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松阳地名文化遗产与唐风宋韵文化(下)

松阳地名文化遗产与唐风宋韵文化(下)

  界首村,因地处松阳、遂昌两县交界处,为遂昌入松阳界之首村得名。《松阳界首张氏宗谱》有载:“吾村自南宋四年(1130),王邑候经界丈田后,遂隶于松阳县十一都布和上乡怀德里。宋、元曰:“洪坦”,居此地者皆洪姓。明人质言之曰“界首”(见天启崇祯碑志),以其地界遂昌而为松阳之首。故至今外人多以是称焉(俗亦曰界头),村人以介于寿山而曰界寿。以密接于赤溪岩、赤溪源曰赤溪。后又曰清溪、曰佳溪,皆以溪水清澈而名。”南宋建炎四年(1130)洪姓人迁此建村,时取名“洪坦”,属怀德里。元末明初,刘姓、张姓相继迁入,明时改称“界首”,别名界寿、界头、赤溪、清溪、佳溪,折射出美美的地名文化。唐时,就有先民在村北的坡地上建瓷窑,为唐、宋古窑址,尚存瓷窑所用古井一口,土名水井岭头。今村中的古驿道、古店铺、古民居、古客栈、宗祠庙宇、古井、古树、古窑址等历史遗迹风貌依旧。界首村是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丽水市十大养生长寿村。

  桐榔村是板桥畲族乡开发最早的村落,旧称桐川,因昔时多油桐树,地势平坦得名。据传隋朝初期,就有先民自丽水溯午溪(今宣平溪)逆水而上,至桐川繁衍生息,唐代移民增多,今村周围的山谷梯田均为隋唐时期先民所开垦。桐川山上的崇觉寺始建于北宋开宝元年(968),南宋开庆元年(1259)扩建寺院,千年古刹在松阳、丽水、武义邻县一带颇具影响,是浙南地区名刹之一。

  桐溪,旧时也称“桐川”,“桐”即油桐,“川”是溪流;因村边山坡多油桐树傍溪而得名。北宋天圣三年(1025),宋大理寺评事叶经致仕卜居桐溪建村。南宋词人、政治家、松阳历史名人叶梦得(号石林居士),终老隐居桐溪,著有《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石林家训》等文献存世。其中《石林家训》为南宋著名的家训之一,集修身、尽忠、尽孝、治学、谨言等思想影响深远。今存宰相府遗址和完整连片的清代至民国时期古民居群、叶氏宗祠、书院、石拱桥等历史建筑,为中国传统村落。

  靖居村,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李姓始居建村。昔称蓉川、净居。据传,此地有一片芙蓉花,流经的溪流取名“蓉川”。清咸丰年间,因有乡贤书春联曰:“靖以献勿忘靖境,居之安自愧居仁”。后人取此对联首字,谐音雅化为“靖居”;又因包氏居多,亦名“靖居包”。

  南州村,始迁祖徐千驮,南宋学士,因避国乱,自龙游灵山游于栝苍松阳廿二都南州,遂以家焉。南州古称“沙溪”,因村口河滩多泥沙淤积得名。后因地处松阴溪南岸沙洲而改名为南洲,后谐音写作“南州”。更因徐稚偶遇朱熹,得“南州别里”而改名“南州”。

  横樟村,包姓人建村。北宋名臣包拯第四代孙包仁致仕后隐居于本县蟾湖(今蛤湖),于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迁此建村。以村口有一棵枝干横伸的大樟树取名横樟。包姓自古耕读传家,崇学重教,昔有四代连中进士两代翰林历史,为当地著名的仁德之村。传有“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当中。不从吾者,非吾后代。”包氏家训世代传承。

  查阅宗谱等相关史料,境内于宋代前建村的还有:桥头村于北宋年间毛姓始居建村,以村前有一石桥得名。洋坑埠头村傅氏始祖于宋代自杭州蛟洋迁此建村,旧称蛟洋,后因建有航运埠头而称“洋坑埠头”。黄岭根村的陈氏始祖于南宋开禧年(1205~1207)始居建村。毛源村徐氏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始居建村。平田村江姓始祖于南宋绍兴初年(1131)居此建村,并以村边田片较为平坦取名。樟溪乡肖周村古时格局很大,曾有徐山府、后肖县、周弄街之称,此地处周弄街口而取名肖周村。下马坑村的村名来自一个民间传说,宋朝湖南人肖元载曾任衢州知府,在古市娶妻住此,后被人陷害,其妻在村坑边建祠志哀,来往官员感其节义,下马入祠参拜,取名下马坑村。球坑村郑氏始祖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居此建村,其地名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地形似球,村边有溪流,故名;一说经村溪流有九条小支流汇聚于此,取名“九坑”,谐音改称球坑。村落地名大多以地形地貌、方位、典故、植物、谐音等命名。

  历史上的松阳以农业立县,松阳是浙西南地区筑就堰坝最早最多的县,先民自古以来在溪中筑坝,以抬高堰坝上游水位,引水自流灌溉农田。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詹、南二司马率松阳人民修筑了浙江省最大的水利工程通济堰;两宋时期松古平原兴建了青龙堰、白龙堰、金梁堰、芳溪堰等水利工程,人们还以美丽的民间神话故事取名青龙堰和白龙堰,把堰渠附近的村庄分别取名青龙村、金梁村,成为松阳水文化历史上不可忽视的区域。

