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心情驿站 > 浙江省农业改进所在松阳的峥嵘岁月(上)

浙江省农业改进所在松阳的峥嵘岁月(上)

  浙江省农业改进所,简称“省农改所,上承农业革新之历史潮流,生逢日寇侵华之烽火狼烟。

  清宣统三年(1911)六月。当时,劝业道员董元亮在杭州艮山门外笕桥镇泥桥头南创办“浙江省立农事试验场”,占地24公顷,聘范运枢为场长,分设作物、畜牧、农业化学、蚕桑等4科,内设蚕桑实验室、农事讲习所、气候观察站等机构,附设测候所、养成所,开啟了浙江农业技术革新进程。

  民国4年(1915)起,陆续成立了蚕桑、棉业、昆虫、稻麦、林业、园艺、家畜、土肥等农林改进专业机构。

  民国19年(1930)起,浙江省建设厅农林局成立“农林总场”,总揽各农林改进部门。

  民国21年(1932)起,农林总场改组“为农业改良总场”。

  在此期间,浙江大地冉冉升起一颗农改明星——莫定森,四川广汉县人,从小感受农民穷苦而立志兴农,20岁赴法国勤工俭学,27岁以农学硕士回国,在广西实业研究院技师、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主任、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教授任上,先后用美国白皮小麦与本地当家麦种选育出杂交小麦、用小麦与大麦培育出显性杂交小麦,又在浙江省农业改良总场稻麦场主任、稻麦改良场场长、农林改良场副场长任上,先后培育成功纯系高产粳稻、双季早晚稻等水稻新品种,并在浙东浙中部分地区大面积推广成功。

  民国26年(1937)秋,侵华日军入侵浙北,“木更津”航空队轮番轰炸杭州笕桥一带。在杭农林改良机构东迁,而一大批农业专家为避战乱,跟随浙江大学农学院西迁云贵地区。莫定森凭借崇高声望劝导不少同仁留在浙江,坚持敌后抗战,继续农改事业。

  民国27年(1938)1月,浙江省国民政府鉴于省会杭州将要沦陷,决定将省立稻麦、林业、茶叶、棉业、蚕桑、园艺等改良场和昆虫、蚕种、水利、家畜繁育等机构裁撤归并迁往“浙西南粮仓”松阳县,在县城北门外太保庙成立“浙江省农业改进所”,隶属于建设厅,任命莫定森为所长、蚕桑专家郭颂铭为副所长,内设农艺、森林、病虫害、畜牧兽医、推广、总务等六股,统一管理全省农业改进、农田水利建设等各项涉农事业。森林股趁初春阳暖气湿,在庙边开辟10余亩苗圃,培育松苗、柏苗、桕苗、桐苗等。

  民国27年初,省农改所在松阳立足初定,就在县城西南吴山脚与松阴溪岸的交角地带、白龙圳北购置农田百亩,在其一部分土地上因陋就简营构房舍,设有农业实验室、血清制造室、杀菌制药室、办公室、会议室、宿舍、食堂等共76间。当年10月,基建告竣,恰逢省立抗战大学将迁到松阳。省农改所腾出太保庙,搬到吴山脚新址,并健全组织。据民国31年(1942)编制的《浙江省农业改进所职员录》(简称“职员录”,下同),省农改所松阳本部内设12个机构:秘书科(含人事、文书、出纳、事务等4股),秘书李修;农艺科(含食用作物、特用作物、农艺化学等3股),科长马骏;森林科(含林业股),科长李守藩;畜牧兽医科(含兽医、畜牧、种畜等2股),科长王宗祐;病虫防治科(含虫害、病害等2股),科长王啟虞;农田水利科(含农田灌溉、气象水文等2股),科长许葆珩;油料植物系(含指导、技术等2股),主任王愷;茶业系(含指导股),主任周开慧;棉业系(含指导、技术等2股),主任丁汉臣;蚕丝系(含指导股),主任刘忠赞;农业推广委员会(含委员10人和调查统计、宣传、指导等3股及《浙江农业》《农业推广》杂志编辑部),主任郭颂铭(兼);会计室(含簿记、审核等2股),主任张脉和。外设若干派出机构:第一农业推广区(含技术、指导等2股),主任周惠選;第三农业推广区(含技术、指导、总务等3股),主任吕允福;第四农业推广区(含总务、指导等2股),主任侯钖寿;第五农业推广区(含总务、技术、指导等3股),主任杨致福;第七农业推广区(含总务、技术等2股),主任屠锷;第八农业推广区(含技术、指导等2股),主任孙树鼎;第九农业推广区,主任李修(兼)。在浙西,浙西南、浙东南地区敌后十三个县设“农业推广委员会”;在松阳县城东阁街设“农田水利工程处”,主任谢先进;在丽水县碧湖镇设“化学肥料管理处”,主仁张国熊;在天台、青田、丽水、建德、常山等5个县各设“林业改进区”;在云和县、衢县各建“农场经营指导员办事处”。凡派出机构实行条块结合管理体制,即业务归省农改所领导,行政由当地政府领导,人事任免、调动则由省农改所提出建议,再由当地战区、县政府发文任免或出具调令。

