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恩开五君 名动四国(三)

恩开五君 名动四国(三)

——史上松阳高道之叶法善

  (上接1月15日三版)

  五

  赞曰:

  文士入彀兮始自皇唐,世称阀阅兮钦彼南阳。

  学究天人兮青钱万选,官任刺史兮司命一方。

  政绩报最兮三时不害,声名洋溢兮百世流芳。

  惠泽普施兮犹沛霖雨,明德惟馨兮俨著甘棠。

  这首《叶慧明赞》,引自《卯峰叶氏广远宗谱·卷五》,作者署名北宋名臣叶清臣。叶清臣(1000~1049),字道卿,长洲人,历任光禄寺丞、集贤校理,迁太常丞,进直史馆等;卒后,赠左谏议大夫。所赞之人叶慧明,字德昭,乃是叶法善之父。据《卯峰叶氏广远宗谱》所载世系图,叶慧明为松阳叶氏始祖叶俭之十六世孙。叶清臣则为叶慧明之十三世孙,而叶梦得自称叶清臣为曾叔祖,也即松阳人俗称的“叔伯太公”。

  其实,叶慧明生前就是松阳的一名道士。《唐叶真人传》说他“业诗礼居儒,素不务荣宠。游玩山林,枕石漱流。行歌负薪,每结草为舍。”即使“屡下辟书,终不应命①。”可见,他的道法闻于朝野,不过他到老也没有出山当过官。后因儿子叶法善匡国辅主,功勋卓著,还有那一片孝心,已故多年,尚能得以“追赠银青光禄大夫、歙州(州治歙县,后改名徽州)刺史②”,宠以哀荣。当然,作为叶慧明的后裔,叶清臣赞颂祖上溢美之词,自在情理之中。

  先父叶慧明得到唐玄宗追赠之后,开元五年(717)七月,叶法善邀请当时已经“文名天下③”的李邕撰写了《大唐赠歙州刺史叶公神道碑并序》(简称《叶慧明神道碑》)。毫无疑问,叶慧明乃是叶法善入道的启蒙老师,他的成长,乃至后来功成名就、忠孝两全,都离不开他父亲的从小培养,蒙以养正。正如碑文所言:“匪此父也,曷训其子?匪此子也,曷扬其亲?”叶法善七虚岁那年,父亲曾对他说:“汝幼勤苦,老必雅贵④。”后来,所谓涉江游而下落不明,估计就是被他父亲送到外地拜师学道去了,而且一学就是整整三年。

  松阳玉岩叶氏,为叶法善后裔。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五月初十所立《玉岩叶氏世德祠祠规》有规定:“训教之道尤切,古人尚有胎教,况蒙养乎?为父兄者,及时教诲,必抑其骄、作其勤、节其用、勿使交游匪类,饮酒生事以丧身家。若天资可教者,责令读书攻举业,以图效用朝廷,光荣祖宗;资禀凡下者,农田、行商为次。读书者,使知稼穑艰难;农商者,亦使粗知文理,自然教成家兴而为克肖子孙矣。倘父兄无教,子孙不率教,必为量罚不恕⑤。”可见这良好家风,成了族规家训,得以延续。

  如今,石碑早已不知下落,碑拓(碑文)则仍存世。南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五》、南宋·陈思《宝刻丛编·卷十三》、明·正统《道藏·洞神部·谱箓类》、清·董诰《御定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二》(通称《全唐文》)、清·吴玉榗《金石存·卷十三》、清·阮元《两浙金石志·卷二》、清·李遇孙《栝苍金石志·卷一》、清·光绪《处州府志·卷二十六艺文志上·金石》、清·光绪《宣平县志·卷十四艺文志·碑》、民国《松阳县志·卷十三金石志·碑文》等均有收录。

