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 松阳高腔 乡野明珠

松阳高腔 乡野明珠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文敏 孙志华 编辑: 朱少珍 2012-10-12

  

    不得不说,如今能欣赏松阳高腔这种古老戏曲腔调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在当地,它在戏曲中的“宗主”和“头牌”地位依然不可动摇,几个剧种齐聚一台时,但凡有松阳高腔在场,必须由它第一个上场,如同京剧中的“起霸”一样,为后来的剧种“开戏”。

  说起来,松阳高腔虽没有邻近遂昌县“昆曲十番”那种杏花春雨般的委婉与唯美,却因其古老血脉而保持着原始纯朴的表演风格——由男人扮演女角,唱腔高亢苍凉,与八百里秦川吼声一般的秦腔有几分相似。你如想欣赏这落花之美,必然要先了解其文化之树的枝叶脉络,才能获得那乡野直流清泉对浮躁之心的安抚和森林般沉静的力量。

  极为难得的是,松阳民间的高腔艺人几经战火蹂躏、饥荒相逼、内忧外患、人口散失、技艺凋零,却还是将这门艺术代代相传下来,如今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焕青春,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由此可见,无论是战乱还是饥荒动荡,都不能把人心中最柔软最美好的东西夺走,因为它根植于土地,成长于乡野,生命力粗犷而健旺。

  在松阳采访幸存高腔老艺人的过程中,我脑中时时会浮起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影像:民间艺人们身背行囊走在乡间小路上,走村串乡,这里演几场,那里唱几夜,“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艰苦卓绝却也不乏审美意像。  

 

植根乡土活在民间 

  距松阳县城十几里地的十五里村,山清水秀果蔬丰盛,当年最负盛名的松阳高腔老艺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陈俊老人就居住在这里,在大儿子家中安度晚年。

吴陈俊为吴永明戴上头盔


  老人家唱了一辈子的高腔,儿子女儿和女婿媳妇也都是高腔戏痴,一家人务农做工之余,仍以唱戏为乐。只是吴陈俊老人年前不幸得了小中风,原本硬朗的身板不免有些萎靡,听力也折损了许多。但他听说我们要前来采访他松阳高腔的事,早早穿好一身出客的蓝中山装坐在大厅的藤椅上等候着了。说起松阳高腔之事,本不擅说话的他却滔滔不绝地讲叙起来,身边的大儿子和小儿子都是他的翻译。

  松阳高腔兴起的年代,因无文字记载,早期源流已无从查考。清乾隆以来高腔子弟已遍及松阳县各地,从未间断过。

  高腔传承或以办科班,或以父子亲友相传,常常是一人会唱,全家会演,阖村欣赏。当年乡间著名的班底有秀和班、兴聚堂、庆聚班、庆福班、兴庆班等。他们唱遍了浙、闽、皖、赣四省九府。

  高腔剧目有歌颂爱国,伸张正义,驱妖除害,忠孝节义的传统大本戏,也有生动活泼或诙谐幽默,生活气息浓厚的小戏,而且移植了其他剧种的一些剧目,计有正本大戏32个,小戏24个。

  高腔曲牌丰富,唱腔优美,表演手法古朴而且风格独特,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前辈艺人有季起养等57人。其中艺术造诣较深的有白沙岗村的李荣伦、李林焕、李高森、李德根,山甫村的徐鸿元,西沿头村的叶大根、叶樟根,犁步坑村的吴必森,枫坪村的符玉彩、符坛德,山乍口村的张光庆,周安村的周关根等。

  晚清以后,松阳高腔渐趋衰落,尤其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艺人苦难深重,戏班因人员离散而先后停办,一些艺人因别无生计,生活穷困潦倒,竟致饥饿成病,倒毙在路上。由于艺人星散,人数有减无增,临近解放,全县仅存七八个老头了。

  解放后,以徐鸿元、李林唤等老艺人为首,分别在周安、白沙岗两地动员集资办起高腔科班,成立了新声班和新庆福班。他们从农历七月开始教唱,经过半年左右的教学和排练后,各自在本村举行了正式上演的仪式,名为开红台。开台仪式十分隆重,特地邀请了当地乡村领导和邻近的知名人士观看捧场。这一天,不仅是高腔艺人切磋技艺的聚会,也是当地村民的欢庆佳日。大姑娘小媳妇穿戴一新出门看戏,有些人家还把外地的亲戚也喊来住上几天看高腔。当时,这两个初建的戏班很快就能上演《班超留任》、《拜刀记》、《三状元》、《八仙桥》、《火珠记》、《摇钱树》、《鲤鱼记》、《夫人戏》、《贺太平》等多个剧目。而后,到本县各地及毗邻的龙泉、遂昌乡村演出。

  上世纪70年代末,包括吴陈俊在内的一些老艺人立志复兴高腔,他们在周安、白沙岗两地招收男女青年40多人办起了高腔剧团。周安的称“玉岩高腔剧团”,白沙岗的称“新岗高腔剧团”。演员全部来自农村,他们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包场不贵,即便只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逢年过节也可来叫他们去唱戏。再加上当年的高山密林地区也没有电视和录像可看,所以这两个剧团常年走村串乡演戏,前景不错。

  年过80的吴陈俊老人拿出当年的戏照,多以旦角为主,那张《夫人戏》的头牌主角戏照虽年代久远却仍能看出他当年明艳照人的风采。说到兴奋处,他竟撑起羸弱的身躯从藤椅上站起来唱起了《夫人戏》中的唱腔。声韵悠远高阔,苍凉中透着一股绵长的韧劲。   