  又据职员录“到差日期”记载,省农改所初创时只有职员68人,其中所本部31人,带薪常驻派出机构37人。由于“庙多僧少”,不少机构尤其诸多派出机构或空堂挂牌,或有长无员,处于先搭架子待配人员的状况。

  由于实行战时经济制度,省农改所初建伊始就陷入困境。建所资金缺口大,只好就地取材,尽量减少物资成本支出;只好经常发动职员参加义务劳动,尽量节省劳务用工支出。多数职员不定时地领取一份30~50元(法币)不等的菲薄薪水,难以敷衍基本生活开支,却夜以继日忘我工作,还要参加挖土整地、搬石垒砌等重体力劳动,个个身心透支,精疲力竭。

  如此这般艰难困苦,莫定森却作出一项堪称奢侈的决定:定制一批“浙江省农业改进所证章”——圆形,铜质,镶嵌蓝色珐琅,挂链带别针,标“民国三十年”,十分好看。职员们胸佩精美证章,引来羡慕目光,赢得社会尊重,倍增自豪自信,凝聚人心力量。

  时艰不可畏,人和万事兴。在莫定森坚强领导下,省农改所各项事业开局良好,持续向好,尤其三大主业成就辉煌。

  其一,面临危难,顾全大局,千方百计增产粮食,有效缓解敌后军民供应紧张状况。浙江人多地少,历来为缺粮省份,其中民国20年(1931)至25年(1936)年均缺粮不下1000万担。侵华日军占领广大平原产粮区以后,浙江敌后地区粮油极度紧缺,直接消弱抗战力量。莫定森敏锐地意识到:民以食为天,当务之急要增产粮食。于是颁发3项对应之策:一是大力推广原已培育成功的稻麦良种。省农改所责成各战区“农业推广区”下达推广计划,各县“推广委员会”认真落实推广任务,并采取现场指导、培训、示范等多种形式,推广早稻302、503、504等、中稻10号、晚籼3号、9号、晚粳129、130、10509、双季稻早生和晚青、莫字1号、105号、191号纯系高产粳稻、双季早晚稻等水稻新品种及栽培技术,推广小麦纯系种9号、17号、933号、杂交和显性杂交等小麦新品种及栽培技术;二是发动各地扩种小麦、大麦、油菜、蕃薯、土豆、蚕豆、豌豆等冬季作物;三是发动农民开荒增粮。实施当年,全省敌后地区种植纯系水稻面积32.7万亩,双季稻16.97万亩,糯改籼稻82.12余万亩,纯系小麦38.24余万亩,扩种冬季作物1085.25万亩,开垦荒地41.2余万亩,估计增产粮食1558多万担。如此实行三年,累计增产粮食7000多万担,极大地减轻了敌后军民粮油供应压力,大大增强抗战力量。时任省长黄绍竑以题词“抗日无名英雄”高度嘉勉省农改所。

