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湘湖和我的故乡

湘湖和我的故乡

  初夏时节,终于到了心仪已久的萧山湘湖,这是我第一次踏上这让我魂牵梦萦了几十年的神奇土地。

  正如她的名字,湘湖果然波光潋滟,风光旖旎,可真正让我心有所念的是,抗战初期这里闻名全国的浙江省立乡村名校——湘湖师范,在抗战的炮火中内迁浙西南古镇——古市的乡下,为民国时期的松阳县教育事业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更是对于松阳全县尊师重教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影响深远。在这如今风光旖旎的土地上,我似乎感受到她和松阳——我的故乡,在民族危难中凝成的特别深重的感情!

  民国年间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尽管战乱频仍,而松阳县的教育事业却风生水起,原因在于在战火纷飞之中,浙江省国民政府及许多机关和学校,内迁地处浙西南山区的松阳,许多名士、文化人和知识青年随之而来,为松古大地播注了优秀文化的种子和因子。特别是抗战初期,在战火纷飞之中,内迁松阳古市的湘湖师范,在恶劣的环境和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执著办学,为松阳培养了一批小学教师和民师,有的还成为其他领域的重要骨干,所形成的教学理念、人文精神和人生信念等等,远不止在松阳教育史上影响深远,也成为松阳各项事业筚路蓝缕的“示范”。

  在恶劣的环境和战火中,金海观校长为松阳的乡村教育呕心沥血,其“平民教育家”对松阳的民众教育和人文精神内涵的丰富和充实,影响深远。

  “湘湖师范”的全称是“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创办于民国十七年(1928),校址位于萧山湘湖的压湖山上,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继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后,于1928年受浙江省教育当局所托,直接参与创办的第二所乡村师范学校,有“浙江的晓庄”之称,是一所致力于培养乡村教育师范人才的专门学校。

  时任校长金海观(1897~1971),字晓晚,浙江诸暨人,民国十年(1921)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1932年辞去成都大学教授任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校长,直到1957年调任省民进(筹)秘书长。他是陶行知的学生,质朴诚恳、平易近人,执著于教育,一生追求进步,爱国爱民爱学生,崇尚科学民主。执校25年,特别是内迁松阳古市,时时在战火的威胁下,在缺衣少吃恶劣艰苦的条件下,湘湖师生以昂扬乐观的精神,实践、发扬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取得难能可贵的显著教学成效。当时,内迁松阳古市的湘湖师范不仅艰苦办学,更在民众教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据当今刘增金等调研提供的《浙江省湘湖师范在黄坑口村》等资料:湘湖师范时在古市镇、赤川乡(今赤寿乡,驻地朱坑村)、卯麓乡(今已分属岗寺和望松乡,驻地卯山后)、樟溪乡(今樟溪乡,驻地樟村)等乡镇依托当地学校创办战时民校百余所,实施战时教育,开展抗日宣传、基础教育实验、经济建设实验和地方教育辅导,受教民众达四千余人。为加强民校的管理,各乡村均建有民校理事会组织,理事组成人员大多为当地乡贤和学校教师,负责自筹经费,管理学校事宜。民国廿七年(1938)2月5日,国民政府浙江省主席黄绍竑、教育厅厅长许绍棣亲来视察,对湘湖师生在艰苦环境和战火中坚持学习,并把民众教育视为学校的重任之精神,非常高兴并予以褒奖。当年内迁松阳的湘湖师范,艰苦办学和依托学校大力举办民校,实施民众教育的做法,影响深远,直到全国解放后乃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松阳全县仍在传承发扬,大力实施。

  抗战期间,在战火纷飞之中,金海观校长率师生辗转浙西南8年,其中在松阳古市不足5年,为松阳培养了300多名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同时,又大办民众教育,提高松阳民众的文化水平,更为可贵的是,在艰苦卓绝的环境和条件下,人的意志和理念更要坚强、执著,才有可能战胜困难,在这样的人文精神之中,植入重视民众教育的理念,影响深远。

  在纷飞的战火和恶劣艰苦的条件中办学,不言却步,劈荆斩棘执著前行,其信念和精神,影响深远。

  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11月初,中国军队在松沪战场失利,毗邻上海的杭州萧山办学危在旦夕,此时,湘湖师范开始紧急南迁。据校友古市人叶芳(1909~1999,民国年间曾任俭公中学第四任校长)回忆说,“时局紧张,杭垣即将沦陷之际,金海观校长以大无畏的精神坚持流亡办学,将学校迁到义乌。之后,义乌告急,必须继续南迁”,金海观校长给叶芳信函,要求他寻找临时校舍,由于当时叶芳忙于组建战时服务队和流动施教抗战宣传等工作,未及时回信,但在繁忙中,叶芳和同乡王炳时刻不忘金海观校长之托,在古市寻觅到适合学校落脚的位于城镇对岸的广因寺,时过半个月,将寻找校舍的经过和各处场所的介绍,详细回信给金海观校长。