  李邕所撰碑文,褒赞叶慧明道士,那也是不吝笔墨,洋洋洒洒。有云:“则我使君降仙府,乘道流,追踪隐沦,叶契幽叟,结庐涧沚,考槃岩谷,同人利贞,遁代勿用。雅好酒德,尤邃老经,话言解颐,精义绝倒,诱进不倦,虚纳尽欢,好事集门,长者阗里。每至升月帷户,和风林薄,植杖啸谷,席皮琴山:泰然乐生,澹乎忘老。方且惟性寿,溯神仙,徇赤松之游,纵黄老之术,外身先物,归根致柔,缘以大均,持以大定。色理不荡,宠辱不惊。绳绳焉,熙熙焉,孔德之容,罔可测已⑥。”

  当时,碑立何处,记载不一。《两浙金石志·卷二·唐赠歙州刺史叶慧明碑》跋云:“碑在宣平县治冲真观,原石已佚。所存重刻本,字多有讹错。此据何氏家藏旧拓本录之。”清·光绪《宣平县志·卷之八·古迹》记载:“歙州碑,旧竖剑履庵侧,庵倾碑亦摧折。前令移置幕厅,缝合如故,厅毁碑零落不全。前存儒学,尚有数百字可搨。今亡。”《金石存·卷十三·唐赠歙州刺史叶慧明碑》跋云:“碑今在金乡县(时属兖州,今属山东济宁),书撰人名皆缺。”《栝苍金石志·卷一·叶慧明碑》按语:“叶慧明碑在金乡县,书撰人名皆缺。或云李邕文,韩择木书,隶书雄骏,亦称名笔。慧明墓现在松阳,何以神道碑远在金乡?殊不可解。《两浙金石志》据重刻本录入,以为在宣平县治冲真观。余曾见宣平人重刻叶有道碑,变行作楷,大失北海本来面目。而翻刻金乡县之慧明碑,实未见也。闻松阳人亦有藏弆者,然究不知其何时何地所翻,石之存亡,亦不可知。今仍《两浙金石志》之旧,亦录入。”韩择木,为唐代大文豪韩愈的叔父,时任工部尚书、右散骑常侍,人称“韩常侍”。

  叶慧明之墓。清·光绪《处州府志·卷九古迹志·冢墓》、清·光绪《宣平县志·卷之八·坟墓》记载,在宣平县东欧溪,即今武义县柳城镇上河村乌溪旁边的小山上。《唐叶真人传》记载则颇为传奇,摘录附后。

  ——父母丧,乃于欧溪近山访卜葬之地,有一白鹿卧于山下雪中,近之,鹿遂跃去,其卧处温然,其有白气亘属高下。真人异之,因小立环视此山,则重冈叠陇,朝挹四正。与夫左右前后连袤起伏,形势悉备。叹曰:“斯可藏矣。”遂葬焉。

  叶慧明之父,号有道,名国重,字雅镇,也是一名道士,也是托孙子叶法善之福,得以被唐玄宗赐谥“有道先生”。《唐叶真人传》说他“始构大门。”《太平广记》评价相对高得多了,说他“精于术数,明于考召,有功于江湖间。”开元五年三月,李邕受叶法善所托,所撰并书《唐故叶有道先生神道碑并序》(简称《叶有道神道碑》),那绝对就是高度评价了。

  ——先生灵承道宗,异闻训诱,弱丧文貌,乃(一作‘幼’)尚真(一作‘纯’)笃,仙骨有象,童心不萌。专精五龙,遍游群岳。聪以知远,明以察微。达死生之占,体物气之变。尝以静精(一作‘贞’)动耗,息影归止,云卧牝(一作‘北’)壑,林巢仙居,人绝不邻,道阻且右,独往幽胜,永歌隐沦,放闲保和,习虚致静。捃五石之髓,撷三芝之英。时哉不留,岁律(一作‘聿’)其逝,缁鬓纯漆,韶颜渥丹,事适玄洞,神与道媾,惟寂惟寞,不饮不食,数十载于兹⑦。

  《叶有道神道碑》,又名《叶国重碑》、《丁丁碑》、《追魂碑》、《定风碑》等。在松阳,与人讲《叶有道神道碑》,人家或许一时茫然;但要说《丁丁碑》、《追魂碑》、《定风碑》,恐怕无人不知,这与流传民间很广的传说分不开。

