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唐宋时期松阳道教代表人物(上)

唐宋时期松阳道教代表人物(上)

  早在秦汉前,松阳就有个称戴火仙的道士,在留名山(又名留明山、大明山,位于今大东坝镇横樟一带)修炼得道。据方志所载毛云龙乃是松阳县唐代第一位进士,竟然登第不仕,出人意料退隐山林,独自修炼去了。

  唐宋时期,松阳高道辈出。唐代有叶法善、叶藏质,唐末五代有酆去奢,北宋有刘应真,南宋有徐泰定等。这既处于唐宋王朝极力推行尊祖崇道政策的大背景下,也与松阳历史发展、所处区域优势和人文底蕴有关。

  一、叶法善

  叶法善,字道元,一字太素。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十一月出生于松阳当时县城瑞应里(县治南迁后称旧市,今名古市)道士世家。父亲叶慧明虽道法闻于朝野,可到老也未出山当过官。

  法善天生禀赋超凡,从小跟随父亲隐避卯山习道。他的成长,乃至后来功成名就、忠孝两全,充满传奇色彩,都离不开父亲的蒙以养正。正如唐·李邕《大唐赠歙州刺史叶公神道碑并序》(简称《叶慧明神道碑》)所言:“匪此父也,曷训其子?匪此子也,曷扬其亲?”

  卯山,突兀于城东不远处,甚是奇特。遥看它,有说“原日出于卯,体象垂形”;有说“在辰为卯,肖像为钟”;有说“为华盖”;也有说“状如覆盆”。酉山,与它隔松阴溪相对相望,也是孤立于松古盆地上,却是别样的奇特。凭儿时记忆,要说卯山是柔的,那酉山则是刚的;要说卯山是丰满的,那酉山则是瘦削的;要说卯山像个圆润的大馒头,那酉山则似嶙峋的粗冰凌,倒立平地。卯山今犹在;酉山却被人削去,取石他用,只留下山脚儿。酉山,也是叶法善修道之处,虽与卯山时常并行名见经传,名气却逊色不少。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他到松阴溪边戏水,后不见踪影。家人以为已溺水身亡,想不到三年后,自个儿回家了。问他怎么回事,说是外出学道去了。父亲夸他:“你从小勤奋努力,肯吃苦,长大了一定儒雅富贵。”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到处寻幽访隐的法善,寻得修真的好去处,就是外婆家附近的白马山。也是这年,他随家迁入栝苍县宣慈乡全塘口村(后属处州宣平县,今属浙江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也就是他外婆家所在地。不久,家境贫困的他,父母先后离世,南宋·张道统《唐鸿胪卿越国公灵虚见素真人传》(简称《唐叶真人传》)记载:“乃于欧溪近山访卜葬之地,……遂葬焉。”

  他曾自励:“不遇名师,将何度世?”次年,离开老家,四处求法问道。近访天台山、四明山、会稽山,北上天柱山、天目山、姑苏山、洞庭山、勾曲山(即茅山)、衡山、霍山;南下登赤城山(即青城山),再到罗浮山等名山胜地,又去豫章(今江西南昌)拜见闻名朝野的高道万振,学习辟谷、导引、胎息、炼丹之诀。

  贞观三年(629),因误食仙丹,濒临死亡。大难不死的他,只身再度出发,继续云游四方。到号称“神仙都会之府”的青城山,拜高道赵元阳为师,学习遁甲步玄之术;又上儒释道三教策源地嵩山,再拜嵩阳观高道韦善俊为师,学习八史云蹻之道。正是遍访名山,累拜高师,勤学苦练,他技能得以“道冠群仙”。

  道成之后,他以高超的道术(医术),到处治病救人,行善积德,远近闻名。《唐叶真人传》记载:“及会稽(今属浙江绍兴)理病,屡曾起死。复于扬州,以剑开长史夫人之腹,取病以示人,夫人当时病差如故。凡开肠易胃,破腹剪形,一无损坏,亦无痛楚。抉目洗睛,出安纸上,除去膜翳,复纳于中,全不惊动,目明如故。人强与钱,则乞诸贫病。其有狂邪淫祀为灾害者,行履所及,并皆诛戮。”那时,唐高宗时常召见万振问道,尊待如师友。万振极力引荐自己的高徒叶法善。唐玄宗李隆基《故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景龙观主赠越州都督叶尊师碑铭并序》(简称《叶尊师碑铭并序》)也有提到,说:“故万先生目之曰:‘子书成仙格,方自仙宫,吾将及乐为同僚也。’信哉!”