  其二,广建基地,科研攻关,大力培育各类作物新品种。农业改进的中心工作是培育、推广粮食、林木、经济作物的优良品种及其栽培技术。省农改所在白龙圳北营建房舍的同时,将大部分农田平整为一片开阔的稻麦良种培育基地,还将白龙圳南百余亩荒滩淤地改造为一片开阔的桑苗基地。粮种基地划块分坵,各插不同标牌,实行专业分工,专人负责,定时记录,收成比较,择优推广。省农改所除了经营好本部农改基地,另在松阳境内建立直属的“项弄稻麦良种试验场”“横山示范茶场”“界首示范蚕桑场”“大竹溪畜种繁殖场”“林产制造示范场”等基地,逐步形成“立足松阳,面向全省”的农业改进、推广的大格局。除了“立足松阳”开展农改,省农改所还从实际出发,选择优势,因地制宜设置育种场所,有:处属各县推广中心农场,丽水县碧湖镇种畜繁殖场、经济农场、有机肥料厂,嵊县三界示范茶场,淳安县十五都示范茶场,武义县候树示范茶场,衢县十里荒山农场,黄岩县柑桔改良场,就地培育、推广良种良法。还建有嵊县测候站,衢县测候站,丽水测候站,淳安测候站,江山测候站,永康测候站,天台测候站,于潜测候站,龙泉测候站,衢县石室水标站、五华圳水标站,兰溪县马鞍徐水标站、黄龙口水标站,青田县南岸村水标站、石溪口水标站、吴埠水标站,江山县箬圳水标站,永康县水标站,嵊县水标站,建德县水标站,桐庐县水标站,开展水文气象服务。三年间,本部基地及其各地基地先后培育、推广早籼浙农6505号、5557号、中籼浙农1号、10号、2777号,籼503、晚籼9号、小麦17号等水稻新品种及其栽培技术,鉴定、推广松阳本地“老鼠牙”“千棒锤”“龙凤尖”等水稻良种,培育、推广高产蛋用鸡种、约克夏洋猪与土猪的杂交种猪、盘克夏洋猪与土猪的杂交种猪等,对于增强农改后劲,发展敌后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三,从长计议,发挥优势,倾心创办农学院,为发展农改事业培养人才。民国27年(1938)10月,浙江省国民政府为了收拢失学青年,成立“浙江省立抗战大学”(次年5月改为“英士大学”),吴南轩任校长。作为曾经的农学教授,莫定森为了农改事业后继有人,主动拜访吴校长,建议抗战大学设置农学院,还说本所专家可以任课。吴校长欣然同意,并愿将农学院设在农改所,还请莫定森出任院长。于是,省农改所将“农田水利工程处”搬出去,腾出房间作校舍,办起“浙江省立抗战大学农学院”,确定技正(高级技术官,仅次于技监)李化鯨专职负责教务及与校方联系,任明道等多位专家兼任课程。为了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农学院实行“速成教育”方针,采取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书本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注重在科学实验、生产实践中消化、巩固、升华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培养出2批政治思想进步、专业功底扎实、既能科研攻关,又能指导推广的复合型实用人才,其中19名优秀学员在读期间就被多个科、系吸收为“练习生”,参与业务工作。到32年(1942)年上半年,全所职员达到300多人(含雇员、练习生),所增人员的相当部分来自抗战大学农学院毕业生。

