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宋代雅事进松阳(下)

宋代雅事进松阳(下)

  宋代雅事繁多,除了焚香、点茶、插花、挂画四雅外,还有诗词、饮酒、赏石、剪纸等等。人云:善诗者韵至心声,善酒者情逢知己,善赏石者至修行,善剪纸者心灵手巧,升华意境。

  诗词,是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是中国古代文艺文字的总称,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松阳人文悠久,人才辈出,风光旖旎,千百年来令无数文人墨客诗性勃发,驻足流连,曾有过许多历史名人和名宿大儒,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许多诗篇和著述,至今仍为人们传颂。如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句“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宋代状元沈晦“惟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松州万叠千寻碧,都在先生醉眼中”……

  宋时盛行诗词雅事,松阳南宋女词人张玉娘的诗作《石榴亭诸妇夜酌》:“永漏报高阁,榴亭出夜筵。紫檀熏宝鼎,银烛散青烟。灵籁生修竹,香风入夏弦。露浓罗袖重,歌遏酒杯传。诸妇酣春梦,双娥失翠钿。玉山推不倒,看月背花眠。”诗中讲述了张玉娘与二侍女在石榴亭赏月、饮酒,进行传花、赋诗、歌咏雅趣游戏时的情景。松阳历代负有盛名的诗人宋有沈晦、项安世、张玉娘,元代周权、练鲁,明代叶梦得、王景,清代孟称舜、吴国玟以及近代的刘德怀、蔡克猷等。除了一些文人雅士喜好诗词外,当时就连七八岁的孩童都爱诗、咏诗成风,如唐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吕岩的七言绝句《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等诗句,孩子们都能熟读成诵,有的孩子还能领悟意境,脱口而出赋诗。

  宋代著名理学家项安世(1129年~1208年),字平甫,松阳县项桥下村人。自幼聪颖过人,七岁时就能赋诗。一日,乡人令他赋鸡雏,小安世立即脱口诵曰:“脱壳鸡雏小,相将羽翼成。待看全五德,唤起晓天明。”一诗惊人。淳熙二年(1175年)项安世中进士,分教山阴、成都等地。绍熙四年(1193年),入朝,为秘书省正字。开禧二年(1206年),知鄂州。开禧三年,任湖广总领。著有《周易玩辞》《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遗作。其中《平庵悔稿》有项安世近1500首诗作,为松阳历代诗人中存诗最多者。他的诗歌内涵十分丰富,较全面地记录他的生平游历、生活情趣和理学思想,是了解和研究宋时社会风物、项氏生平和理学思想的重要资料。如《竹客源》二首之一“乡人见客面颜开,客子还乡意极哀。白发老亲情最初,阿姑阿姒不同来。”诗中充满对松阳故乡的乡思乡情;如《寄湖北张总领》“只道军储人较量,谁知民命更禁当。增钱新自梁肤使,破产旧遭周侍郞。”表露出对民众疾苦的同情和关心。项安世的诗言辞真切、乡情浓郁,充分反映出当时松阳的风情风貌,也表达了他对故乡松阳的眷恋之情,于今读来,仍然十分亲切、感人。

  南宋末期,松阳出了个才女张玉娘,她天生丽质,自幼聪慧,饱学多才,尤其擅长诗词,是南宋时期才华出众的文坛闺秀。遗作《兰雪集》辑录了她的存诗117首,体裁多样,有古体、杂体、近体、绝句、律诗、排律,无不涉及;词16阕,没有重复词牌,小令、中调、长调,无不出彩。诗词内容五彩缤纷,既有清新自然、感人至深的爱情诗,又有气势磅礴描写反抗异族侵略的豪放诗,表现出她坚贞不渝的爱情节操和壮怀激烈的民族气节;既有咏史吟物明志寄情,又有掠美山水的画意思情;即便是消闲之作,也是情趣盎然哲理丰饶。她的诗作《兰雪集》和具有传奇色彩、堪比“梁祝”的爱情故事,数百年来一直被后人传颂。历代有识之士很看重张玉娘的诗词和为人,给予她很高的评价,把她和李清照、朱淑真等人并称“宋代四大女词人”。

  宋代《项安世诗集》和张玉娘的《兰雪集》、元周权的《此山集》、明《叶梦得诗词》清孟称舜与子诗集、丁正中的《素园诗集》及近代刘德元的《赤溪存草》等松阳众多诗人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1995年,“松阳兰雪诗社”成立,迄今已有56名诗词爱好者入会,会员们致力于松阳诗词楹联的繁荣与创作,宋代诗词雅事在松阳延承至今。