  明·成化《处州府志·卷十·唐有道先生叶国重墓碑》、清·顺治《松阳县志·卷十杂志·灵异》、清·光绪元年(1875)《松阳县志·卷十二杂事志·灵异》、民国《松阳县志·卷十三金石志·碑文》皆记载有叶法善摄魂撰碑的故事,超玄幻。附录之。

  ——唐开元间,叶法善以道术遭遇玄宗。时,李邕为处州刺史,邕以词翰名世。法善求邕为其祖有道先生国重作碑,邕从之。文成,并请书,弗许。一夕,梦法善请曰:“向辱雄文,光贲泉壤,敢再求书。”邕喜而为书,未竟,钟鸣梦觉,至“丁”字下数点而止。法善刻毕,持墨本往谢,邕惊曰:“始以为梦,乃真耶!”世称此碑为“追魂碑”,旧以为灵异。欧阳文忠公云:“《有道先生叶公碑》,李邕撰并书。余集古所录李邕书颇多,最后得此碑于蔡君谟⑧,为余言,邕之所书,此为最佳也。”

  《宝刻丛编·卷十三》引《叶法善传》云:“李邕既为撰碑,而难于书法。善追其魂而书之,世号‘追魂碑’。其间用字多差误,是时夜艾钟鸣,李公书未毕而觉,碑因存而不易续。以碑示邕,邕笑曰:‘初以为梦,今果然耶!’”《叶法善传》二卷,今已佚。据《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三》记载,为唐代刘谷神所撰。“追魂碑”的传说,恐怕最早见之于此书。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说到痴公子贾宝玉杜撰《芙蓉女儿诔》,当中也提到《追魂碑》故事,云:“何也?昔叶法善摄魂以撰碑,李长吉被诏而为记,事虽殊,其理则一也。”

  清·梁同书《定风碑墨拓记》云:“元时,有闽商携以渡海,遇飓风,它舟沉没,而闽商无恙。点检舟中无它物,惟此帖耳。因又名《定风碑》。凡涉险者,皆欲携以自卫,上自朝贵,下及士庶,无不求索抚拓,殆无虚日。至大四年(1311)间,忽夜起暴风,木伐瓦飞,黎明视之,失碑所在。” 1989年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松阳县卷》收录刘龙佐采集整理的仙道传说《仙师叶法善》,也讲到这个“定风碑”的故事。

  传说毕竟是传说,不必全信。有人考证认为,开元四年冬季,李邕出贬松阳令。次年三月,赴任途中,道出兖州金乡,撰并书《叶有道神道碑》;又撰《叶慧明神道碑》,国子监太学生韩择木隶书。未至任,改栝州司马。《宝刻丛编·卷十三》即引欧阳修之三子欧阳棐编录《集古录目》(已佚)所言:“唐松阳令李邕撰并书。”明·屠隆《考槃余事·卷之一》记载:“有道先生叶公碑,李邕行书。石在山东金乡县。”而之前《金石录·卷五》则记载:“碑在开封府。”《两浙金石志·卷二·唐有道先生叶国重碑》据史质疑,按语:“碑在松阳县,文二十二行,行书,径八分。……又按《旧唐书》本传,邕贬栝州司马在开元三年以后,十三年前。其为栝州刺史,在配流岭南后。《新唐书》则云:‘开元二十三年,起为栝州刺史。’此碑立于开元五年三月,题衔已称栝州刺史,与两史不合。叶国重,史传无文。”

  原碑已俟多年。《宝刻丛编·卷十三》引《诸道石刻录》(已佚)云:“追魂碑,绍兴十四年(1144)大雷碎其石。”《栝苍金石志·卷一·李北海书叶有道神道碑》王尚忠按语:“《叶有道碑》向在松阳之卯山道观。因求者纷纷,道士厌之,埋于山之旷野。道士殁后,无从寻觅。”民国《松阳县志·卷十三金石志·碑文》高焕然编者注:“此碑原刻在卯山。剥蚀已久,今惟古市叶氏翻本。”好在凤凰涅槃,十几年前丁丁碑重现卯山,让我们有机会直观感受那段历史的传奇。