  正当省农改所各项事业如火如荼蓬郸发展之时,隐蔽其中的先进分子——中共党员在为松阳党的事业秘密奔波。松阳党建源远流长却断断续续。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多位松阳籍中共党员回乡闹革命,颇有声势,却未待建立组织就被国民党追杀而逃匿。民国22年(1933)10月,中共金(华)、兰(溪)、汤(溪)边区工委派中共党员朱金宝到松阳县裕溪乡,建立全县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蔼溪村支部,次年底被破坏。24年(1935)6月,红军挺进师政委会“小吉会议”后,松阳县内建立2个中共区委、13个中共乡支部、15个中共村支部,共有党员80多人,当年底被国民党军队围剿殆尽。为了松阳恢复党的组织,27年(1938)1月起,松阳境内有二个方面的中共党员在而秘密行动。其一,中共浙西南特委派遂昌委组织部长楼国平到松阳古市“古市特约经济实验区”(简称“古市经建区”,下同)工作,千方百计寻找隐匿的中共党员,却始终未能与该经建3位专家身份的中共党员张钖昌、张启权、陈禹荪接上头,于是又派中共党员、遂昌简师事务员蒋明炬到已迁居松阳古市的湘湖师范开展党建工作。其二,省农改所中共党员詹瑞、胡友水、潘威鉴于所本部6名国民党员监视严密,便尝试向外发展,在松阳城区开展治动,率先介绍“松阳县抗日救国委员会政治工作队(简称“县政工队”,下同)副队长吴士鸿、干事长赵秉衡、队员孙大增、徐月池秘密加入党组织,并与楼国平取得联系。28年(1939)5月的一天,楼国平召集全县14名中共党员开会,鉴于松阳片党员较多,宣布成立“中共松阳城区支部”,楼国平、吴士鸿、詹瑞、胡友水任支部委员,吴士鸿任支部书记并负责松阳片党员发展工作,楼国平则负责古市片党员发展工作。同月,成立中共湘湖师范支部。6月,省农改所詹瑞同志接任中共松阳城区支部支部书记,并介绍同事夏宝林入党。由于詹瑞、夏宝林的组织关系在中共松阳城区支部,胡友水、潘威2名中共党员组成“中共浙江省农业改进所小组”。8月,成立“中共松阳县抗日救国委员会政工队支部”(简称“县政工队党支部”),孙大增任支部书记,赵秉衡、徐月池任支部委员。不久,中共党员吴士英从宣平县调入政工队,并介绍郑松年入党。松阳城区支部支部书记吴士鸿组建“松花剧团”,流动演出抗战节目;政工队支部孙大孙、赵秉衡将自画自写的抗战图画、标语等贴遍县城醒目处,陶湄波、方影村编辑《松涛》《抗日三日刊》,发表抗日救国文章,翻印《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救国大策十条纲》《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影响很大。同月,楼国平介绍古市经建区金培校、施谷荪、程瑞昆、徐国梁入党,旋即成立“中共古市经建区支部”,金培校任支部书记,赵秉衡、徐月池任支部委员。此后数月,松阳各地中共基层组织犹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累计建有党支部15个、党小组1个,共计党200余人。期间,“中共松阳城区支部”在全县党建中起到了先行、核心作用;“中共古市经建区支部”则在本区党建业绩卓著。

  鉴于中共松阳城区支部毕竟是一个基层组织,终究难以承担领导全县党建工作、抗日救亡等重大任务,中共处属特委根据中共浙江省关于“加强党对松阳县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的指示”,多次研究松阳县党的建设问题,指派楼国平同志具体负责筹建“中共松阳县工作委员会”。29年(1940)4月下旬,中共处属特委派遣委员陆铭山同志来到松阳县大竹溪村省农改所种畜繁殖场,在该场技术员、中共党员潘威的宿舍里秘密开会,陆铭山、楼国平、金校培、吴士鸿、夏宝林、胡友水、潘威等7人出席。陆铭山委员代表中共处属特委庄严宣布:“中共松阳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县工委”)正式成立,楼国平任县工委书记,金校培(古市经建区)任组织部长,吴士鸿(县政工队)任宣传部长,夏宝林(省农改所)任青年部长,胡友水(省农改所)任农工部长,潘威(省农改所)任妇女部长(时缺女性党员),省农改所人员占县工委领导班子成员的一半。由于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立“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针,破坏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线,县工会根据上级指示,确定“隐蔽精干,保存实力”的工作方针政策和“单线联系、积极工作”的工作方法。当时,国民党当局大搞“一个政党,一个领袖”,实行“一党专政”。县工委通过社会进步士,发动松阳片、古市片2000多人在请愿书上签名,严辞要求南京国民政府“开放党禁,还政于民”,沉重打击国民党顽固势力。29年(1940)10月后,县工委根据中共东南局《对浙江工作的指示》,发出《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进攻》,要求全县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转入地下活动,开展秘密斗争,共产党员团结和依靠社会进步力量推进抗曰救亡运动。省农改所共产党员也转入地下斗争。

  民国31年(1942)7月始,侵华日军第13军为了摧毁暂驻云和县内的国民党浙江省政府等党政军机关,谋划“松阳作战”计划。省农改所本部奉命匆忙迁往云和县,农学院则随抗战大学先后迁徏云和、景宁等地。8月初,日军原田旅团攻陷松阳县城,立即取道石仓源进攻云和,却溃败回师,故而大肆烧杀抢掠奸淫,也将省农改所来不及运走的设备仪器捣毁、图书资料化为灰烬。月底,原田旅团撤离松阻。(未完待续)

作者:陆宝良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叶跃明 吴胜 时间:2018年10月20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