  两宋至元明清,全国经济中心继续南移,随着北方大量劳动力和先进垦殖技术的南迁,伴随着大量人口迁入和先进文化的进入,松阳经济快速发展,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今天松阳县城及古市镇所留存唐宋时期的老地名街巷,充分体现出当时社会的人口、社会经济、宗教、风俗民情等状况。如老城区中轴线上的人民大街(旧名:府前街、大街、太平坊)全长710.4米,南直街(旧名南大街)全长450米,北直街(旧名北大街)全长625米。东西走向的横街全长210米,桥亭街全长110米。

  松阳古城区的路名一般都以某一历史事件命名,每个路名都有它的故事。例如今人对城东下马街的由来,过去认为是因街西立有詹氏兄弟进士牌坊,文武官员经此须下马步行,以示尊敬而取名下马街。此说谬也。其实该牌坊是建于明代弘治九年(1496),而下马街的地名早在宋代就名扬天下了。据《城东程氏宗谱》载:唐乾符三年(876),江西鄱阳人程旷,举进士第,出任松阳县令,遂居松阳东门繁衍成族。宋时程氏一门13兄弟,7人中进士,双入乡贤,一时荣及乡里,尤其程榆位居显赫,政有异绩,被朝廷直封秘阁、松阳开国男,颁发圣旨竖“程氏忠义门”,皇帝御书“儒林之坊”,额旌门首,时官过此地,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此之故,人不曰圣旨门,而曰下马门,此街亦称下马街。下马街人才世代辈出,明弘治九年(1496),该街区又出了詹雨、詹宝两位英敏好学、为官清正的兄弟进士,受弘治帝恩准在下马街上兴建牌坊旌表,以诱进后人。下马街的故事对当今社会弘扬倡导重教崇学、高尚道德情操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延承史迹地名的还有太平坊路、仁寿坊路、瑞阳门路、钟楼路、申亭路、桥亭街、桶盖亭弄、要津路、官塘路、官儒路、毛祠路、潘祠路、叶祠弄、当店弄、永庆路、社仓路、明德路、济川路、四相公路、仙娘殿弄、猪行路、烟行路、水牵面弄、青田码道等。古市镇保存的历史地名主要有:城头街、前街、后街、下街、天灯弄、五福弄、烟行弄、牛行弄、真君弄、信义弄、朱子祠路等。

  一个个老地名,就这样化作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深深记忆,共同建构起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与文明脉络。人依地栖,地以人传。在以农耕文明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与地之间总是裹夹着纷繁复杂的情感因素。地名文化不仅成为“乡愁”的重要载体,更是人们寻找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座标。美好的地名有着一方水土的独特价值和历史文化,寄托着当地人心中对故乡的山水记忆和淳淳乡情,是中华文化“根”与“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松阳地名曾发生过巨大变化,其中有少量地名消失了。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极左思潮影响,以“破四旧”为由,随意命名和更改含义深邃的古镇、古村或古街地名,多处出现红旗公社、红光公社、卫星公社、先锋公社、立新路、红卫路、前进路、东风街、跃进路、光明街、胜利街等地名。这些地名带有明显“文化大革命”时期烙印,用名不妥,且重名现象频频出现。1982年,相关部门对“文化大革命”期间滥改地名的情况进行彻底纠正,恢复原地名。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时,也出现2起滥改地名现象,分别将象溪镇的象溪、岭下二村改为“象一村”和“象二村”,把大东坝镇的上下茶排村改为“六村”和“七村”,完全失去了原地名的含义,难找回乡愁记忆。2019年,结合全省行政村调整工作,根据当地群众的意愿,保护传统地名文化,重新恢复了象溪、岭下、茶排3个村的老地名。

  地名是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延续性、地域性和多元性三个显著特征。它的产生、演变和发展,客观地浓缩和反映了当地自然地理、人文环境情况,寄托着人们的思想情感。我们从地名蕴含的由来、演变等信息中,可以窥见松阳历史、地理、社会形态的变化,地名也因此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松阳境内地理环境优越独特,山水风光幽邃奇妍,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名山、名溪、名胜、古寺、古道、古桥,以及独具特色的地名文化吸引历代名人学士接踵而至,或记游,或吟咏,或赋诗,或撰联,或立碑,佳作纷呈。有唐代诗人王维“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的动人描摹,宋代沈晦更有“惟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的衷心赞叹。流传至今的众多地名艺文,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凝聚古代先贤的智慧,蕴含历史文化积淀,鸿词玮笔与绵远历史同在,为松阳山水增辉。

  地名是人们从事社会交往和经济活动广泛使用的媒介,是社会进行各种交流、联系的基本工具和纽带,也是最常见的社会公共信息之一,每个人在每天的生活中都离不开地名。它是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松阳县域地名文化保护和传统文化的挖掘,采取多种方式保护、传承、使用优秀传统地名文化,留住乡愁记忆,对提升城市乡村品质,增强人们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助力乡村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叶坚红整理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2年6月17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