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穿越时空的《芳溪堰档案》

穿越时空的《芳溪堰档案》

堰渠如脉润万物 流淌古今泽苍生

穿越时空的《芳溪堰档案》

  有着浙西南最大盆地松古平原的松阳,犹如一颗璨灿的明珠镶嵌在高山丘陵中,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处州大地上尤为夺目耀眼。数千年来,一代代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留下了千秋堰渠,如乳如琼哺育一方水土。松阳人民才能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耕耘着浙南桃花源的悠闲与宁静,耕耘着一千八百年古县的憧憬与希望,生生不息。

  松阳自古有着“处州粮仓”之美名,“处州吃粮靠松阳”。四季轮回,年轮更替,松古平原上勾画出一幅幅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的农耕之图。松古之耕,是江南农耕文化的精华样板,而堰渠是农耕文化的重要部分。《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脉即人脉。人们在溪中筑坝,让坝横卧溪中,借以抬高堰坝上游水位,以引溪水自流灌溉。于是,一条条凝聚古人智慧的堰渠就出现了。据《松阳县志》记载,明成化23年(1487年)有堰坝42条;1926年时,全境有大小古堰坝122条,芳溪堰便是其中一条著名古堰坝。

  民国版《松阳县志·续修芳溪堰记》中记载,芳溪堰创自明洪武年间。芳溪堰分芳溪一堰和二堰,两条堰同引十三都源芳溪坑水,坝址皆在新兴乡下源口村附近段河床。芳溪一堰为干砌块石过水堰坝,高1.5米,宽1.0米。进水口在堰坝左边,自西南向东北流经新兴乡下源口、贤溪、项宅、上安等村,长2500米,灌溉5村农田共3000亩。二堰进水口在一堰下游90米处右端,系块石硬壳堰坝,设螺杆式木闸启闭机1台,自西北向东流经樟溪乡新安寮、后肖、包村、大徐、赤山头、力溪等村,至阙家村注入松阴溪,全长6000米,灌溉农田4000亩。

  两堰分别是新兴、樟溪两乡的主要引水工程。历代封建统治者重视该堰坝的修复管理和利用,留下众多文献真迹。松阳县档案馆现今保存着芳溪堰从明嘉靖九年(1530)至清光绪九年(1883年)的353年间,历代县府关于芳溪堰水事的榜文和判决等原件共22件,其中包括水系图1幅,石碑拓文1件,十六位县令原始文稿手迹20件。内容主要包括组织合力修堰、轮流分水灌溉、处理纠纷案件等公示、公告和批示,从中可见芳溪堰灌区的水旱灾情和水事纠纷的概况。

  《芳溪堰档案》中仅有的一幅水系图为芳溪堰二堰的水利图。该图为手绘形式,详细绘制了芳溪二堰的水脉走向,途经徐山、包村、后肖、大徐、高岸等十余村,堰边设置的6个水碓房也画得清清楚楚。最重要的是,清晰地画出50多个水演(通“眼”字,即涵洞口),涓涓细水正是通过这些水演,流向农田,灌溉作物。

  从内容上看,20件县令原始文告手迹中有9件为组织修补堰坝的批示。如年代最久远的一份原始公告,明嘉靖九年(1530年)捌月初四县令对芳溪堰修复水利呈状的指示。据《松阳县水利志》记载:“嘉靖九年春,大水。芳溪二堰坝被冲,水不上渠,致一方田禾无收。”当年八月,十四都人芳溪堰长孙、周等呈情县正堂,乞请公示合力修复堰坝,以保证上缴国家赋税和百姓粮食。于是县令作出指示公告百姓,按田多少出工食。原文:“十四都芳溪堰首孙旻璋、周庆延、周明理等,呈为民情水利乞儿究照田摆工修筑堰塘。事因祖设有芳溪第二堰,坐落十三等都,芳溪源口灌澳十三、四、五等都,计田二百余倾,照田编摊修筑。到今上年节,被洪水冲坏,田土苦洒已致一方人民田禾无收。准奉明示璋等众议,会同堰甲照田各出财本,雇请匠人用石筑砌长流澳田,兑得下年失收,有等承利恃顽洪文立、郑其师、叶小七、刘尚等违党不肯随众出贴雇工,只得备情望明。台呈告示乞赐怜准民情批下执照,着令该都里老公摊出贴众,兑承利人户洪文立等恃顽不行,照众里合具呈须至呈者。嘉靖九年八月初四日呈状。”县令批示:“仰堰长会同该耆里老照田均贴工食修筑,勿迟。执照。”公告原始资料宽61厘米,高82厘米,上面清楚说明事情原委经过和组织摊派贴工的操作方法,注明时间,并盖有“松阳县印”。

  从这些修复芳溪堰的告示中,可以了解到知芳溪两堰一般各设有堰首(堰长)2~6名,负责堰坝的日常管理,巡逻察看堰坝情况,向上呈报水利民情,组织执行修复等事项。明清年间,洪水多次泛滥,芳溪堰不同程度遭水冲毁,百姓饱受水患之灾。明、清朝历届松阳县令都非常重视芳溪堰的水利工程,多次发文批示修复芳溪堰。由此可见芳溪堰在新兴、樟溪两乡农业灌溉中的重要作用。而芳溪堰每次修复,均按照田地多寡由农户出资捐工捐钱,大家同心同力完成。

