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广角 > 网络名人于建嵘自带干粮赴贵州贫困村挂职

网络名人于建嵘自带干粮赴贵州贫困村挂职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朱少珍 2013-09-16

  上月考察时主动提合作

  京华时报:为什么选择纳具村?为什么选择做村干部而不是乡镇干部?

  于建嵘:今年8月,我应邀到这个村来考察,看了之后,当时就觉得这个传统的村落需要更多的发展方向,需要寻求合作,需要一些新的发展思路。当时我就跟黔西南州的领导提出来了。

  我所了解的纳具村,村里现在有27户已经离开,房子倒塌了,到别的地方生活了。全村生活水平处于中下水平,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资源,和外界的沟通渠道太少,观念上也没有改变。

  考察时,州领导也跟我说,“专家不能只动口不动手,怎么做,给些经验。”双方很快就谈到了一起,我就提了一个要求,“我要进村,不去县里,也不去乡镇,而是去村里,所以村干部是这么来的。”

  京华时报:有报道说,你是向社科院请假后来贵州农村当村官的,请假两年也可以得到批准吗?

  于建嵘:那是一种误传,不存在请假一说。我本身是研究农村问题的,我来这农村一线实践,这就是我的工作。

  关于任职时间,两年也只是暂定的,也未必就两年,我的设想是两年就把“布依大院”建起来,把培训基地建起来,我在这待10年、20年也不一定。这是对乡村发展模式的一种探究,本身也是我的工作。

  京华时报:你所有的时间都会在村里工作吗?有没有团队一起工作?

  于建嵘:我每个月在村里多久,没有固定的要求,每个月10天半个月,或者一两个礼拜都有可能,根据实际需要。

  建团队拉资源帮助农民

  京华时报:你能给这个村带来什么?

  于建嵘:我不用政府一分钱,不要政府的资源,绝不做形象工程。我的想法是,吸引社会资源到这里来,共同参与建设。

  今天跟我一起来的,就有三十多人,都是自愿来的。有建筑设计师,可以帮助把农民凋零的房子建设成“布依大院”,有做民族服装、工艺品方面的专家,还有农产品公司的负责人。

  今后,我将在全国招募志愿者,做农民手工艺品的免费培训,我们还可以提供生产资料给农民,然后团队协助推销产品。今天来的还有上海一个公司的领导,准备指导当地生产高档环保农产品,比如秋葵,种出来后,公司负责销售。

  我也在建一个工作团队,我一个人做不过来,我的目的是把资源都拉过来。给他们思路,去找资源,帮助当地农民。这个团队主要找本地人,将来可能会有一些补贴。农民把破旧房子租给我们,“布依大院”建起来后,外面的艺术家、书法家、创作者来住宿,就会有一些收入,收入可以用作补贴。

  京华时报:你到村里会不会拆房子?当村官后,还会经常上微博吗?

  于建嵘:不做拆房的事情,租农民的房子,也是要农民自愿的。上网是必须的,我还要靠微博拉动很多资源到村里来呢!(本版采写京华时报记者孙雪梅本版图片同行网友供图)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