  时在1937年11月间,由湘师童子军教练吕震川带领高年级8个学生组成的湘师先遣队骑着自行车来到古市,吕教练告知叶芳,金校长在没有接到她的信时,已决定将学校迁到丽水县的碧湖镇,后来接到叶芳的回信,召开紧急校务会议,一致通过迁到古市。叶芳当时既感抱歉,又很高兴,旋即投入到紧张的各项准备工作。

  民国廿六年(1937)12月29日开始,全校师生分两路从湘湖压湖山出发,一路由公路经东阳、永康、丽水到古市,一路翻山越岭经金华、宣平到古市,次年的1月3日、5日分别到达古市。据当年亲历者叶芳回忆:湘湖师范本部设广因寺(普师),分部设古市城内的城隍庙和叶川头叶氏宗祠、梧桐口翁氏宗祠和土地庙(简师),师资短训班设卯山下观广福观,附小设塘岸叶氏宗祠,幼儿园设叶氏家祠,民教馆设三清殿,推广教育部设太保庙。学校规模相当大。10日,普师本部即在广因寺复课,各部也即投入紧张的筹办之中,不久,也相继开学。

  湘师内迁古市时,全校师生200余人,在金海观校长的带领下,师生边学习边参加建校劳动。除草、平地、挖泥、挑土、砌泥墙、盖草房,先后建造了教室、寝室、食堂(兼礼堂)、厨房、厕所,平整了二千多平方米的操场,开拓荒地5亩多,不仅解决了当时学校的困难,也培养了师生艰苦办学的理念和精神。1939年“七七”抗战纪念日,在广因寺校本部大操场举行“七七”抗战纪念碑建碑典礼,各分部各夜校的学生3000多人齐聚一起,在爆竹声中,金海观校长剪彩揭幕,之后,作了声情并茂、热情昂扬的讲话,他讲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和全面抗战的伟大意义,全场群情激昂,《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云霄。

  据有关史料,1940年5月至1942年8月,日寇飞机在古市前后轰炸7次,最惨的一次是轰炸广因寺湘湖师范。当时在湘师协助金海观校长工作的叶芳目睹惨状,他回忆说:1940年5月间,三架日本轰炸机突然袭击广因寺,向湘师师生投弹22枚,校本部办公室和教室多处被炸,炸死学生7人、工友1人,炸伤学生40人,被炸得血肉横飞,血染广因寺山岗,几乎履为平地,惨不忍睹。学校办理了死难者的后事,在金海观校长的带领下,在艰苦的环境和战火中,师生们更加坚定意志,化悲痛为力量,日以继夜更加投入工作和学习。

  在战火中为了有一个相对安宁的学习环境,湘湖师生在金海观校长的带领下,不畏艰险、长途跋涉,举校迁至庆元县的竹口、黄坛、新窑和景宁县的通化等地坚持办学。民国三十四年(1945),又迁回古市,继续办学,还开办民校,同时还增设成人扫盲班,男女各有8个班,分别有176人和108人,学习时间二个月,取得显著成效。在战火纷飞中,湘湖师生心志更加凝聚,兴教办学更加执著。时逾80多年,回顾总结其在恶劣环境和条件下的办学,其信念和精神,至今仍是松阳人民弥足珍贵的宝贵财富。

  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发扬陶行知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湘湖师范在古市广因寺、太保庙、卯山下观,利用庙宇、牛棚、农舍作为校舍,热天暑气逼人,冬日寒风刺骨,在四处漏风的茅屋中学习和居住,在缺衣少吃的环境下,仍以乐观的精神,在艰苦环境下坚持教学;克服教学设施极其简陋的困难,开设普师、简师和师资培训等不同学科,艰苦办学,在古市、赤寿、新兴、樟溪等乡镇,创办战时民校百余所,受教民众达4000多人。金海观校长领导下的湘湖师范,身体力行贯彻实践并发展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倡导“一苦硬、二实干、三研究、四进取、五注重情谊”的湘湖精神,湘湖师范的教学方式与普通中学不同,推行生产、识字、健康、文娱四大教育。在学校周边办有农场,供学生劳动实习。大办民教工作,在周边村庄开设夜校,扫除文盲。还在古市开设诊所,为民众治病。学校的“喈喈歌咏队”、“醒民剧团”,除了在古市及各乡村演出抗日剧目外,还到松阳、遂昌、金华、兰溪等县城公演,每逢“七七”抗战纪念日,师生列队上街宣传抗战。民国廿八年(1939)9月,应金海观校长的聘请,教育家俞子夷先生从汤溪到古市湘湖师范,主讲教育学和物理学,并担任无线电活动组的指导老师,有学生成功安装了一架二管收音机,他们每天收听各地电台,编辑刻印八开版的《当日新闻》,后改为《古市民众》,成为当时松阳民众的重要读物。八十多年过去了,湘湖师范在松阳仍为民众津津乐道,在津津乐道中无不充满着怀念,充满着敬仰,可见,其影响多么深远!

