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新修《松阳县志》出版

新修《松阳县志》出版

  日前,由松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地方综合性志书——新修《松阳县志》出版发行。

  新修《松阳县志》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全面、客观、系统地记述了我县行政区域自历史发端至2010年的历史与现状。该志书采用章节目体,全五册,计七百余万字,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前设“概述”“大事记”;末设“专记”“附录”“索引”;正文设43编,涵盖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内容。

  十载春秋,数易其稿,新修《松阳县志》是我县建国以来参与编修人数最多、工作量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系统文化工程。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作为二轮修志的牵头单位,指导和推动修志业务;全县共计90个承编单位参与了该志的资料收集和初稿编写工作。全志以“修志为用”为原则,注重实用性,凸显地方性,既展示松阳人文历史,又记述松阳建设成就。该志将对松阳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田园松阳”发挥资政鉴今的重要作用。

  松阳南宋理学(上)

  五代以来,社会局面与人文状态均较为混乱。儒林士子自觉儒学内部有经学理论之瓶颈、外部有礼佛崇道之挑战,以“北宋五子”(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为代表的理学家们,顺应三教合一之思潮,构筑理学思想体系。至南宋,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成为儒学集大成者,而同时期理学支派纷呈。着眼浙江,则形成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杨简为代表的四明学派。

  较于历朝松阳儒士而言,宋室南渡,临安(杭州)成为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近京畿,更便利科考。大家世族,因之兴起。据吕祖谦《朝散潘公墓志铭》载:“自建炎省方吴会,二浙之民渐王泽为近,溪皋谷陬往往化韦褐为簪组。其士大夫家仕者亦蕃于初,一门之内,或四三、或六七、或累十数而未止也。”是故,松阳潘氏、程氏、项氏等宗族逐渐成为松阳望族之代表。他们在南宋宽松开明的政治环境中,作为理学家,相互阐发理学思想;作为士大夫,得与天子共治天下。民国《松阳县志》卷之四选举志载:“松自徙邑以来,贤喆代生,盈卷成帙。文章理学,辉映于前;经济功名,赫奕于后。麟麟灼灼,猗欤休哉!然松才之盛,莫盛于宋。”

  松阳儒林的理学思想以学术旨趣和思想底蕴而受到各学派影响。主要受闽学派、金华学派、四明学派、永嘉学派和永康学派的深刻濡染。

  一、闽学派

  朱熹(1130~1200)创立闽学派,其思想体系中,不仅熔铸传统儒家思想,而且还吸取佛道思辨哲学,更定以理论思维色彩。淳熙九年(1182),时任浙东提举的朱熹在松阳讲学,造就了王光祖、王道深、叶宸等为代表的闽学派理学家,促使闽学在松阳兴起。

  当时,朱熹在福安僧舍(今址南州村)讲学,阐述《集注》《集传》经义。王光祖双手置于胸前交拱团形如太极,恭敬地站着听课。朱熹一看,甚为惊奇,认为王光祖胸中自有太极。二人交谈间,王光祖谦逊地提出:《集注》中的“不使滋长于隐微之中”一句,若加上“潜”“暗”二字,为“不使潜滋暗长于隐微之中”是否更加贴切?朱熹深以为然。后来,二人常有诗文往来,王光祖诗《答朱晦庵》:“尺纸书来训诲深,孔门希瑟孰知音。一经题品便佳士,万有感荣铭此心。善利几当严界限,日新功在惜光阴。个中受用为真实,敢把工夫向外寻。”推为知音。朱熹甚至高度评价王光祖是“栝苍士友第一人”。

  根据朱熹与王光祖二人对周敦颐太极图的看法,可悉二人知音之所在。王光祖《观太极图有感》诗云:“二气潜行显万殊,一蒲芦出一蒲芦。天机漏泄谁先觉,道在濂溪太极图。”这是一首理学诗。

  何为“二气潜行显万殊,一蒲芦出一蒲芦”?该句可以以《太极图说》解。经朱熹整理考订后的周敦颐《太极图说》讲到:“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何为“天机漏泄谁先觉,道在濂溪太极图。”朱熹在《濂溪先生事状》中不仅肯定周敦颐作太极图及图说,而且还认定周敦颐道学之奥妙均具于太极图中。《周子太极通书后序》写道:“盖先生之学,其妙具于太极一图,《通书》之言,皆发此图之蕴,而程先生兄弟语及性命之际,亦未尝不因其说。”