  饮酒,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是附庸风雅的一大利器。宋代周辉说:“今祭祀、宴飨、馈遗,非酒不行。田亩种秫,三之一供酿财曲蘖,犹不充用。”众所周知,宋代开国史上有“杯酒释兵权”的动人故事。饮酒渗透于整个中华文明史中,酒在人们的生活中从文学创作、文化娱乐、养生保健到饮食烹饪等方面都占有重要位置。宋人饮酒颇为讲究环境的选择,良辰美景、歌舞音乐等都是人们极力追求的。张玉娘的诗作《石榴亭诸妇夜酌》:“永漏报高阁,榴亭出夜筵。紫檀熏宝鼎,银烛散青烟。灵籁生修竹,香风入夏弦。露浓罗袖重,歌遏酒杯传。诸妇酣春梦,双娥失翠钿。玉山推不倒,看月背花眠。”《党奴》:“江雪寒连酒思豪,歌传锦帐醉烹羔。争如取水陶承旨,茗碗清新兴味高。”诗中把当时品味熏香、饮酒、品茶、听歌、赏月等雅事描写得十分细腻。

  松阳人自古有善酿酒、饮酒的习俗。松阳是浙西南的农业大县,松古平原盛产稻米,酒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农家自酿老酒的历史久远,从境内出土的文物证明唐宋时期松阳人就有酿酒、饮酒的习俗。1977年古市镇出土一件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牡丹纹梅瓶(下图左),通高35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9.4厘米,周身刻划缠枝牡丹纹、莲纹,通体开冰裂纹,胎质灰白,施翠青色釉,釉色晶莹光洁,器形如此之大的盛酒器实属少见。1979年4月,水南街道横山村的村民在乌龟山水库建设工地发现一处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程大雅古墓葬,共出土6件龙泉窑青瓷弦纹带盖梅瓶(下图右)、百余斤松香和墓主的墓志铭1方。梅瓶通高28.2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7.1厘米;瓶盖口径5.9厘米,高4.3厘米。梅瓶通体饰凸弦纹,腹部修长,盖作覆杯形,也可作酒杯用,故又称太白坛。胎色灰白,外施梅子青厚釉,釉色光洁晶莹。以上出土文物证明宋代饮酒之风大行于世。

  旧时西屏、古市街坊酒肆林立,百姓每到农历十月都要自酿老酒,俗称“搭酒”“十月缸”,常年吃到头,酿酒习俗延承至今。酿造老酒一般选用自产优质糯米,经浸透后(一般不能少于60小时)捞出沥干(必须用清水冲洗干净),用饭甄蒸熟后晾干,把准备好的凉开水(其米水比一般为1:1.5以内)倒进陶质酒缸里。再把拌好酒曲的糯米饭(一般用红曲,每10斤米放7~8两)轻轻放入缸中。也有直接将酒曲倒入缸中再放入糯饭,稍作搅拌,然后盖上盖子。如遇气温降低,还要捂上棉被等物以保温,或用草编垛子把酒缸包裹严实保温。当观察到缸中的酵母与糯饭发生反应,发出“啵啵啵”的动静时,就要撤除覆盖物,视情搅动酒缸里的糯饭,以防闷缸,过了20~30天后糯饭开始稀化并逐日澄清。这时,可在缸的中心挖出径口20厘米左右的圆洞,俗称“酒井”,待化糟后再将“酒抽”嵌入缸中,将酒舀入酒坛中了,酒色嫣红,十分诱人。每当“十月缸”出来后,人们往往呼朋唤友来家品尝,烫上几壶老酒,添上几样好菜,推杯换盏,或慢啜细品,或大碗干杯,摆开龙门阵,天南地北的畅谈今年光景,来年运气,品评东家酒最凶,西家酒闭缸了,欢声笑语中一派自得其乐的气氛。尤其是在节日、节气、喜事时,饮酒是不可取代的习俗,民间有句名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饮酒人大多是从一醉方休的境界中认识世界,彻悟人生,修炼自己的品性。

