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松阳木偶戏

松阳木偶戏

  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俗称傀儡戏。松阳木偶戏历史久远,班社艺人众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当地主要戏曲剧种之一,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010年,松阳提线木偶戏被公布为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一、历史源流与演戏习俗

  中国木偶艺术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湛。中国木偶真正成为艺术,在于它的戏剧特征,人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众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绘成的戏剧角色,又是为人操作的戏具。自古以来,木偶戏遍布全国各地,形成多种风格流派,木偶的造型也因地域不同,出现多种多样的造型艺术。

  先秦的巫傩表演被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后世戏剧之萌芽”,是因为这种表演对后世戏曲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当在载歌载舞的表演和栩栩如生的面具两方面。戏剧界公认傀儡戏的造型源于巫傩面具。三国两晋时,越人好戴兽面跳傩,松阳东角垄村出土的西晋神兽铜镜,其背面饰有六组舞队,每组两人,均戴兽面具,其中有类似麒麟等神兽面具,形神兼备。这说明在当时已出现以戴面具形式的巫傩表演。

  木偶戏源于秦汉,盛于唐宋,被誉为“百戏之首”。据唐人郑处诲《明皇杂录》载:“唐玄宗曾作一首咏傀儡的七绝《傀儡吟》:‘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浑无事,还似一生一世中。’”这首诗客观上给了我们大量有关木偶戏的信息,形象地描述当时的木偶戏,其中不乏对木偶戏的赞美之情。傀儡戏在唐代不仅赢得皇帝的欢心,而且深受文人墨客的追捧。

  据陈高华《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载:“傀儡戏在宋代极为风行,在南宋都城临安的官巷口苏家巷就集中了二十四家。当时傀儡戏剧种已发展为悬丝、杖头、药发、肉傀儡、水傀儡五种。能够表演‘敷演胭粉、灵怪、铁骑、公案’及‘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梦梁录》卷二0《百戏伎艺》)。仅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舞队·大小全棚傀儡》中,就列举有七十个傀儡戏节目。”宋代,出现许多闻名的傀儡戏艺人和有专门的音乐。“这些傀儡戏不仅深受民众的普遍喜爱,而且还得到帝王宫妃和大臣们的赏识。宋理宗在一次宫廷祝寿宴上,就连续三次演出傀儡戏《踢架儿》《鲍老》《群仙会》。”在两宋时期,有“瓦舍”又称“瓦子”“瓦市”“瓦肆”(相当于现代综合性娱乐场所)等,在瓦舍范围内的场地设有演出各种技艺的“勾栏”。“勾栏”专指演出场所,内有戏台、戏房(后台)、神楼、腰棚(看席)等。

  明清时期,中国木偶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民间木偶戏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景象。木偶戏的表演水平和制作工艺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随着各地声腔演变的不同,木偶戏也因此形成不同的支系和种类。至清末民初,中国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木偶戏各种流派纷纷兴起,操纵技术不断革新,演唱方法乃至造型、脚本等都出现了创新。

  据刘魁立《民间戏曲》载:“福建泉州提线木偶戏,最早的演出记录见于唐代,明末清初之时形成于福建东南沿海的泉州地区,后流行于台湾地区和东南亚等海外各地,已有上千年历史。”位于闽浙交界的浙西南松阳,两地人口流动交往,民俗文化交流,对松阳木偶戏艺术的形成与流传具有密切关系。据史料记载,自古闽浙两地均有表演神话剧《夫人戏》等剧目的历史。《夫人戏》是浙闽两地民间戏曲特有的传统剧目,是保境平安的太平戏,更是松阳高腔木偶戏和松阳高腔人戏的当家戏。其主要情节是主人公陈十四夫人降魔除妖、为民保平安的故事。戏班到各地演出,《夫人戏》为必演剧目。陈十四成了人们理想的化身,无穷的道法就是人们所祈望的正义力量。神话是现实的虚幻呈现,远古先民与大自然周旋的故事,总以一种仪式固定下来成为习俗。

  追溯松阳以前的戏曲发展历史,少有文字志籍留传。从历代流传民间诸多的歌舞和戏曲活动说明,松阳唐宋时期就有歌舞和戏曲活动。《松阳县志》和民间传说中的“唐明皇游月宫”故事,就是被后代道士和民众传为道教仙术轶事的梨园歌舞。千百年来,松阳民间的山歌民谣和这些歌舞杂剧的演出活动,经过艺人的创造和演出实践相揉合,以及道教音乐的影响,产生松阳地方戏曲。同时,历朝文人雅士所写的诗词歌赋、传奇和达官显贵的宴饮作乐,对当时的戏曲活动起了推波助浪作用,使已具雏形的地方戏得到进一步发展,多次形成包括木偶戏在内的戏曲艺术活动的高潮。清乾隆以来,松阳许多地方都办有高腔戏班和兼演高腔的木偶戏班。

