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唐宋时期松阳村落之布和下乡

唐宋时期松阳村落之布和下乡

  古代布和下乡置归厚里、永德里、鸣弦里、永风里,外十三都、内十三都、十四都、十五都、十六都属之。地望包括现在的玉岩镇、枫坪乡的全部,樟溪乡、斋坛乡的大部分地方,安民乡的安岱后村。

  唐宋时在布和下乡设立的村庄介绍如下:

  1.力溪村 又名碧溪。周氏是村中大族之一。始迁祖周千八,于南宋初举家从县城永庆铺迁居力溪发脉成族聚居成村。之后,阙、金、吴、叶、项、包、黄、郑、饶等20余姓相继迁入聚居,共建村落。

  力溪村位于松古盆地中部,坐落在松阴溪西岸。因松阴溪水绿如蓝,故名碧溪。又一说,明嘉靖九年,芳溪二堰水毁,村人周延庆等呈请松阳县知县判令重筑芳溪二堰事。县宪批复照田均贴工食修筑,芳溪二堰重立,故名立溪,后演为力溪。村旁有力溪湖。临溪临湖有灌溉之利,是粮食主产区。

  2.筏铺村 筏铺阴岗山有新石器文物出土,这一带在新石器时期就是先民聚落址。后因松阴溪航运而兴村。松阴溪在三国时已开通松阳至温州航运,唐宋时期,松阴溪航运已相当发达,从筏铺下行至温州,上行可至遂昌渡船头。位于松阴溪南岸的平坦之地成为货物集散地,船工、筏工也在此结庐居住,因之名为筏铺。之后,叶、纪、刘、陈、李、周、徐、黄、王、吴、阙、郑等姓氏相继迁入,共建村落。

  筏铺村与古市镇城区隔溪相望,古市大桥开通后,筏铺逐步成为古市镇建成区。实施下山脱贫工程后,筏铺安置小区已与筏铺村连成一片。筏铺已成为古市镇南城新区。

  3.下源口村 徐氏始迁祖徐裕,字宽德,于南宋淳祐十年(1250),由龙游迁松阳二十二都南州,旋而又于宝祐元年(1253),迁居外十三都下源口兴村。之后,刘、叶、林、项、邱、范、李、毛、潘、周、罗、黄、简、王、吴、郑等姓氏相继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下源口村位于松古盆地西部南缘,坐落十三都源源口,民居布列在溪流北岸。十三都源又称下源,所以,村名下源口。芳溪一堰和二堰的堰坝筑在下源口村旁,分别灌溉新兴镇和樟溪乡农田。村域有山地,有耕地,宜林宜耕。有芳溪堰之利,是松阳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以茶叶为主要产品。

  4.项宅村 项氏始迁祖项佰万,官居国子监录事,随宋高宗南渡,择居松阳外十三都芳溪聚族兴村,称芳溪项宅,简称项宅。陈侯于南宋时迁入项宅。之后,叶、林、邱、李、毛、周等姓氏相继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项宅村属下源口行政村,位于松古盆地西部,坐落在十三都源下游西岸。村庄四周田园广袤,芳溪一堰水渠经此,有芳溪堰之利,是松阳粮食主产区。

  5.球坑村 一世祖郑杰,宋绍兴(1131~1162)间,任龙游知县,卒于任所。其子郑开芳寄居守丧,丧服满,游览松邑名胜,至球坑地方,遂卜筑而居聚族兴村。之后,叶、李、徐、王等姓氏相继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球坑村地处山区,北有黄田山,东有檑杆尖,村庄海拔490米。村旁溪流源头有球形岩石,名球坑。村亦以坑名。竹木资源丰富,缓坡地发展茶叶,林业是其经济支柱。昔时,村民有编菸夹(晒红烟工具)手艺,产品畅销古市、松阳农村。

  6.庄后村 庄后周氏派分五部周氏。周尚赤任松阳令,于宋淳熙十三年(1186)解组后,迁居五部兴村。传至周祯,从五部卜居外十三都庄后兴村。之后,叶、陈、徐、王、何、郑等姓氏相继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周氏宗谱》称重石玄,又称钟厚。因村庄南面有重岩背山,故名重石玄。又因重岩倒覆如钟,所以又称钟后。松阳话“钟”和“庄”同音,演为庄后。庄后村地处高山区,水出十三都源,海拔865米。竹木资源丰富,村民充分利用山区资源,开展手工业生产,传统工艺产品有竹编菜篮、鸡笼,木材手工锯板,龙须草织蓆等。过去,这些产品都能形成商品,给村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促进了村庄发展扩大。现在庄后村是松阳山区的第一大村落,有200多户,1000多人。

  7.官岭村 官岭陈氏始祖陈侯,官南宋太尉,避乱迁居松阳芳溪(今项宅),子孙析分玉岩下陈。官岭始迁祖陈胜祖从下陈迁居官岭兴村。之后,叶、周、徐、程、郑等姓氏相继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陈氏宗谱》载,陈继昌,字步瀛,武官六品。从村庄到庄后村有山岭,由于村中有人做官,所以称村庄为官岭。官岭村地处山区,海拔620米。坐落在十三都源源头,民居布列在溪流东岸。竹木资源丰饶,林业是其经济支柱。村民有制作竹水勺、竹扫帚等农家用具手艺,产品畅销松阳、古市等地。