  显庆二年(657),高宗下诏请他入京。再三推辞不掉,勉强到了长安(今陕西西安)。刚见面,一言不发,只听到他的喘气声,看上去一副欲死的样子。问他:“卿病了?”答:“臣病在市朝,疗在山林,愿从退隐。”高宗笑道:“真的隐士呐!”诏为上卿,他力辞不受,说:“臣愿出家当道士。”就这样,淡泊名利的他被安排到景龙观,实际大多留在内道场当他的道士。高宗自然不会亏待他,也经常过来转转,无非就是大事问计,无事问法,他总能给予释疑解惑。

  高宗曾下令广召天下方术之士,计划一起炼金丹,以求长生不老。他深知金丹对人无益,炼丹只会浪费钱财,竭力劝谏,说:“金丹难就,徒费财物,有亏政理,请核其真伪。”最终高宗听从他的意见,让他负责裁办,炼丹之事就此作罢,为此遣退了百余人。

  洛阳,正是他入京那年置为东都。他前往城中凌空观,设坛醮祭,引来无数百姓观看。不一会儿,有数十人自投火中,观众大惊失色。他却笑着对大家说:“没事没事,这些人患了魅病,被我的法术所摄罢了。”问他们果然是身不由己过去的,出来就病愈了。《新唐书》为此点评道:“其谲幻类若此。”

  在朝廷重视和扶持下,道士地位大增。叶法善倍受尊崇,有道是“当时尊宠,莫与为比(《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方伎·叶法善传》)。”显庆年间,奉旨到天台山修黄箓斋。仪凤三年(678),以“大洞三景法师”身份,奉敕封东岳泰山。事后立有碑刻,现存岱庙碑廊《显庆岱岳观造像记碑》(亦称鸳鸯碑、双束碑)。弘道元年(683),又代表帝室(也有说就是为高宗消病),祭封南岳衡山。

  法善留在京都的时候,大多时间讲法传道。高宗、武后以及诸王、公主等都亲受道法,文武百官、京城内外受经法者,前后有上千人。他从不爱惜钱财,所得金银财物,悉数用于修缮宫观、帮穷济困。同时劝人向善,连受他教诲前来布施的人,也是塞道盈衢。他心存大道,又喜韬声匿迹,尽管深受高宗尊宠,终究不愿久留,于是辞归故里。途经之地,又是救人无数。回到松阳,要么在卯山要么在酉山,不是修炼采药,就是治病救人。有时也去姑苏山、洞庭山、天目山、天台山以及栝苍山等地走走。

  当年的卯山,峰峦耸秀,怪石如松,松荫蔽日,景色秀美。山顶上的通天宫(后改名寿昌观,俗称卯山观上观),就是他修炼场所。山顶他所挖的水井,山麓他所引之渠(俗称天师渠),传说乃是他向东海龙王讨要的。因为东海龙王解了大难,龙王拉了一整车的奇珍异宝来感谢,他一口谢绝。龙王过意不去,连忙问还有什么可帮忙的?他只好说:“这孤零零的卯山顶,缺的就是水。你是海龙王,实在有心,你就送勺水吧!”于是乎便有了水井和水渠。

  大足元年(701,十月改元长安),一代女皇武则天又将他召回神都洛阳,请他遍祷名山大川,投奠龙璧。同时还要采药,是不是为了养生护颜呢?