  唐开元间,松阳人越国卿叶法善,回里在故居奉旨建造“淳和仙府”,开松阳道教之先。传入松阳的道教和佛教活动,在历史上都有数度兴衰,但在道教和佛教活动影响下所建造的社庙寺观,星如棋布,以酬神还愿为题的庙会活动在各地普遍开展。文化娱乐演出,是庙会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这些娱乐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演木偶戏和人戏是一项重要内容。庙会戏,对松阳的戏曲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各地的宗祠、寺庙、道观、公馆、社公殿是固定的演出场所,有长年搭设的固定戏台。据1986年调查,全县演出场所共有440个,其中,新中国成立前建造的,演出场所包括古戏台有223个。更多的是固定的地点,演戏时随时搭建,戏演完了随时拆除,也有少数村露天搭临时戏台。早先,仅一万余人口的县城就有固定戏台11个,固定地点临时搭设戏台的有25个,可见松阳演戏之风盛行。

  除庙会戏的演出外,松阳各地演戏种类还有社戏、“三十六行戏”、闹冬戏、禁山戏、开桥戏、开谱戏、暖房戏等,名目繁多的演戏习俗均成惯例。据民国《松阳县志》载:“松阳好演戏,每逢八月,城隍庙演唱十七昼夜,公派三十六行业纠钱,费款几及数千。”旧时,松阳本城农历三月、八月,古市五月、九月,均有“半月戏”;靖居有“十月戏”,全县每年演戏超千场,常演的有松阳高腔戏和傀儡戏。

  二、班社活动与木偶艺人

  木偶戏,前代历史已无传。历史上松阳的木偶戏班很多,仅清同治以来,就有专演松阳高腔或金华调及综演松阳高腔、金华调的班社20余个。

  清光绪年间,在乱弹班做乐师的徐叶根与其父徐坛林转学木偶戏,在雅溪口老家办起木偶戏班。徐叶根(1868—1911),少年时在其父的熏陶下爱好乐艺,十二岁拜东阳某戏班正吹为师,十八岁即承师艺,崭露头角,被其荐为该班正吹。东阳某庙会开光,聘有四个戏班一起演戏“斗台”,徐叶根任其中一班正吹。演出时,他吹奏的唢呐一气终曲,笛声圆润嘹亮;拉胡琴时,因临时断弦,从容以单弦拉奏,使琴声不中断变音,表现出高超的演奏技艺,博得观众和戏班艺人的喝彩,誉满八婺。后因积劳成疾,正当壮年病逝在演出地——遂昌湖山孟家。

  清光绪至民国初年,木偶班社和艺人在松阳、古市、靖居等地普遍出现。其中,有专演高腔的王万根(砌坛人)班,有高腔、徽戏、乱弹兼演的徐叶根、金少侬(竹客口人)、金关火(竹客口人)、叶绍檀(项弄人)等8个班,有专演金华调和乱弹的谢新和(斋坛桐村人)、项新玉(叶村黄犬山人)、陈樟顺(水南人)、廖兴福(卯山后人)、王新福(大竹溪人)等11个班社。木偶艺人达七八十人,常在县内和邻县各地城乡演出。木偶戏一般都有固定的活动地点和演出日期,各班社互不干扰。

  据《松阳县志》载,民国19年(1930),松阳有木偶戏班(傀儡班)11个。1940年至1942年,先后有廖顺福(大徐人)、王立新、叶庆福(班主叶祖标)等3个有兼演高腔、乱弹的木偶班建立。1942年后,受日寇侵略影响,许多木偶班社停散。新中国成立后,零散的木偶老艺人在欢庆解放的翻身喜悦中,恢复木偶戏曲活动,在全县各地演出。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遵循“双百”方针,开展传统地方戏曲的发掘、继承和改革工作。1949年至1956年,松阳有叶庆福、郑兴玉(项宅人)、廖顺福、郑顺德(徐郑人)和王立新等6个木偶戏班。1953至1956年,县文化馆每年举办木偶艺人训练班,举办两次木偶戏调演活动。1955年10月,叶祖标等演出木偶时装新戏,为木偶班演时装剧作出大胆尝试。此后,叶祖标由专演古装传统剧木偶戏,增演时装木偶小戏。1956年,叶庆福等6个木偶戏班,合并为松阳木偶剧团,叶祖标任剧团团长。叶祖标所在木偶班社曾在本县和江山、衢州、遂昌、宣平、龙泉、丽水、云和等邻县演出,综演松阳高腔、金华调和乱弹各声腔,能演各种正本、散折、连台本,大小剧目共计360余本。所演剧目有连台传本《天宝图》《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粉妆楼》《说唐》《南唐薛家将》及松阳高腔《夫人戏》《八仙桥》《造府门》《聚宝盆》《赐神剑》《摇钱树》《一文钱》等木偶戏剧目。当时,观看木偶戏表演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

