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心情驿站 > 和仁桥

和仁桥

  和仁桥,对我来说,是个重要的停靠站。

  孩童时代,一到寒假暑假,母亲就说,你去外窑岗待几天吧。一听这话我就特别兴奋。我的眼前瞬间就闪出我和几个小伙伴在晒谷场里撒野图景。

  起初那几年,都是姐姐带我去的。有一次,我向母亲要求自己一个人去。母亲说,那你把怎么去说一遍。我说,从遂昌客运站乘车,到和仁桥下车,从麦杆场右边的机耕路过去,走不远就到了寺口村大会堂,从大会堂前的一条小路过去,拐几个弯,就到了几位舅舅家。听我答得流利,母亲答应了,只是交待我路上要小心。从那时起我就时常独自上路了。

  乡村的生活是简章的,大人们每天忙于农事,孩子们干不了重活,大都只是干些放牛、耙松毛、剳猪粪(收集猪粪)这样的事,对我来说,这些都很好玩。不过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在小溪里用畚箕捉鱼了,虽然我好像从来没捉到什么鱼,倒是有几次见过表哥在落干的水田里翻泥鳅,每次都收获满满,让人羡慕不已。在农村,最重要的行动莫过于“双抢”了,各家各户的正劳动力几乎全军出动。大家忙着收早稻、插晚稻,连小孩都去帮凑了。我是县城里来的小客人,自然帮不上忙,只是偶尔会跑到田里玩。早稻一收,乡村的空地上就会出现一排排神奇的队伍。这些队伍是由“稿子扎”组成的。稻子打下来之后,农民会把稿头(稻秆)扎成一把一把的,头朝上、基部撑开竖立着,绝像一个个士兵。小家伙们时常会把“士兵”拎起来看。突然间会冒出一只大青蛙,蹲在那儿朝你瞪眼睛。这时就要看你的身手了,只有手疾眼快才能抓住它。

  乡村的时光总是美好而短暂,不知不觉就到了回家的日子。和仁桥,又成了我归途中的必经之地。公路是典型的沙石路,中间隆起,铺着厚厚的碎石。一辆车过去,车轮碾压过碎石,一些小碎石被挤向路边,也有几颗会蹦起来。道班的工人拿着宽大的竹扫把,一下一下,把路边的碎石扫向路中央。等待总是漫长的。正是等待让我可以长时间地观察周边的环境。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并不是在等一辆姗姗来迟的大客车,而是一辆嗒嗒作响的拖拉机,一头踱着方步闷声不响的老牛,或者是一辆呼啸而至的大货车,它就像是大客车的兄弟,每次出场都会搅得尘土飞扬。

  有人一块候车会好很多,大可以把这个当成一次交流机会,尽管谁的内心都还是渴望着那个熟悉的身影早一点翩然出现。有一次,停靠站聚集了七八号人。有人说,这段时间坐车的人多了,时常满客。司机看看人多,干脆就不停了。小舅妈有经验,她说只要大家手拉手,不让车过去,就可以了。司机才不会拿人命开玩笑。我们还真的这样做了,一群人突然从路边蹿出,手拉手挡在路中央。“拦车——”大家齐声大喊。多年来,这一幕壮烈的场景在我脑海中仿佛是一座雕塑。我时常联想起一本小人书上的某一页,几个少年手拉着手,左边和右边最头上的两位,紧紧地攥住一根线——那是被炮弹炸断的电话线。英雄少年们成功了,他们用血肉之躯把电话重新接通,至于我亲历的那次行动有没有成功,我竟丝毫记不起来。我想,我肯定是被吓呆了。

  其实,我从小对车就有一种特殊的迷恋。我喜欢闻汽油味,我喜欢坐上一辆充满汽油味的客车。它会带我去远方。远方,是一个多么诗意的词。差不多十年后,1987年,我考上了杭州的一所大学。对从没出过远门的我来说,那就是很远的远方了。乘客车要八个钟头。八个钟头,几乎都是在砂石路上颠簸。这倒没什么,摇晃中一不小心就睡着了,睡梦中自然不会在意旅途漫长,以至于我对一路上的风景也没什么印象。在零散混乱的记忆中,客车在某个路边小店的门口停了下来。一家肮脏的餐馆,饭菜贵且难吃。路边有几个看上去无所事事的人,蹲着,或站着,摆弄着手中的玩具,洋铁碗、绒线球、扑克牌?有人围上去看。车子启动,摇摇晃晃地开走了。过了好一会儿,一个女人突然间大哭起来。她要司机把车开回去,她说她终于想明白了,刚才那些人肯定是合伙骗她的。

  1997年,我从遂昌调到松阳工作。第二年,为了下乡方便,单位安排了一辆五羊本田暂时归我使用。当时我兴奋得几乎跳起来。蹬了十几年的自行车,终于我也骑上松阳人说的“马达克”了。五羊本田,它有让人振奋的红色,有同样让人振奋的嗒嗒作响的马达。我跨着它奔走于乡野,有时候还故意钻进狭小的巷弄,在凹凸不平的卵石路上蹦哒几下。但不久以后,摩托车就多了起来,再后来,它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交通工具。

  一晃又是二十年,我的坐骑早已变成了马六。买车是十来年前的事,当时只是为了偶尔去看看在外地上学的孩子。记得刚买来几个月,为了给孩子找学校,我就开着它跑宁波、闯杭州,飞驰于各地的高速公路,那感觉,真像是在做梦一般。不过现在看来,这匹“老马”这也只是寻常的代步工具,不值一提。

  前些天又去了一趟外窑岗,村庄已经大变样。旧村大部分已拆除重建,只有生产队的晒谷场还依稀可辨。村庄四周的水田不见了,满目都是茶园,表哥表弟大都从事茶叶种植,收入还不错。各家各户都盖了楼房,屋里屋外卫生清洁,和城镇比相差无几。我不禁想起当年村道上几乎随处可见的猪粪,猪栏里溢出的浓烈气味,厨房里令人睁不开眼的烟雾,这些当年农村司空见惯的情景,都已经彻底消失了。

  哦,应该说一说和仁桥了。当年它只是一座老旧的石拱桥,离停靠站大概有四、五十米。有时候我会走过长长的斜坡,站在高高的桥背上向桥洞下张望。古老的石砌拱桥长年累月承受着人来车往,洪水的冲击,却能屹立不倒,让我在惊叹之余,对古老的技艺肃然起敬。而今,古青线——当年的老路——拓宽了许多,和仁桥也经过数次改造,变成了宽阔的钢筋水泥桥。北边不远处就是省道222,那里有一座四车道的新桥,虽然比老桥宽敞许多,看上去却毫不起眼。这也难怪,而今无处不在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世界早已四通八达,一座小桥,太过寻常了。

作者:徐永健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叶跃明 吴胜 时间:2018年9月18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