  对照而览,王光祖与朱熹对于“太极”的理解一致,都认为太极即是天地人物之通理,讲的是人同自然的关系、个人同社会的关系、社会伦理道德同自然之奥妙。

  王光祖官至大理评事,仅有诗三首遗存。故其理学思想,止得管中一窥而已。淳熙九年与朱熹相与交流默契的松阳儒士,有记载可寻的还有王道深和叶宸。王道深、叶宸均致力研究理学,惜乎遗字更少。究其原因,应是隐居之故。

  朱熹的松阳之行,因与王光祖、叶宸、王道深等人交谈畅怀而特地停留多日。嗣后,即以叶宸的家塾拓充为明善书院,用作松阳乡人肄业之所。详见于吴师道《明善书院记》“宋时,里塾甚盛,朱子提举浙东常平,按行至,则为诸生讲说。有叶宸者,能述《论语》《孟子》大义,朱子异之,俾主塾焉。”

  二、金华学派

  金华学派在南宋思想界有较大影响,为浙东学派先声之一。它带有折衷朱熹与陆九渊(1139—1193年,字子静,抚州金溪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之间哲学思想,强调“天道有复,乃天行自然之道,人之善心发处,亦人心固有之理。天道复便运行无间,而人心多泯没,益以私意障蔽,然虽有障蔽,而秉彝不可泯没,便是天行无间之理。”(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与闽学相比,同样以儒学为宗,博杂道学佛学等各家思想。金华学派尤其重视“明理躬行”,经世致用,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说。

  相比而言,金华学派在松阳儒林濡染最为深刻。主要是两个家族:潘氏家族(潘好谦、潘景夔、潘景尹、潘景宪、潘景愈)和叶氏家族(叶南叔、叶重开),他们与吕祖谦或师或友,潘氏甚至因此而徙居金华。

  潘氏家族历经潘干、潘珂,传至潘宗回始以儒学起家(吕祖谦《朝散潘公墓志铭》载:“松阳之潘,自复州(在今湖北)史君宗回以进士起家而族浸大”),再传潘好谦、潘好古,三传潘景夔、潘景尹、潘景宪,四传潘自厚、潘自牧等辈,在金华建立起家族基础,蔚为地方望族。不仅与吕祖谦有学术交流,而且由吕祖谦介绍与朱熹结为姻亲往来(朱熹《承事郎致仕潘公墓志铭》云:“予始因伯恭父以识君<潘景宪>,志同气合,遂结婚姻之好。”)。潘氏家族对金华、松阳两地之教育文化与地方活动都具有较大影响力。

  潘好谦(1117~1175),字伯益,号矫斋。性嗜文史,恂恂驯饬,尤尚理学。他的仕途始于因岳父陈东恩荫补官,授迪功郎。任丽水县尉,官至通判绍兴府。他与吕祖谦友善,为了更好地教育儿子潘景连、潘景夔、潘景尹、潘景达,特地徙家至金华,让诸子从吕祖谦学。诸子皆学有所成。晚年返回故乡松阳终老,葬十都乌连(今址红连村,有圹志出土)。

  潘好谦之兄潘好古(1101~1170),字敏修。入成均,与名士游。吕祖谦《朝散潘公墓志铭》称:“某虽侍公晚,一见意浃,屈年辈尽悃款,异乎世俗所以相期者。”意为我虽然很晚拜识好古公,然而初次见面即意向融洽,况且好古公不论对待小生或晚辈都出自诚挚,不同于世俗而区别对待。平居喜著书,于诸经各为之说,著有《诗春秋语孟中庸说》五十一卷。著述已轶,无从考究其理学思想。但是可以从元代松阳儒士周权(1275~1343)《题潘好古诗卷》略知端倪。全文如下:

  繄古道之久混兮,谓渭浊而泾清。耳所适以是悦兮,纷瓦釜其雷鸣。岂大雅之不作兮,由世尚之所征。何独子之古好兮,得非姱节而特行。念朱弦之既绝兮,岂鸾胶之足凭。谅吾朴之弗凿兮,又何恤乎亏成。