  叶有道之父,字道兴,名廷莹。《叶有道神道碑》云:“厥考道兴,性守宫庭,道敷邦国。居鬼从地,率神从天;受箓以怛之,飞符以北之;扼魍魉之邪,刘臺台之祟,有足奇也。至于挥扎落井(一作‘纸’)、引弓贯革,特起五部,广雅(一作‘推’)大余,俟(一作‘侯’)谁嗣哉⑨。”如此道来,叶道兴也是一位精通符箓、辟鬼之术的受箓高道。

  《太平广记·卷二十六·叶法善传》云:“(叶法善)叔祖靖能,颇有神术。高宗时,入直翰林,为国子祭酒。武后监国,南迁而终。”可见,叶道兴还有次子名靖能,也就是叶法善的叔公,亦是高道。《卯峰叶氏广远宗谱》世系图则载,叶道兴次子名静能,号神龙。亦有作“净能”。例如,唐·戴孚《广异记·卷四·叶净能》记载:“开元初,玄宗以皇后无子,乃令叶净能道士奏章上玉京天帝,问皇后有子否。久之,章下,批云:‘无子。’迹甚分明。”《太平广记·卷三百·叶净能》亦有引。叶静能(或靖能、或净能)常常被人与叶法善混淆,唐·赵璘《因话录·卷五徵部》就有指出:“有人撰集《怪异记》传云:‘玄宗令道士叶静能书符,不见国史。’不知叶静能中宗朝坐妖妄伏法。玄宗时,有道术者,乃法善也。谈话之误差尚可,若著于文字,其误甚矣。”

  叶道兴之父,名乾昱。据《叶有道神道碑》云:“逮祖乾昱,克壮其猷,永孚于德。墐户习隐,塞兑亿坤,硕肤长材,通理博艺。虽安车累至,而坚卧固辞。故庆祚克开,眉寿维永矣⑩。”仅凭此言,是否可确认他也是高道?恐怕未必。不过,可以肯定是位德才兼备却隐居不仕之人。

  叶法善家族到底几代修道,正史、野史记载也不一,就看作者打算从那一代算起。《旧唐书》云:“自曾祖三代为道士,皆有摄养、占卜之术。”《册府元龟》所载与此相近。《新唐书》记载极为笼统,言:“世为道士,传阴阳、占繇、符架之术,能厌劾怪鬼。”《三洞群仙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更是一言以蔽之,言“世为道士。”《太平广记》则称:“四代修道,皆以阴功密行及劾召之术,救物济人。”《两浙金石志》按语:“今碑载乾昱生道兴,道兴生国重,国重生慧明,慧明生法善。乾昱为法善高祖,是五世皆习黄冠之术矣。”

  元朝奉化人陈晟,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在松阳出任教谕,亦颇注重叶法善这一史上传奇人物,似乎还有丝丝念想,曾寻迹卯山,作诗一首,曰:

  一峰高出碧云端,真逸仙游竟不还。

  埋剑成龙去天上,断松化石落人间。

  开元遗事空听说,北海雄文且自看。

  坐久长风起林杪,似闻仙佩响珊珊。

  附注:

  ①②唐·李邕《大唐赠歙州刺史叶公神道碑并序》

  ③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百二中·列传一百二十七·李邕传》

  ④⑥⑦⑨⑩南宋·张道统《唐叶真人传》

  ⑤民国九年(1920)《玉岩叶氏宗谱》

  ⑧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官至端明殿学士,累赠少师,谥号忠惠。其诗文清妙,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传世。

  六

  诗曰:

  郭外遗仙迹,青山隔市喧。

  骨蛇神犹王,碑残字尚存。

  落花春惨淡,流水日潺湲。

  欲注探玄赋,还须问摄魂。

  许国忠,明代宣城(今安徽宁国)人,举人。清·光绪《处州府志》载,明神宗万历年间,任处州同知府事,慈祥廉洁,历署府县,咸以仁称,如复乎桥于故址,泊盐船于上河,修学筑堤,爱仕恤民,止开采,杜衅端,任八载,擢本府知府,益励精图治。万历三十一年(1603),主持修编《续处州府志》八卷。万历甲午(1594)秋望,他与通判文似韩同游缙云名胜仙都峰时,留有刻石。他也到了松阳,访了酉山,拜了石碑,并且作了这首诗。因未署日期,我们不知他何时前往拜谒,更不清楚他为何不似前人刘回翁吟了《卯山》又颂了《酉山》,或许他未曾登临卯山,抑或只因诗句不曾留存于世。