忠诚传人痴心不改

  吴永明,松阳街上走着的一个普普通通的46岁的中年人,职业是县卫生局的办事员兼司机。但回到家里后的他就变成了松阳高腔的忠诚传人,不懈地记录戏目,整理戏照,编排曲目……家里的资料堆得满满当当,电视里放着的是高腔的录像《三状元》。

吴陈俊和他的小儿子吴永明

  永明是吴陈俊的小儿子,从小听着父亲的高腔声长大,十来岁时也迷上高腔。父亲看他是唱戏的料,就把自身松阳高腔的十八般武艺传授给了他。因松阳高腔过去都是男扮女角,他基本以旦角戏为主,但扮相与他父亲迥然不同,别有一种华丽风情,他拿出当年的戏照骄傲地说:“当年人称我是高腔梅兰芳呢。”他会唱的戏不少,父亲的传家戏《夫人戏》也是他的拿手活。

  如今虽然很少上台,但整理高腔戏曲资料成了吴永明立志要完成的“伟业”。他说,松阳高腔剧目的唱词、念白、唱句和表演动作都是靠老艺人口授身教而代代相传。由于前辈艺人的去世,许多剧目、曲牌湮没,或有剧目没剧本,有曲调而不知曲牌名,知曲牌名而不知该曲牌的音乐旋律,许多独具特色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手法失传。目前亟需依靠新中国成立初期培养的演员,尽可能地把尚能传承剧目原有的剧本内容、曲牌音乐、演唱技巧、表演手法发掘记录保存,然后才能进行整理,加工提高。当初没有人帮忙的时候,松阳高腔120个曲牌全靠他父亲的口述和他一个人手记手抄,如今他家阁楼已积攒了大堆手抄戏曲本。这几十年来,他心心念念想的都是高腔传承,手抄本越积越多。但吴永明却口口声声说老父更不得了:“高腔所有的戏目全在他脑子里,比电脑还灵光。”

  所幸松阳县文化馆多年来一直对高腔扶持有加,多次把高腔艺人集中到县城,办训练班或组织观摩串演,逢省、地区戏曲会演时必选派人员参加表演、观摩。在对艺人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的同时,帮助排练演出宣传抗美援朝、爱国卫生、抗旱保收、互助合作等题材的时装新戏,在松阳高腔的传统演唱艺术结合政府中心工作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松阳县每年的团拜会必定有松阳高腔的演出,以此奠定了高腔在松阳文艺界的大牌地位,并将县城中心的天后宫作为高腔的日常演出场所,古老艺葩终得新生。

 

【微地理】

  松阳建县于东汉建安四年(即公元199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是丽水市最早的建置县。县城内有明清商业街和城隍庙、关帝庙、文庙、兄弟进士牌坊。县城西部有被誉为浙江第一塔的“国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斜塔——延庆寺塔。县城南部有规模宏大、列入省级历史保护区的黄家大院、石仓等清代客家古民居群。县城北部有省级历史文化村——界首村。界首村和石仓村名列“丽水十大历史文化名村”。

  松阳历史文化名人中最负盛名的有南宋四大女词人之一的张玉娘、唐朝道教名家越国公叶法善(唐玄宗为他撰写碑文《叶尊师碑记》)、南宋左丞相叶梦得、明《永乐大典》总编撰王景等。

  起源于宋元时期的松阳高腔被戏曲界誉为活化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松阳生态优美,是国家四大生态示范区之一,浙江绿谷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8%。唐代大诗人王维曾有“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的动人描绘。宋代状元沈晦更有“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的衷心赞叹。境内箬寮岘自然保护区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千亩猴头杜鹃花海,堪称奇观。 

【乡野史】 

  松阳大山里竹溪源头周岭山脚,逶迤20里的高山峡谷之间,散落着周岭根、北山、黄庄、可重旺、大路下、潘坑、横岗等近十个大小村庄。这里盛产毛竹,兼产松、杉杂木,当地人民以经营竹木产品为主要经济来源,1949年以后粮食已基本能自给。

  据传,以前此间蛊、豸、瘟、瘴成灾。山民无奈只能去寺庙祭祀,求菩萨保佑,以期竹木繁茂、人畜平安。并许下心愿,保证每年在菩萨前演戏以示酬谢。故此,周岭根、北山、黄庄、可重旺等村以“山锁坳”的唐葛周殿为中心,横岗、潘坑以潘坑的大王殿为主,每年按村轮流举行以演“百日戏”为内容的酬神庙会。历代相传,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凡当年轮值村,村内以宗族之房(每姓氏族以下的分支单位称房)为单位,代表本村出人演戏。所轮之房,房内每个男性青年必须参加演戏。如个别实在无能登台的,也得出钱雇别人相代。每年立冬之日起,所轮之村必先焚香敬请所属各村寺庙神祇到达本村神庙,演出者由村内管事和教戏先生带领,在神前祝告以后开始教学。春节后第二天在本村戏台上对着神佛开始上演。连演二至三天,再到共同立愿各村演出,然后到外地巡回演出,至春耕开始结束,前后活动时间百余天,俗称“百日戏”。 

【历年志】 

  2004年松阳高腔被列为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试点、浙江省文化厅科研项目。

  2005年被浙江省政府公布为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松阳高腔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相关文章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