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
|
乡村与艺术的共融之道 在三都乡松庄村,“艺术”是个高频词。 在这里,老屋变成了艺术空间,“村口的涂鸦”画展上展陈着斑斓活泼的水彩、油画作品,村里司空见惯的溪流、鱼群、瓜果,就是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来源。在“山民剧场”看文艺演出时,不少村民其实说不出个所以然,但都不约而同地将之视为生活的重要乐趣。 当艺术走进乡村,改变的不仅是环境和景观,更有人们的内心。 这种变化悄然影响着当地的生活状态,消弭了传统与现代的隔阂。在这里,人人参与艺术、人人讨论艺术,而艺术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帮助松庄延续传统,修复乡村。 美学碰撞 四周山间遍植竹木,村中四季流水潺潺,一座半圆形的石拱桥横跨溪上,桥的一侧是黄墙黑瓦的老屋,就地取材的创意作品点缀其间,桥的另一侧则星罗棋布着古民居,剧场、展厅等公共文化空间。 面对这样的景致,很难想象就在7年前,这里还是个鲜为人知的偏远山村。当时村里不少老屋闲置,几乎没有任何配套设施,当地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村子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凋敝。 转机出现在2017年。“桃野”高端民宿的入驻,让这个隐于大山深处的小村庄与外界有了更多联系。 孙迎盈是“桃野”创始人,来到松庄后,她发起了“全球艺术家驻地”项目,探索“艺术乡建”的可能性。在孙迎盈的牵线搭桥下,2020无恙城市巡回艺术展在松庄展出,这也是松庄与艺术结缘的开端。 74岁的村民宋水秀感受尤为深切。那一年,离家不到百米的61号民居被改造成了“桃空间”美术馆,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空间让她充满了好奇:它比原先更干净、敞亮,墙上挂满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有意思的画,但除此之外,似乎和原始民居没有太多外观上的差别。原本居住在此的村民都已迁至县城工作、生活,他们使用过的土灶、老木门等,如今成了“桃空间”的组成部分。 虽然被称为美术馆,但“桃空间”并不收费,村民、游客要是有兴趣,可以随时走进来逛一逛、看一看。 除了村里建起美术馆令人好奇,更让村民不解的是这里的展品。“怎么每张画都看不出画的是啥?颜色很鲜艳,但都是线条、方块、圆圈之类的,门口还挂着一颗红色的毛线球。”这场让村民看不懂的展览,却吸引了远道而来的游客。对他们来说,除了感受溪流石桥、老屋巷弄,又多了一个可安静自处、近距离赏画的去处。 为期一个月的展览,为当地带来了极高的关注度和流量。而在线上,松庄频频亮相,村里的人气也更旺了。最热闹的时候,“桃空间”每天都要迎来送往一百多人次。 变化最大的,还是村民自身。“这场展览激发了村民的好奇心,他们每次来观展都会发问,也很自豪于老房子能变得这么好看。”孙迎盈告诉记者,村民对艺术之美的表达也很朴实,“好看,真好看”。 走进松庄,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场自带生活美学的乡村文化变革正在发生。这种变革,既有传统又有新意——传统的是,乡村的精神内核并未丢失,而是随着老屋保护而得以传承;新意是指,有了名家大师、公共文化空间的加持,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得以与艺术结缘、与艺术共舞。 共创共享 乡村是培育艺术的沃土,并非艺术家自我抒发的试验场。 在松庄,这样的共识早已在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中形成,人们思考的不是“艺术如何改造乡村”,而是“艺术能为乡村带来什么”,换句话说,是“如何让艺术走进村民的生活,擦亮他们发现美的眼睛”。 换作从前,宋水秀绝不会把自己与艺术创作联系到一起。对这位在上海做了20多年木材生意后回村养老的生意人来说,她从不会把时间花在“搞不懂的艺术”上。 改变源于何时?宋水秀想了又想:“似乎是村里开出民宿,一群年轻人来到这里的时候。” 过去的松庄,常住人口不足80人,九成以上是老人。除了干些农活,老人们平时都闲着。2021年国庆前,在孙迎盈的策划下,一群年轻人为村里的爷爷奶奶举办了“村口的涂鸦”画展。