  酉山,缘于道士叶法善,历史上理应与卯山相提并论,可实际上比卯山名气逊色不少,尽管它与卯山时常并行名见经传。例如:《唐叶真人传》云叶法善“鼻祖俭寻佳山水,得会稽之南乡,隐于卯、酉。”《太平广记》言叶法善“自仙府归还,已有役使之术矣,遂入居卯、酉山。”明末布衣诗人何白(字无咎)《题丹邱石室赠葛道人》诗曰“鼋逸人居子午谷,叶法善住卯酉山①。”等等,却往往被人误解成一座山,或被忽视,乃至当今身形早已湮灭世间已有三四十年,恐怕连名字也渐渐被人淡忘。当年,疑似相对而又相连的两者,都是叶法善的修道之处,境遇何以如此悬殊至极?叹!叹!叹!

  酉山,当初屹立于如今松阳县新兴镇东南边,十三都源口一华里之外,源水绕过山脚从西南流向东北的大港。大港,就是松阴溪,我们村里人都这么叫。这条源水经过的溪,有个极雅致的大名,唤作“芳溪”。“芳溪鲤跃”为昔日“上安十景”之第四景。酉山虽与卯山一样孤立于松古盆地,却有另一番别样的奇特。两山一屼立于东,一挺拔于西,隔大港朝夕相对相望。毋庸置疑,我们聪明的先人乃是依旧市、据地形、按地支之方位而予以命名。

  凭总丱之岁的记忆,要说卯山是柔的,那酉山则是刚的;要说卯山是丰满的,那酉山则是瘦削的;要说卯山像个圆润的大馒头,那酉山则似嶙峋的粗冰凌,倒立平地。也是离开老家许多年,捣鼓故纸堆好久之后,就在某个时点豁然,原来小时候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就在离老家两华里路开外的西南方,那座孤零零峻峭如画,山顶上常飘仙气的油麻山,就是传说中(或言故纸堆里)的酉山。失落!几乎与此同时涌上心头,好遗憾当年因敬畏它的神秘而从未靠近一步(那时,我们村里的小伙伴都不会去)。转念一想,这山确实也像一杆粗壮的油麻秆硬生生插在那片平野上。油麻山,喊得挺贴切!油麻,芝麻也。

  酉山,当年可不是被叶天师投符起石而飞走的,乃是整座人为削去大部,取石他用,最后只留山脚儿,还有沿溪通往搬运岩石的道路。岁月磨痕,这么多年过去之后,草木点翠,山脚儿成了小山包,运输道路几经更新,早已铺上或水泥或沥青,成了延伸十三都源内的乡村公路。曾经的山脚旁,紧靠后来的公路边,随着一幢幢民房拔地而起,俨然聚集成小村庄。即使在当地,四十岁上下的人也难以想象出昔日它与众不同的容颜。或许漫步两岸防洪堤坝成就的松阴溪绿道上,瞧见那用以砌墈扎坝的“石玄岩壳(岩石之俗称)”,你能感受到酉山当年那粉身碎骨的奉献。是否它的身形消失了,它的名字该流传千古?

  翻查地方史乘,找寻民修谱牒。卯山,吟诵无数,除诗之外,尚有许多其他文体记载它、描绘它、赞颂它,例如:明·叶性存《卯山古志》、清·孟修彩《卯山赋》、清·叶以光《卯峰地图记》、清·叶培章《卯山广福观序》、清·孟居仁《游卯山记》、清·雷经《卯山志》等等。酉山,却只见诗几首,这还得全靠当年外十三都上安村(今属新兴镇)涌现的那群刘氏才俊,诸如刘符升、刘建英、刘迪英、刘迈英、刘毓宪、刘毓晫、刘文礼、刘文远、刘国表等等,为我们留下数首《酉山新月》之诗,这些人名可是载入民国《松阳县志》的。“酉山新月”为当年“上安十景”之第七景。说到这里,不由地又感叹一声,呀!今日,上安名气大;昔日,上安名气也不赖嘛!