  叶祖标(1906—?),又名侬侬,西屏项弄人,叶庆福班的“前台”,是清代木偶艺人徐叶根的第五代传人,是松阳历史上最著名的木偶艺人。叶祖标十三岁在“易俗舞台”学戏,十七岁拜木偶艺人程德邦为师,十九岁便独操木偶戏业。1942年,其父叶绍檀被日寇打伤致死,叶祖标接过父亲的木偶家当,改称“叶庆福班”。他从艺近七十年,戏路广,木偶戏表演技艺精湛,艺风严谨,为人纯正,秉性耿直,受到人们的好评。他平素爱看章回小说,善于把故事编为连台传本。时至八十高龄,志气不减当年,还参与吐写松阳高腔木偶戏演唱本,念唱白解,情节清楚;唱调、曲牌、锣鼓,经点齐全,竭诚为整理传承木偶松阳高腔戏曲艺术焕发余热。至今,许多上年纪的松阳人,说起侬侬先生演木偶戏依然津津乐道。

  叶祖标说过去松阳高腔人戏班没有“闹花台”;在民国初年,高腔人戏班聘请原木偶班“后台”陈木森去做正吹,才加奏“闹花台”。木偶松阳高腔《夫人戏》中有一种锣鼓经叫“练罡锣”,是其独有器乐曲牌。木偶戏所演的高腔剧目名称、内容及曲牌腔调和人戏班松阳高腔吻合。

  1958年后,各木偶班社相继停散。1963年,木偶艺人叶锡明筹集资金,兴办木偶班,取名新兴木偶剧団。1964年,新兴剧团停办,叶锡明加入遂昌木偶剧团。

  “文化大革命”期间,木偶戏停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松阳木偶艺术得以恢复和发展。1979年,叶锡明东山再起,自筹资金,从遂昌大柘购得旧木偶道具,重建木偶剧团。剧团先称遂昌木偶剧团,1982年松阳县制恢复后,更名为新兴木偶剧团。叶锡明自任前台(提木偶表演人),郑朝林司鼓板,周樟松、朱松甫为正、副吹,傅发根任散手。松阳木偶名艺人叶祖标、詹益龙、丁唐法等人,都参加该剧团演出。剧团每年在古市、靖居、斋坛、叶村及遂昌的应村、梭溪、湖山等地,巡回演出。上演的传统剧目有《大破天门阵》《两狼山》《天缘配》《前后金冠》等70余本。新兴木偶剧团,唱处州乱弹,是20世纪80年代松阳仅有的木偶剧团。

  叶锡明(1920—?),新兴人,木偶戏五代传人。十四岁从义父何奎祥在处州乱弹何新春班学戏;1942年,改学木偶戏,先后在人戏班及叶庆福、郑顺德等木偶戏班演戏。新兴木偶剧团创办后,在各地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受人们欢迎。

  20世纪80年代,县文化馆召开木偶艺人座谈会,举办音乐和表演艺术培训班,录制唱腔、唢呐曲牌和锣鼓经,吐写收集木偶戏高腔剧目《夫人戏》14个连台演出本。

  随着时代浪潮的冲击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松阳木偶戏正迅速地离我们远去。面临如此困境,2008年,樟溪乡肖周村木偶艺人李益福从叶锡民处买下木偶道具,重组班底,更名为樟溪木偶剧团(后名:益福木偶剧团),这是当时松阳唯一的木偶剧团。李益福自幼酷爱民间戏剧曲艺,十二三岁,就跟随前辈和老艺人学习器乐演奏和木偶表演技艺。为传承木偶艺术,李益福动员妻小参与。剧团保留高腔《夫人戏》和婺剧《三关传》《马兴传》《天宝图》《刘秀登基》《狸猫换太子》等传统剧目及整理抢救剧本(包括乱弹本)共计80余本。在县文化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下,剧团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建立松阳木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李益福以木偶事业为己任,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带领团队人马送戏下乡,十多年来在本县及丽水、遂昌、龙泉、衢州等县市城乡演出,每年数百场。剧团先后在省、市、县文艺调演中多次获奖。李益福先后被评为市乡村村晚百名民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传承人和省民间文艺人才。目前,剧团传承基地已培养木偶戏传承人20余名,其中县级木偶戏传承人2名。2021年11月,李益福因病辞世,时年58岁。这是松阳木偶戏行业人才的重大损失。此后,益福木偶剧团由孟利媚负责运营管理。