用他们的话说,是“为村民单一的山村生活增添一点小小的乐趣”。 所有作品,都是由村里的老人和年轻人共同创作的——孙迎盈和员工手把手教老人拓印,将双手、茶叶、菜心等蘸上颜料,印在纸和画布上,然后再创作出属于他们的乡村记忆和乡野风韵。 宋水秀的作品是一幅水彩画,也是她“归园田居”的写照。她的家临溪而建,天气晴好时总能看见鱼儿在清澈的溪水里欢快游弋,成群的小鸟在空中飞来飞去,这些日常景象,都被她画进了自己的作品。 在松庄村61号老屋里,陈列着老人们的25件水彩、油画和书法作品。画展的序,出自宋水秀的丈夫李文生之手。李文生的毛笔字写得行云流水,孙迎盈邀他代写序文,他欣然应允。 此后,松庄每年都会举办“村口的涂鸦”艺术创作活动,李文生写的序文被印在了松阳特产“端午茶”的包装上,宋水秀的画作则被电视节目《还有诗与远方》收录。 “每卖出一份伴手礼或农产品,我们都会支付给村民一份专属于他们作品的分红。”在去年1月“村口的涂鸦”村民艺术共创成果分享会上,“桃野”民宿兑现了这份承诺,结合松阳法院“共享法庭”、知识产权保护等普法宣传活动,民宿负责人与村民签订了作品使用的相关协议,正式缔结了合作关系。 “爷爷奶奶们没有什么美术功底,但他们是生活中的艺术家。”孙迎盈告诉记者,老人们从最初的疑惑、羞涩,到后来兴致勃勃主动参与,整个过程让彼此都感到非常快乐,“让村民成为真正的主角,共享彼此的情感,给予村民更多的温度,是我们这样的‘新乡人’最想实现的事。” 艺术内生 在松庄村,艺术不仅是视觉体验,更成为激发乡村活力的内生动力。 今年11月16日,一场山里的“戏剧盛宴”在松庄拉开帷幕。广袤山野里,锣鼓声声,男女老少围聚在由闲置老屋改建的“山民剧场”里,欣赏一场新中式美学戏剧;舞台上,一块幕布、几盏舞台灯就勾勒出了艺术布景,6位演员演绎了一场“善与恶”的众生相。 在这场名为《善念》的舞台剧中,村民和游客享受着“入戏”“出戏”的新奇体验,每到动情处,他们会不约而同地大笑或愁眉深锁。 除了舞台剧演出,当天还有很多相关活动。短短2天时间,村民和游客可以参观“戏剧海报展”、参与“昆曲工作坊”、朗读“曹禺的经典剧本《雷雨》”、聆听乡村音乐会。 在很多人看来,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办戏剧演出多少有点天方夜谭,“有没有人来看,村民能不能接受是一个问题。”不过这一次,“桃野”与上海聆舞剧团逆流而行,他们坚信小山村也能开出戏剧之花,让“艺术的乌托邦”变成现实。 这样的自信源于,松庄多年来与艺术共舞的乡村美育。2017年以来,“桃野”陆续推出了全球艺术家驻留计划、“村口的涂鸦”村民绘画艺术展等活动,吸引了插画、摄影、雕塑等领域的10多位艺术家驻留。在与他们的朝夕相处间,村民们渐渐发现,艺术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阳春白雪,而是有了更多松弛的可能性。 如今,一颗戏剧的小石子投入水中,泛起层层涟漪。1个、10个、20个……最终,有60名村民和游客报名观看这场演出,最年长者已逾七旬,最年轻的不过二十出头,还有从江苏、上海等地慕名而来的人们。 “能在古村落里看到现代艺术,让人眼前一亮。”来自苏州的游客金颖杰说,虽然舞台条件有限,但主创团队通过对服装、妆造、道具和剧情等细节的打磨,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一场大型文艺演出,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更多人感受到乡村别样的文化魅力。”三都乡党委委员吴怡认为,艺术唤醒了乡村的发展潜力,也孕育了特色鲜明、风格浓郁的乡村文化。未来,三都乡将结合“同心共富”行动,借助“三乡人”资源,把更多文艺资源引入乡村。 如果说,因地制宜建设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融入村民的生活,增添了村民的生活乐趣;那么,丰富多样的文艺资源,则让乡村发展有了更多可能性。显而易见,形式接地气的艺术介入,可以激发乡村的发展潜力,这样的介入脱离了孤芳自赏的桎梏,以彰显乡村价值为己任,渗透反哺到乡土的点点滴滴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作者:叶梦雨 翁恺科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4年11月21日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