  吟咏酉山的诗,清·顺治《松阳县志》著录有三。民国《松阳县志》则仅入选了前志其中二首,元·刘回翁《酉山》、明·汤显祖《酉山石境》,未曾著录许国忠诗作。稍加考据,又能发现,其实它亦收录有三,不过将清·刘毓晫(又名昀,字炳和)《上安十景·酉山新月》误作《西山新月》罢了。诗曰:

  巉岩青障夕阳殷,新月一钩挂碧寰。

  宝镜未圆蟾半露,流苏欲坠鸟初还。

  村烟绕寺钟何晚,潭水含波钓自弯。

  侍吐全轮光满宇,酉山毕竟是仙山。

  酉山,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二十一·山川》载:“酉山,《名胜志》:与卯山对各(角),以方向为名,亦法善往来处也。”清·顺治《松阳县志·卷之一舆地志·山川》载:“酉山,去县南三十里。唐弘道元年(683)建酉山观,亦叶法善修炼之处。”民国《松阳县志》依然如此,要不是涉及叶法善,还有道观,惟有六字概括,就这么简单!清·光绪《处州府志》记载自然更加精简。再看叶法善家族居住地,《太平广记》云“遂入居卯、酉山。”《唐叶真人传》云“隐于卯、酉。”《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卜居卯、酉山。”等诸书所言,不难看出,叶法善打小就东奔西走,往来于卯山、酉山,勤于修炼。

  酉山与叶法善以及与叶氏家族的交集,其实远不止此。《卯峰叶氏广远宗谱》记载,叶法善祖父叶国重与夫人刘氏“合葬酉山天真观右。”清·顺治《松阳县志·卷之七禋祀志·坟墓》记载则相对模糊,曰:“唐有道先生叶国重墓,在县西南山。”清·光绪《处州府志》所载与此相同,并未指明具体山名。至于天真观,“去县西二十九里酉山之下。唐弘道元年建,名淳和。后改曰安和。今为天真。”清·顺治《松阳县志》这么记载,民国《松阳县志》也仅添两字“久废。”如此看来,这天真观,是否就是前面提到的酉山观?再讲酉山,一说“去县南三十里”,另言“去县西二十九里”,到底是去哪里?不去纠缠细枝末节,毫无疑问,酉山,不一般!它与叶法善的关联,更不一般!

  开元四年(716),已是百岁老人的叶法善,意欲退隐江湖,回归故里。二月二十一日,叶法善郑重向唐玄宗呈上《乞归乡上表》,诚恳地表明自己体力不支,思乡心切,恳求“特赐余魂,得归丘墓。则物善遂性,天覆无涯。”唉!神仙也有累的时候,更何况叶法善还是个具有浓浓乡土情结的老人。无奈,唐玄宗舍不得自己的尊师离开,他敬重叶法善,也更加需要叶法善的辅佐,为此也郑重其事罗列了一大堆理由,婉拒之,言“江海之心,此期难允。即宜断表,深体朕怀②。”

  过了两天,也即二月二十三日,叶法善再度呈上《乞归乡修祖茔表》。

  ——道士臣某言:二月二十一日扶病陈诚,特乞余魂归修茔墓,而高天未听,跼地无所。因此旧气发动,残生如线,未辞圣代,奄成异物。幸赖天覆含育,未即泉壤,贷及余命,得遂微心。臣前奉丝纶,赐归桑梓,既赍龙璧,备历山川,夙夜周章,恭承国命。比及乡里,时迫严寒,属数年失稔,百姓逃散,亲族馁馑,未辩情礼。欲树碑碣,私愿莫从,而碑石犹在苏州,未能得达乡里。臣焦心泣血,以日为岁,若此不遂,死不瞑目。伏惟陛下覆焘亭育,昆虫遂性,孝理之教,被及含生。臣皮骨空存,命均风烛。乞余喘未绝,所愿获申。一闻圣恩,九泉无恨。方当辞违宸极,舁疾江湖,伏枕疏襟,不胜悲恋。谨诣朝堂,上表以闻。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谨言。

  与此表一同呈上的还有《乞回授先父表》,开门见山就提出“臣闻孝道之大,人行所先。”或许叶法善心想,自己退休申请皇帝不批,我请假回乡修一修祖坟,并恳请将之前所授爵位回赠先父,以尽尽孝道总行吧!