  神龙元年(705)正月,唐中宗李显恢复帝位。这时期,身为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的武则天侄子梁王武三思勾结韦皇后,专擅朝政。叶法善为保护李唐皇室,时常察听妖祥,遭到忌恨,被流放南海(今广东广州),进驻广州龙兴观。一年后,移居洪州(今属江西南昌)西山,养神修道,一呆就是三年。

  景龙四年(710),多事之秋。六月,中宗李显暴死,韦皇后临朝,扶中宗幼子李重茂(史称唐殇帝、唐少帝)登基,改元唐隆。当月,临淄王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史称“唐隆政变”),中宗之弟睿宗李旦再次即位,改元景云。政变成功,都说有叶法善的暗中帮助。

  景云二年(711),奉旨前往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持绣像幡花至魏夫人(魏华存)仙坛修法事,并在坛西置洞灵观,度女道士七人。这年,奉玉册还到茅山崇玄宫,投龙设斋。后左拾遗孙处玄撰、杨幽径书《唐崇玄宫碑》,太极元年(712)四月立在茅山。

  次年,多次更改年号,足见岁月不平静。正月改元太极,五月改元延和。八月,睿宗李旦传位给第三子李隆基,落个清净,安心当太上皇。玄宗再度改元为先天。一次上朝,恰逢吐蕃王派遣的特使进献宝物,并说:“请陛下自己打开藏宝盒,不要让别人知道其中的机密。”朝上文武百官都默不作声。只有法善直言道:“这是凶物,要让蕃使自己打开。”蕃使无奈,只好去开盒子。只见盒子一开,飞出一箭直中番使,当场便死。惊恐不已的玄宗自此越发敬重法善了。

  先天二年(713)七月,玄宗先发制人,诛灭太平公主及其党羽,结束自中宗复位以来多年混乱的朝局。八月,加授叶法善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越国公,兼景龙观观主。个中缘由,玄宗说的很明白:“朕在藩邸,屡闻道要。及临?县(?县,犹天下),虚伫昌言。奸臣寓谋,凶丑僭逆,未尝不先事启沃,亟申幽赞。”说明早在李隆基居潞州(时治所上党,今山西长治)时,二人就接触甚密。对于加官封爵,他依然三让不受,玄宗大加赞赏。八月二十日,奉旨赴西岳华山,封华岳神为金天王。时任中书侍郎、知制诰苏颋代拟《封华岳神为金天王制》。十二月,改元开元。据说也是法善的建议。李唐王朝进入“开元盛世”,看来不可抹杀他的贡献。

  在叶法善众多传奇当中,带玄宗夜游月宫最为人们津津乐道。话说这年中秋夜,月色格外清澈。正在宫中赏月的玄宗,一想到嫦娥奔月,不觉心驰神往,便叫他作法同上月宫一游。到了月宫,只见宫中仙女素娥身穿霓裳羽衣,或舞蹈或奏乐。精通音律的玄宗默记下月中天乐《紫云曲》,回到皇宫便传与那“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更名为《霓裳羽衣曲》。这曲子经法善传回老家,便有了流传千年的古乐(道教乐曲)《月宫调》,以及松阳高腔。有道是“松阳高腔天上来”,松阳民间就这么传说的。怕月宫太冷给皇帝冻着了,广寒宫嘛!尽管仙女养眼、舞蹈注目、天乐悦耳,也不敢久留,便驾云返回。半空飘过玄宗待过的潞州,月光越发明朗如昼,俯瞰城中纤毫皆见,不禁又嗨了起来。法善提议:“臣侍陛下夜临于此,这城里人如何知道?您刚刚不是学了仙乐,何不来一曲?”玄宗连声称妙。他便作法,片刻间从皇宫寝殿取来玉笛。一曲吹奏下来,余兴未了的玄宗向城中投了金钱。十日后,潞州有祥瑞奏报:“八月望夜,有天乐临城,兼获金钱以进。”玄宗一听,不由得哈哈大笑。

  开元二年(714),奉旨南下会稽郡,主持龙瑞宫投龙仪。之后,他又马不停蹄赶赴余杭大涤山天柱观,设堂说道。事前经玄宗恩准,他顺道回老家一趟,见到了已达103岁高龄的姐姐,只因久别重逢,姐姐悲喜交加,才过十天,便溘然长逝。《旧唐书》《册府元龟》说他家有祖传养生术。