  同水患一样,旱灾对于百姓也是不可抗拒的天灾。由于芳溪两条堰同引十三都源芳溪坑水,相距较近,且分别属于新兴、樟溪两乡。因而,遇到干旱年景,用水供需矛盾突出,两乡之间、诸村之际常有水事纠纷。20件原始县令文告手迹中另外11件告示,有分水灌溉的,有调解纠纷的,还有因争水斗殴伤人案件的断案,总之,都和水利纷争有关。如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至康熙二十九年(1688年),连年大旱,民不聊生,水争不断:《松阳县水利志》记载,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夏,大旱。芳溪堰十四都堰首周某等和十三都代表刘某等虽于六月达成合约,复筑堰坝。但在按实施田亩数分水过程中,各村为多争取多分水而谎报田亩数,导致数据不实,争执升级。为了及时解决纠纷以免影响当年农业生产,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县令李钟秀就重新登记芳溪堰灌溉区内田亩数发出告示:为合理分配水期,现要求各村德高望重的老人对本村的田亩数全部重新登记,详细登记田数多少、户主名字、是否租种等情况。村里登记好后上报乡里复查,最后报县里。选出2位公正稳重大家信任的人,在各家田边树立4块木桩,上面写明户主、面积等情况,县令将不定期亲自抽查。若查出或经举报,有人以少多报,将予以重责。公告还特别注明,该文发力溪、岗坞等村张贴,不许风雨损坏。

  从该告示中,可以看出县令对谎报田数现象的不满,对治理芳溪堰,合理分水,解决纠纷的决心和力度。同年六月,县令李钟秀又发布了各村按田亩数筹集水利款,分派用水的告示,洋洋洒洒700余字,细致地描述了各村几日几时用水等具体措施,并强调将对结党闹事者予以严重的打击。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八月,县令李钟秀断案一分水诉讼后,亲立《芳溪二堰水期碑记》于芳溪堰侧,明令规定各坦严格按照水期轮流灌溉:“道府批查芳溪二堰乃岗坞、力溪、源口先民创始。从今开始,力溪、岗坞水期共6日;然后源口水期5日;再然后搪头、后肖四村和高岸、大齐五坦水期共3日。所有总共14天为一轮,周而复始轮流,不得违约。通知各坦居民知晓。”这块碑至今还在,《芳溪堰档案》中唯一一张碑文所拓正是此碑。

  《芳溪堰档案》中的20件县令原始公告手迹均为张贴在墙上的告示、公告,所以每份档案面积都较大,其中面积最大的一幅就是前面提到的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县令就芳溪堰灌溉区内田数重新登记的告示,高168厘米,宽128厘米。最小的一张为道光十三年(1837年)县令汤景和颁发申明修复芳溪堰的必要性和按田亩分派资费标准,严令农户、地保遵从勿违的告示,也有高51厘米,宽54厘米。面积如此大幅,年代跨度如此漫长,数量如此众多的水利原始档案,甚为罕见。

  这些原始材料由松阳县斋坛乡大路村一毛姓家族收集、保存,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1988年,松阳县水利水电局着手编纂《松阳水利志》时,编辑部人员在下乡走访,收集材料中发现了这批珍贵的原始资料。当时,大多数资料保存完好,但有2张出现局部破损,2张有虫蛀现象,急需补救。毛姓人家将资料无偿贡献出来,希望它们得到更好的保护,发挥更大的价值。档案工作人员对这批原始资料进行重新裱糊、除虫,按时间整理归档,后随水利局档案移交到松阳县档案馆。

  《芳溪堰档案》该档案反映同一事件时间之早,具有系统性、代表性和地方性。该档案对于研究古代水利工程修筑、封建县级政权管理水利的情况具有极高的凭证价值。同时,也对古代公告批文格式、书法等方面提供研究价值。浙江省档案局副局长韩李敏对《芳溪堰档案》研究后说,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时间早(从明代开始),更重要的,它是我国目前发现唯一的清代以前水利工程的一组珍贵档案。它的稀缺性决定了这组档案的价值,《芳溪堰档案》堪称松阳档案局“镇馆之宝”。

  一条芳溪坑源,两条芳溪堰坝,灌溉着两乡共7千多亩农田。一组珍贵的原始档案,泛黄的古宣纸上记载着芳溪堰前世今生的点点滴滴,被水毁、被修复、惹争斗、立和约……时空变迁,新中国成立后,芳溪堰上游新建了杨岭脚水库,对古代引水工程进行改造,建成电力提灌工程,灌溉条件大有改善,数百年来历史性的灌溉供需、分水矛盾得以化解。不变的是,芳溪堰档案,静静地诉说它的历史;芳溪堰的水,静静地流淌,从古至今,无声息滋润着田里的庄稼,恩泽这方百姓。

作者:叶建豹 潘建英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叶跃明 吴胜 时间:2018年10月1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