  振寥寥之孤响兮,嗟彼聋俗而畴顾。当郑卫之淆哇兮,乃独倡乎咸濩。惟心游于太古兮,发冲泊之天趣。将抱瑟而从之兮,爰写余之中素。伫落月之馀音兮,渺松风于秋曙。

  可见,潘好古除了《诗说》等著外,尚有诗卷。前者之诗乃诗经之诗,后者之诗乃诗集之诗,两者不一样。前面谈到王光祖的理学诗《观太极图有感》,以其诗窥探其理学思想。周权高度赞扬潘好古诗风之清雅不俗、诗意之天趣古朴。若诗为心声,则个中理学印迹犹在焉。如“何独子之古好兮得非姱节而特行”,姱节特行,则明理躬行、经世致用的金华学派思想之徵可见。更重要的是,潘好古、潘好谦兄弟深刻影响了他的子侄潘景夔、潘景尹、潘景宪、潘景愈乃至家族致力金华学派。

  潘景宪(1134~1190),字叔度。九岁以童子贡京师。后入太学,更加刻苦自励。他与吕祖谦同擢进士,以己学不及吕,于是师事之。终成南宋名流。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七十三称,“学于东莱先生。与东莱同年而齿长,闻其论说行身探道之意,慨然感悟,遂弃所学学焉。父丧服除,不复仕,日游吕氏之门,颂诗读书,旁贯史氏,尤尽心于程《易》。朱晦翁子塾,其婿也。”(潘景宪与吕祖谦同擢进士但年龄稍长,他体意到吕祖谦立身处世、默探道德的论说后,慨然感悟,于是放弃自己所学,转而跟从吕祖谦学诗、书、史、易。朱熹之子朱塾,即潘景宪之婿。)及卒,朱子为撰祭文墓铭,谓其躬行之效,内则孝悌著于家,外则仁义信于友。

  潘景宪兄弟潘景愈、潘景夔、潘景尹,作为潘氏家族三传,皆见诸于《东莱遗集》:“潘景夔、景尹,松阳人。其父朝散好谦,笃于教子,越数百里遣从东莱游,且谋徙家于婺,以便其学。”此在前文已述。“潘景愈,字叔昌,叔度之弟。尝为太学解魁。年三十馀,甚有志趣。东莱称其有意务实。”潘景愈全程参与了中国思想学术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淳熙二年(1175),潘景愈随从吕祖谦到达福建,在建阳寒泉精舍,参与编辑《近思录》《程子格言》。之后,会同闽学派一行人到达江西铅山鹅湖寺,与应邀前来鹅湖寺的陆九龄象山学派一行人相会论学。此次理学家辩论,首开中国哲学辩论会之先河。故姜特立(宋代丽水人,工于诗)称潘景愈“经术东莱学,才名上国光”之誉可谓名符其实。

  “经术东莱学”的松阳潘氏家族在南宋成了名流。在承继前代著述编撰经验的同时,学术造诣推陈出新。志书《海昌图经》、类书《记纂渊海》尤其值得一提。成书于开禧二年(1206)的《海昌图经》,是潘景夔任盐官知县时编修的志书,分十卷,“历代之沿革,山川之向背,风俗人物,赋役土产,凡一邑之所当问者,会粹满篇,而以碑碣、纪咏次之。”(见楼淳《海昌图经》序)方志体例不可谓不完备。成书于嘉定二年(1209)的《记纂渊海》,则是潘氏家族四传潘自牧任福州州学教授时编修的类书,分一百九十五卷,一反古代类书传统,不主记事,详于纂言,其编排体例独特,文献价值巨大。践行了经世致用的金华学派思想。

  以上是受金华学派濡染的松阳潘氏家族情况。吕祖谦嫡传主要分“丽泽诸儒”与“明招学者”:丽泽诸儒主要是从学于丽泽堂的门人,明招学者主要是从学于明招山的门人。松阳儒林则二者兼而有之,即潘氏家族成员为丽泽诸儒,叶氏家族的叶南叔、叶重开则为明招学者。叶南叔(1137~1197),字叔昭。从吕祖谦学于武义明招寺(项安世诗《酬答复州叶教授》夹注:南叔;又夹注:叶尝从吕郎中学于婺州明招寺)。绍熙癸丑陈亮榜进士,授朝散郎、迪功郎、复州州学教授。叶重开,从吕东莱学,登淳熙十一(1184)年进士。可惜二人文名,均湮没于史海。

作者:潘建英 李伟春整理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2年4月26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