  开元四年(716),已是百岁老人的他,想退隐江湖回归故里。二月二十一日,郑重呈上《乞归乡上表》,表明自己年老体迈,思乡心切,尤其姐姐去世对他的打击,恳求“特赐余魂得归丘墓,则物善遂性,天覆无涯。”唉!神仙也有累的时候,更何况他还是个具有浓浓乡土情结的老人。可是玄宗尚需他的辅佐,为此也郑重其事罗列了一大堆理由,明确舍不得自己的尊师离开,批示:“江海之心,此期难允。即宜断表,深体朕怀。”

  过了两天,又呈上《乞归乡修祖茔表》,云:“道士臣某言:二月二十一日扶病陈诚,特乞余魂归修茔墓,而高天未听,跼地无所。因此旧气发动,残生如线,未辞圣代,奄成异物。幸赖天覆含育,未即泉壤,贷及余命,得遂微心。臣前奉丝纶,赐归桑梓,既赍龙璧,备历山川,夙夜周章,恭承国命。比及乡里,时迫严寒,属数年失稔,百姓逃散,亲族馁馑,未辩情礼。欲树碑碣,私愿莫从,而碑石犹在苏州,未能得达乡里。臣焦心泣血,以日为岁,若此不遂,死不瞑目。伏惟陛下覆焘亭育,昆虫遂性,孝理之教,被及含生。臣皮骨空存,命均风烛。乞余喘未绝,所愿获申。一闻圣恩,九泉无恨。方当辞违宸极,舁疾江湖,伏枕疏襟,不胜悲恋。谨诣朝堂,上表以闻。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谨言。”一起上呈的还有《乞回授先父表》,开门见山就提出“臣闻孝道之大,人行所先。”或许心想退休申请不批,我请假回乡修一修祖坟,并恳请将之前所授爵位回赠先父,以尽孝道总行吧!一提“孝”字,也算搭对了脉,契合玄宗“以孝治天下”之策,这下再无理由不批准了。要知道这玄宗,那是位能花心思为《孝经》亲自作注的皇帝。念及叶法善高功大德,情深大孝,爵位自是不必回授,另行赠赐。批答:“朕敦风厉俗,益所嘉称。师崇让鸣谦,固难依允。所请赠者,别有处分。”因此,先父叶慧明被追赠“银青光禄大夫、歙州(后改名徽州)刺史”;先祖叶国重,被赐号“有道先生”。

  次年,请当时“文名天下”的李邕撰写《唐故叶有道先生神道碑并序》(简称《叶有道神道碑》)和《叶慧明神道碑》,也便有了那相传千年叶天师夜间追魂书写“丁丁碑”的故事。传说,李邕撰写好他祖父的碑文后,他又想求这位书法大家的字,李邕不答应。这年三月初八夜里,李邕梦见他请求道:“向辱雄文,光贲泉壤,敢再求书。”欣然命笔,即将书写好之际,鸡叫了,天要亮了,李邕梦也醒了,写到“丁”字下数点而止。当叶法善持墨本前去感谢时,李邕惊异道:“我以为是梦,想不到居然是真的。”原来是他夜里摄魂来书。

  祖父叶国重与祖母刘氏合葬于酉山,旁有道观(安和观,后改名天真观)。这年的酉山,必定有个非常的日子,盛大的场面,庄重的仪式,只因他要在墓前重新立碑。同时,奏请将旧市祖宅改为道观,赐额“淳和仙府”,后称永宁观。到了清康熙年间,改成了佛教寺院,名曰:“贯一禅院”。到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一月,又成了私立贯一高等小学。就这样在同一地方,见证了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宣扬。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贯一高等小学历经数次更名,已称古市镇中心学校。

  又到栝苍欧溪山父亲叶慧明墓前,拜扫致敬,重新封树碑表。碑字为国子监太学生韩择木(韩愈叔父)书写。同样,也奏请将全塘口故居改为道观,名为宣阳观(后改名冲真观),并明确凡道场供养、珍奇宝物,并是锡赐尽归山门。

  尽了一番孝道的他,未在故乡作过多停留,便告别乡亲,说:“别易会难,此去恐不相见。”令人潸然泪下。千里迢迢赶回京城,继续干他辅国安邦的工作。要做到忠孝两全,真不容易哟!