  赤寿乡红莲村叶春彪,祖父和父亲都从事木偶戏行业,前几年由于景宁滩坑水库建设而移民松阳,剧团解散。2013年1月,24岁的叶春彪难舍祖辈的木偶戏情结,重组剧团,取名阿彪木偶剧团。剧团现有演员16名,学徒20名,木偶50余个,可同时在多地演出。剧团兼演婺剧和处剧,演出《珍珠塔》《白蛇传》《鸳鸯带》《雌雄山》《文武状元》等传统剧目80余本;创新演出《十八相送》《木偶舞刀枪》《木偶写字》等剧目10余本。近年来,剧团送戏进农村、进景点、进校园及参与各地民俗活动,每年演出百余场。剧团先后参加市县木偶戏艺术调演比赛中多次获奖。2019年,阿彪木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正式挂牌。叶春彪先后被评为市乡村村晚百名民星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传承人。

  三、表演特点与艺术特色

  木偶戏“以物像人”的表演特性,决定木偶舞台的功能。舞台分隔观演区,突出木偶艺术吸引观众。传统木偶戏舞台,基本承袭戏曲舞美特征,演出场所亦与戏曲合一。松阳木偶戏舞台,后方设有遮挡操作者的帷幕,帷幕左右两侧留“出将”“入相”的木偶上下场门。木偶艺人持钩牌、偶线立于帷幕后操作木偶表演,观众从舞台正面及侧面观赏表演。

  近年来,作为剧场艺术的木偶,承前启后,借鉴现代戏剧之长,采用新材料,声光电一体化,营造氛围,加设幕位、景别,强调舞台布局的全方位效果,形成框架结构的多功能木偶舞台,突出艺术的综合性。木偶戏在县城非遗馆等大舞台演出,打破框式结构,撤去遮挡物,且有多名艺人走出舞台人偶同台演出。过去,只有男木偶艺人;如今,出现女木偶艺人从事木偶艺术。

  松阳木偶戏,属提线木偶戏。提线木偶又称悬丝木偶或悬丝傀儡。提线木偶,高约两尺,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钩牌组成。木偶提线一般有十几条,多达二三十条,表演难度大,但是也因此才可以表演出各种活灵活现的动作。

  松阳木偶戏音乐,以松阳高腔和金华调为主。曲牌丰富,声腔高亢,活泼刚健,强弱缓急,瞬息多变,语言生动,通俗易懂,韵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松阳木偶戏系口传心授,其表演方式和表演技巧灵活,班社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余人。不管大戏小戏、文戏武戏,还是生旦净末丑,吹打弹拉唱,全靠几个艺人手脚口舌并用,十指灵活调度。木偶戏以武打戏、神话戏、滑稽戏居多。艺人熟练操作木偶,既能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及喜怒哀乐的情感,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具有技能高超,造型精美的独特风格,细致地刻划人物性格。

  木偶戏的衣甲、冠戴、武器等道具都是特制的,极为精致考究,特别是衣冠整齐、服饰鲜艳的木偶戏班备受青睐。而戏中,又尤以武将、武旦光彩照人。或明盔亮甲,长髯挂面,背插“飞虎旗”,气度不凡;或凤冠霞帔,雉尾高翘,花枝招展。加之木偶动作潇洒利落,格斗场面激烈,充分展现出木偶戏的艺术特色。

  早年,逢年过节或婚娶喜庆,村民们都会不惜耗资请一台木偶戏。每当锣鼓一响,便人头攒动,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将小小的木偶戏台围个水泄不通。那木偶戏艺人仿佛有三头六臂般,这边敲打锣钹,那边手脚并用,将木偶舞弄得令人眼花缭乱。同时,嘴里还要根据生旦净末丑不同角色唱念道白不同声腔。戏场里,笑声此起彼伏,很是热闹,锣鼓声和木偶戏特有的音调响彻夜空。在很多中老年人心目中,木偶戏是儿时久远而温馨的记忆,那推拉提拽之间产生的滑稽动感平添了许多天真的童趣童心。

  在松阳木偶戏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的古代史书、民间婚丧喜庆及民间信仰习俗的内容,保存着松阳方言的语词、语汇、古读音,也保存着许多宋元南戏及松阳高腔的剧目、音乐、演剧方法、演出形态等珍贵资料,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昔日,许多松阳人都从儿时开始饱读木偶戏这本“无字书”,从中了解到中国的历史典故和做人道理。

  传统木偶戏蕴藏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世代传承的特点。随着人们对艺术欣赏时尚的改变,木偶戏演出市场日益萎缩。木偶戏班大多为半农半艺的松散形业余艺术团体,木偶艺术后继乏人。松阳木偶戏面临生存危机和失传危险,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与传承。

作者:王发来 洪关旺整理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2年7月5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