  赏石,是以自然奇石为玩赏对象。古人的赏石标准以瘦、透、漏、皱、韵为美。隋唐时期赏石成为一大特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有许多赏石诗文,他的《太湖石记》更是反映当时的赏石盛况及文化水准。宋代,赏石文化繁盛至极,特别是宋徽宗皇帝倾一国之力建造艮岳,把赏石文化推向了巅峰,米芾拜石的故事家喻户晓。如今苏州留园的冠云峰、杭州植物园的绉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济南趵突泉公园的龟石、徐州博物馆的八音石等,大多是北宋花石纲遗存的古代名石。

  松阳的黄蜡石光泽温润、色彩艳丽、造型奇特的品质受到众人的欢迎,张玉娘在《蔡确》诗中写道:“楚水吴山作胜游,竹床石枕写离愁。”诗中写道当时把石头做枕头,可见她爱石之深。张玉娘游西屏山后的消闲之作《龙鳞石》曰:“古石横青壁,苍蛟松下蟠。日斜山气湿,瘦甲动余寒。”明代松阳籍著名词人叶梦得,更是一位著名的赏石玩家和藏石家,著有《平泉草木记跋》,文中记述对唐代李德裕蓄石、失石的感想,还记有当时交易奇石的具体价格,资料十分珍贵。千百年来松阳人采石、拣石、藏石、赏石、悟石、玩石、爱石、展石、论石之风久盛不衰,形成了传统的赏石文化。今天我们仍可看到不少古民居天井的兰花墩上摆放着各种奇形怪状的观赏石,如界首村的一幢古民居中有一块被收藏了百年以上有数百斤重的黄蜡石,人们都把它当作镇宅之宝。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洁,园无石不看,室无石不雅。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人们除了将美石当摆设外,一些长寿老人还用蜡石做枕头、石凳,有把玩蜡石的习惯。造型奇特的黄蜡石不但观赏价值高,而且石内含的微量元素对人体能起保健作用,现松阳人还把品质好的黄蜡石雕制成各式随身佩件,既可起到装饰作用,又有保健作用。2006年初,卯山脚下的源口自然村村民在其山上发现大量表皮鲜红的蜡石山石,色彩艳红、质地细腻,鲜红欲滴,色彩和表面变化丰富,美得让人心醉。

  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我国西汉发明了造纸术,但当时未发现剪纸艺术。据出土文物及相关史料记载,当时人们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等薄片材料上剪刻纹样,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它们的出现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南北朝的《木兰辞》中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说明当时已出现剪纸艺术。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民间流传剪纸招魂的风俗。宋代造纸业成熟,纸品种类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剪纸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在窗上称“窗花”,或用于彩灯、茶盏的装饰。

  剪纸艺术盛于宋代,是当时市井生活中的一大雅事,题材以民俗喜庆礼仪之类为主,深受人们的喜爱。欧阳修的《蝶恋花》曰:“帘幕东风寒料峭。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红蜡枝头双燕小。金刀剪彩呈纤巧。旋暖金炉薰蕙藻。酒入横波,困不禁烦恼。绣被五更春睡好。罗帏不觉纱窗晓。”诗中描写宋代妇女立春之日剪纸的情景。之后,剪纸的运用范围在民间逐渐扩大,人们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制作人物造型的皮影戏,用油纸板雕镂成刮浆印花版纹样制作蓝印花布工艺……

  松阳民间剪纸艺术的运用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张贴用,即直接贴在门窗、墙壁、灯彩、彩礼之上进行装饰,如门栈花、窗花、柜花、喜花、灯笼花、棚顶花等;二是摆衬用,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等;三是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扇面、枕头,如鞋花、帽花、围涎花、衣袖花、扇花等;四是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剪纸作品题材丰富多彩,地域气息浓郁,有神灵崇拜(如龙凤、十二生肖、神仙)、花鸟剪贴、农耕生活、民俗风情、人物故事等,剪纸注重艺术表现,从创作技法到形、神、意、情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刻画人物脱形取神的效果,刀功细腻,衣褶以阴刻,背景以阳刻,恰成对比,背景线上直线纹、曲纹交替穿插,与画面里的亭台楼阁互相烘染。由于人们对神与动物的崇拜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古老的剪纸传统艺术代代相传,旧时凡女孩子大多都会剪纸,剪纸已作为装饰家居美化居家环境的饰物,也是反映当地民风习俗和文化的珍品。至今松阳民间仍旧有不少剪纸艺人,逢年过节、新婚喜庆之时,人们都会在窗、墙、彩灯或物品上贴上鲜艳吉祥的剪纸作品,节日的气氛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它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2006年,剪纸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叶坚红整理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2年7月19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