  在艰苦条件下兴教办学的同时,湘湖师范以建立古市经济建设实验区为依托,建立和发展中共地下组织,为建立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战略大后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形成。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曾采取过“以政促经、以经稳政”新体制,组建战时“经济实验区”就是当时国民政府所大力实施的一大举措。

  据松阳党史办《党史百年·全面抗战初期党组织的恢复》等资料介绍,1937年12月24日杭州沦陷,浙江省政府机关迁至永康、丽水。丽水地区逐渐成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了扩大财源,支持军事,确保战时生产自给,省政府决定将处州十县列为战时经济建设的重点县份。1938年初,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推动下,浙江省政府建设厅派遣大批地下党员、青年知识分子以乡村建设指导员的身份到实验区工作,广泛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在众多的人员中物色对象,加以重点培养教育和考验,从中挑选优秀分子,发展为中共党员,壮大了党在农村的力量。4月,国民政府浙江省建设厅长伍廷飚委托湘湖师范校长金海观承办古市经济建设实验区,并派多名专家到古市筹组经建区,其中有中共党员张锡昌、张启权、陈禹荪三人。与此同时,中共浙西南特委派宣传部长陈忍和中共遂昌县委组织部长楼国平到松阳,负责指导古市经建区的党建工作。

  1938年11月,“古市经济建设实验区”成立,办公地点设在古市镇城隍庙,楼国平参加了经建区的工作。他以指导员的公开身份作掩护,在古市一带开展党的工作,积极发展党员。即使在1939年1月,白色恐怖笼罩经建区和全县时,还在5月秘密组建了中共松阳城区支部。1939年冬,楼国平又在黄圩寮建立了经建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关心农民疾苦,带领农民参与经建区的各项建设,侧重对农作物良种推广和烟草(松阳晒红烟和雪茄烟)的种植、运销工作,办好示范农村、建立合作金融机构、创办工厂作坊,打破了日寇经济封锁,解决人民群众生活日用所需,在经建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0年卯麓乡黄坑口村国民小学校第二任校长刘炳文,经中共古市经济建设实验区支部成员金培校、党员徐国梁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发展大塔自然村王根林、郑国庆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成立中共黄坑口村支部,刘炳文任支部书记。中共黄坑口支部设在清早期私塾建筑、黄坑口国民小学校址怀德书室,同年5月中共湘湖师范学校支部成立,学生蒋明炬为支部书记,同年10月蒋奉命离校,支部成员作了调整。1941年2月,由于国共摩擦加剧等原因,历时两年多的经建区工作被迫宣告结束。同年9月,因党组织遭敌破坏,该支部停止活动。

  金海观校长以湘湖师范为依托,受命筹办的古市经济建设实验区,为当时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维护浙江抗战局面,巩固中国共产党战略大后方等诸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使之成为浙西南中共党员发展的摇篮。

  抗战胜利后,湘湖师范迁回萧山原校址继续办学。8年前,刚迁至古市时,湘湖师范仅有学生200多人,抗战结束后,在校生有800多人,毕业生上千人。战火的考验,清苦生活的磨练,没有使湘湖师范倒下,反而变得更加强健。一路的迁徙,一路的传播知识,抗战胜利后,虽然她迁回了萧山,但在松阳留下了乡村教学的星星火种,对于推进松阳的教育事业作用不可估量!也为山区松阳留下了宝贵的办学经验,成为后来松阳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湘湖师范内迁松阳,艰苦办学,积极开办战时民众教育学校,大力宣传爱国、抗战精神,唤醒民众觉悟,促使松阳成为浙西南地区教育的典范。民国年间,松阳具备“办学早、学校多、治学严”的特色,成为当时国民政府颁誉的浙江省教育模范县,应当说,湘湖师范的内迁和她对松阳教育的推动和影响密切相关,在松阳的教育史和发展史上,功不可没乃至影响深远。

  在湘湖风光旖旎的湖光山色中,我步步生情,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色,而在内心深处,却无时不汹涌着思绪,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眼前湖水的每一波声响,似乎都在告诉我,她和我的故乡——松阳、和我母亲的娘家——古市,情深义重,绵远悠长!

作者:徐进科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2年7月29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