  获悉尊师仙逝,玄宗痛惜不已,亲幸丧所,辍朝三日。王公以下,百官朝士,无不感恸。次日,即颁布《赠叶法善越州都督制》,对他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制曰:

  故道士、鸿胪卿、员外置、越国公叶法善,天真精密,妙理幽畅,包括秘要,发挥灵符。固以冥默难原,希夷罕测,而情栖蓬阆,迹混朝伍,保黄冠而不拔,加紫绶以非荣。卓尔孤秀,泠然独往,胜气绝俗,贞风无尘。金骨外耸,珠光内映,斯乃体应中仙,名升上德。朕尝听政之暇,屡询至道。公以理国之法,数奏昌言。谋参隐讽,事宣宏益,叹徽音之未泯,悲悬解之俄留。何莫慭遗,歼良奄及。永惟平昔,感怆於怀。宜申礼命,式贲泉壤,可赠越州都督。

  六月十六日,命内阁制作真人貌像,以表自己缅怀之情,亲自题赞,足见其情真意切。赞曰:“词江泻液,义苑含芬。别有真气,青溪出云。卓尔无对,超然不群。幽人蓟子,道士封君。”

  叶法善,壮年出山匡国辅主,恩开五君,忠心孝举,栾栾孝思。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时任处州知州马光祖撰《唐叶真人传序》点赞道:“平生精炼修习,仙风道骨,夙与神会,故能感遇契合;如此之易,亦其孝于亲,忠于君,有以动天地、感鬼神。”

  开元二十七年(739)二月二十六日,缅想仙风眷眷不已的唐玄宗御撰《叶尊师碑铭并序》,敕时为内肃明观道士尹愔,于四月二十三日前往景龙观宣布御文。并令太子题额,立碑于此。

  至德元年(756),唐肃宗李亨也为叶法善画像题《像赞》,曰:“昂昂高士,潇洒孤峙。却立排烟,乘霓控鲤。果而不伐,为而不侍。驭风泠然,与物终始。”足见他影响至深。

  政和六年(1116)正月二十一日,宋徽宗赵佶颁布《致虚见素法师诰》,赐封叶法善为“致虚见素法师”。宣和二年(1120)六月二十五日,宋徽宗又颁布《加封灵虚见素真人诰》,赐封叶法善为“灵虚见素真人”。

  在故乡松阳,乡邻邑人置观塑像,祭祀不断。除之前提到的卯山顶通天宫、卯山脚广福观(卯山观下观)、古市淳和仙府(永宁观)、酉山天真观(酉山观)之外,还有叶真人天尊楼、逍遥观、叶天师祠、有道观、妙有道观、通法观、铜锣寨天师古庙、真人庙和高亭真武庙等等。玉岩云台山顶天师殿。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处州遭遇大旱。时任知州杨亿派员到宣阳观祈雨,并撰《宣阳观祈雨文》,云:“知军州事杨某谨遣丽水县尉侯俨,以香黍酒纸之奠,致祷于宣阳观叶天师之神。”下雨后,又作《宣阳观赛雨文》,对叶法善无疑当作神来崇拜了。

  松阳县域之外,置观立祠建庙(殿),崇祀叶法善的也不少。有处州丽水高溪观(后改名崇道观)、处州青田崇道观、处州遂昌五峰山叶法善庙、处州牛头山天师庙(天师殿)、衢州龙游白佛岩、抚州相山四仙祠(保安观)、池州叶山真人庙、信州叶真人祠堂、北京二庙喜神殿等等。

  千百年之后,世间天翻地覆,故乡松阳依旧念念不忘这位邑人。卯山重修天师殿,县城江滨公园新立他的铜像,还有那代代相传他的许多传奇故事,以及留给松阳最经典俗话“天师印”,所谓“天师印敲死,无改撬。”喻指最具权威的确定,不得丝毫改变。天师印。就是天师叶法善遗世的双铜印,一为南阳开国铜印。一为道经师宝铜印。民国《松阳县志·卷十三金石志》记载:“(双铜印)均存玉岩宗祠。遵先人遗命,择贤经管,什袭珍藏,视同拱壁,故历久无恙,则此二印者,几若与天地同休矣。”今下落不明,甚憾。

作者:毛先法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2年5月10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