  一提“孝”字,也是叶法善搭对了脉,契合唐玄宗“以孝治天下”之策,这下他再无理由不批准了。要知道这唐玄宗,那是位能花心思为《孝经》亲自作注的皇帝。同时,念及叶法善高功大德,情深大孝,爵位自是不必回授,另行赠赐。批答道:“朕敦风厉俗,益所嘉称。师崇让鸣谦,固难依允。所请赠者,别有处分③。”因此,叶法善先父叶慧明被追赠“银青光禄大夫、歙州刺史”;先祖叶国重,被赐号“有道先生”。

  之后,叶法善便邀请书法大家李邕撰写相关碑文,也便有了那相传千年叶天师夜间追魂书写“丁丁碑”的故事。

  次年,也就是公元617年,酉山,必定有一个非常的日子,盛大的场面,庄重的仪式,只因叶法善要在祖父叶国重墓前为之立碑。且看叶法善回乡时的场景,“群公帐饯,列蕃郊迎,朝章有辉,乡人皆庆④。”再来想象一下,立碑时的情景,“真人封树碑拜祭,泉石生辉,乡闾忻庆⑤。”

  《唐叶真人传》记载:“真人祖国重,葬于松阳之酉山。山有石鸡,能鸣。遂于其处置道院【今曰天真院】,立碑于下。时,请李邕为碑记,并求其书,而邕不允。是夜,追其魂书之。”照这么说,酉山天真观乃是叶法善初建。并说,石碑是通过水路从苏州运到松阳的。

  ——真人始得碑石于海峤,遣神人运归。水神不知,误裂其石,即投符治之,水神哀告,得免。以胶缀石断处,今其碑断痕在焉。

  从中可见,当年松阳的水上交通就已相当发达。事实上,早在三国时期,松阳至永宁(今属温州永嘉)之间已通船只,往来船只就是通常所说的舴艋船,繁忙时节航道曾达千余只⑥。水运到酉山也确实方便,不过上流河道主要靠竹排。过松阴溪绕县城旧市对岸排铺(今古市筏铺)进芳溪,就能直达酉山旁,上岸没几步路,就到了山脚。

  之前,叶法善也到了栝苍欧溪山父亲叶慧明墓前,拜扫致敬,封树碑表。碑文仍是李邕所撰,隶书为国子监太学生韩择木。完成这常挂心头封树立碑、光宗耀祖的大事之后,尽了一番孝道的叶法善未在故乡作过多停留,便告别乡亲,千里迢迢赶回京城,继续干他辅国安邦的工作。《唐叶真人传》记载有当时告别场景,他预感到了这恐怕是他最后一次回乡,要做到忠孝两全,真不容易哟!

  ——开元五年岁在丁巳,春三月,因别乡人,曰:“别易会难,此去恐不相见。”左右歔欷,俗潸然。车骑骈阗,士女络绎。送之登途,莫不哀恸。又曰:“吾来年即遣信还,可于此候之。信到,吾非久矣。”

  元代松阳人刘回翁,官至侍御史。且将他的这首《酉山》诗作为结语,诗曰:

  崔嵬山色倚空青,人去门闲书亦扃。

  云度绿溪春嶂合,露滋芳树晓烟螟。

  雨馀芝草留仙梦,香散松花老茯苓。

  自愧往来尘世隔,浮生无路问黄庭。

  附注:

  ①明·何白《汲古堂集·卷之十八》

  ②清·董诰《全唐文·卷三十七》。

  ③⑤南宋·张道统《唐叶真人传》。

  ④唐·李邕《唐故叶有道先生神道碑并序》

  ⑥余厚洪《瓯江水运》(2015年)

  (未完待续)

作者:毛先法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吴胜 时间:2019年1月29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