用材林。从后来母亲的口里得知,父母在耕种田地的同时,必须抽出一些日子,到十五里开外的午岭村等地判来树山,砍倒杉木,待其基本干燥后,翻山越岭一一肩背回来;又在不宜外出的雨雪天里,将一段段2米来长的木头紧紧绑定在叶氏宗祠的大柱子上,按照木匠师傅弹好的墨线,用板锯一片一片锯开。两张吃饭凳(条凳)摆在树段的两头,父亲站这头,母亲站那头,都作前后弓步,让锯齿对准墨线,小心翼翼地开好口,你推我拉,窸窸窣窣,节奏鲜明而匀称。从我有记忆开始,每年都能欣赏到父母配合默契的锯板情境。三九严寒,祠堂的天井里雪花飘飘,闲着看热闹和谈天说地的大人小孩拎着火笼瑟瑟发抖。见我父母额头冒汗,那些小叔叔大哥哥们往往放下火笼,主动替换我父母锯一阵子方料木板。

  十四五岁的时候,耳濡目染的我力气慢慢大得可以,就逐步替换下母亲,给父亲打下手。不久,房子的滚撑以及该做的木质家具基本完备,房子才真正像个房子。

  我的父母是肯吃苦耐劳的,也是善于勤俭持家的。房屋的西侧,原是一条一米多宽的滴水弄,弄的西侧是通村大道,道的西侧是半圆形凸出的菜园,园的中间那三分之一是我们家的菜地(预留的宅基地)。1982年,父母与相邻的两户人家协商出一个皆大欢喜的方案,重新分割这块菜地——将弧形外突的部分切分给我们家,其余部分归他们两家对半分。这样一来,公共道路缩进后更加顺直,那两户人家的地变得方正受用,我们家就用老路和滴水弄的位置加建了一间房。顺便提及一下,1990年父亲出车祸故世后,为了方便寡居的母亲,我在房前空地上又批建了一间小厨房。

  如果我不能通过读书等途径跳出农门,而要在这个村子里结婚生子,那么现有的房子一点都不显得宽余。耕作的农具啦,烧火做饭的柴禾啦,牛栏猪圈鸡莳啦,杂七杂八的东西,都是要空间的。谢天谢地,我从村小学开始读书,一直到大学毕业,终而在外工作生活,以致这个村庄渐渐成了我的故乡,这个家也渐渐成了我的“老家”。有道是,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但实事求是地说,老家这方水土,山高岭峻,土薄水贫,真可谓穷山恶水,实在不是宜居之地。

  但自从国家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村里原本成群成堆、钻来窜去的小孩,仿佛都躲猫猫去了,轻易难得发现。随之而来的是,村小学这个教学点被撤。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的裹挟下,年轻人不断逃离,村里老龄化、空心化日趋严重。面对此种状况,政府适时出台规划,推出下山脱贫政策,计划将全乡11个行政村3000多人口全部搬迁下山。果然,短短几年里,最偏远的几个村陆续实施了整村搬迁。按照这样的发展态势,尽管有太多的不舍,我的故乡和老家的房子,迟早在劫难逃,终被夷为平地,宅基地复垦了事。

  然而,恰在此时,在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指导下,善于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的松阳县领导层及时作出决策,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给本县许多日渐衰败的农村带来了新的生机。从2013年到2016年,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扎实的基础工作,松阳县先后有71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故乡西坑村赫然在列,实乃不幸中之万幸。

  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的支持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故乡,基础设施也不断得到改善,后发优势凸显。敏锐的外来工商资本理所当然地相中了故乡这方宝地,将村小学教室进行改造建设,于2015年成功打造出松阳县第一家网红民宿“过云山居”。

  某日,县府办的同事传话与我,说县领导下乡调研时走进我的老屋,嘱咐我把它修起来做民宿。仔细想来,本村地理位置极好,生态环境极好,交通状况良好;而且我家的老房子体量较大,视线开阔,边上还有一排直插云霄的古老香枫,确实有得天独厚之优势。我当即决定响应领导的号召,动员妻子筹措资金改造房子。妻似乎不忍舍弃手头既有的那份工作,犹豫再三。我说老房子修成民宿,你是法人代表,弄个小个老板当当啦,何乐而不为?妻说不是做不做的事,而是不做出自己的特色没意思,要做出特色太烧脑,未来的经营也颇费心血!我说业余的时间和精力总还是有的,而且是阶段性的事务,努力一把改造了再说。就这样,我们选好设计师,彼此深入交流后,请其在管线布局、灯光设计等方面,为我们出一套图纸,然后请泥木水电大小一干师傅,环环紧扣施工起来。2016年5月, “云里听蛙”民宿客栈开门迎客!

  我们这种老房子,改造的局限性是难免的。我们的主意是,主题要尽可能做出一些文化韵味来。比如说厚重的书架、“接竹引泉”的小品、瓦檐下的竹节诗、墙上仿毛泽东主席的书法“江山如此多娇”、中堂的微缩“农耕馆”、竹条上的谜语、通透古朴的“望星亭”、房前挖掉茶叶后插上“云里听蛙”牌子的菜地等等,绝大部分是我们自己的设计和制作。所幸,它们被来客广泛认可。

  辛弃疾的经典名作《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我觉得与我家的民宿环境很合。那一日,我心血来潮,架起木梯,斗胆提起毛笔,直接写到门面的白墙上。后来,我又从中撷取“明月”“清风”“鸣蝉”等字眼,涂鸦在竹片上,作为房间之牌号。呵呵,似乎未尝不可。

  有必要介绍一下,此后不久,即2016年秋,故乡更加高大上的一家民宿“云端觅境”开张营业。从此,我的故乡西坑村彻底摆脱了颓败的命运,迅速逆袭成为网红民宿村。一部分村民参与民宿经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村里那些优质农副产品也销路大增。

  由于我们夫妻原本都有自己的工作,基本脱不开身专事民宿。我有个小妹嫁在本村丁姓人家,她和妹夫多年在外打拼,景况不是很好。于是我们邀请他们回村,经营“云里听蛙”民宿。很快,妹夫得了个“蛙哥”的名号,似乎也很开心。

  客有问,区区一家民宿,何以名之曰“云里听蛙”?答曰,屋主前些年写过几个小说,故事多发生在听蛙村里。又问,听蛙村在哪?答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至于诸如云蒸霞蔚、云奔雨骤、云遮雾罩、云淡风轻的景致,客之所幸,十有八九是可以遇见的!

作者:叶荣亮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叶跃明 吴胜 时间:2018年8月25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