  8.竹坌村 先后有二支郑氏族人在此聚居。据松阳《文华坊郑氏宗谱》《程岭根郑氏宗谱》记载,郑元熙,字从亮,浦江芳溪人。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举茂才,任信州府判,隆兴元年(1163),升为温州府丞,携家小赴任,道经松阳,发病而死。其子伯一、伯二、伯五葬父于松阳,卜筑邑西文华坊服丧三年。服满丧除,其三子郑伯五于乾道(1165~1173)间,由邑西文华坊迁居外十三都竹囮(今竹坌)居住,传至郑敬华、郑敬高、郑敬隆,举族转迁十二都程岭根。

  据《竹坌郑氏宗谱》载,始祖郑叔辅,任台州刺史,为避董昌之乱,其子郑如山于唐广明(880~881)间,从台州迁居括苍。传至12世叔焘居括苍万石长(今址不详),叔焘子郑禹,于南宋末年从万石长迁居松阳外十三都竹园(今竹坌)兴村,之后,叶、陈、周、徐等姓氏相继迁入,和睦建村。

  竹坌村位于十三都源上游,民居布列在溪流东岸。村域盛产毛竹,故以竹名村,称竹园、竹囮、竹坌。竹园名称,顾名思义好理解。竹囮的“囮”,字典注音é,松阳话读fen,意为化生,群类化育,庶物甡植,所生者多也。竹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生不息,取之不尽,故名竹囮。1988年版《松阳县地名志》改竹囮村为竹坌村。村民利用丰富的竹类资源,开展手工业生产。有开办造纸作坊,纸品畅销县内外;有开办竹编产业,产品有用于箍桶的篾条,用捆扎物件的竹丝皮,有竹扫帚、竹水勺等,在古市、松阳集市销售。

  9.湾口村 叶氏始迁祖叶立贤(1110~1184),字桂芳,于南宋初由卯峰迁居十六都湾口兴村。之后,王、刘、吴、周、谢、潘、詹等姓氏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湾口村归属金梁行政村。昔时,金梁堰自北往南在村口拐弯后经大路村东注入松阴溪,故村名湾口。村庄坐落松古盆地中部,田园广袤,有金梁堰灌溉之利,是松阳粮食主产区。

  10.斋坛村 旧时,斋坛村周边多寺庙。知名的寺庙有:村南里许有建于梁大同四年(538)善因教寺,村北4里许有建于后唐清泰(934~936)间化成寺。寺庙香火旺盛,寺僧时常在两寺之间设坛布斋,香客云集此处寄居礼佛,客商择居经商,聚居而成村,名为斋坛。

  现在居住在斋坛村的姓氏有王、毛、叶、许、刘、纪、杨、季、吴、陈、林、周、罗、项、徐、麻、梁、章、黄、阙、潘等姓氏。他们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斋坛村位于松古盆地中部,四周田园广袤,有金梁堰之利,是松阳粮食主产区之一。江南公路经此,连结江南公路与龙(游)丽(水)公路的斋(坛)王(村)线在此起点,公路组网,交通便捷。

  11.大路村 大路村包括毛村、坎头、船下坌、山岗。毛姓始居,民间称毛村大路。御史中丞毛文缙,随宋室南渡,隐居松阳二十都南山。传至毛子玘、毛子珍兄弟,转迁十六都毛村聚族兴村。宋时,坎头村建有陶窑,窑火延续至当代。匠户、窑工世代更替,早期匠户、窑工不知何往。当今,居住在大路村的姓氏有毛、王、叶、刘、吴、何、陈、张、季、徐、梁、谢、熊、潘、詹等姓氏。他们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松阳城南至古市的大道经此,故名大路。大路村位于松古盆地中部,坐落在松阴溪西岸。田园广袤,有金梁堰之利,是松阳粮食主产区之一。

  12.庐东村(旧名东关源)包括东关、桐楼、下坌、上坌等自然村。东关村、桐楼村坐落源口,下坌村、上坌村位于源头,民间统称为东关源。东关名称民间说法有二:一是村东南有官田,故名为“东官”。二是古代战乱,府县官员逃难居此,有官田养难民,故有东关府、桐楼县之说,百姓称之为“东官”。后演为东关。

  东关源王氏系出松城陈巷王氏,北宋时,王惟良从丽水迁松阳城北,转迁城南陈巷。传至王孔华、王太临叔侄,于明代从松阳城南陈巷迁居下坌兴村。其后世子孙散居上坌、东关、桐楼等地。

  庐东村是2019年农村规模调整后的村名。桐楼村北有仙坑源支流,溪流南岸曾有桐庐村,溪流称桐庐源。取桐庐源的“庐”和东关源的“东”组成新村名庐东村。庐东村有山区有平源,有山地有耕地,宜林宜耕,低山缓坡发展茶叶,平原田畴种植粮食,农林经济平衡发展。

  13.玉岩村 又称为白岩。叶氏始迁祖叶渭叟,字淑清,仕宋光禄大夫,参赞法曹。解组归里,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由古市塘岸迁居内十三都玉岩兴村。之后,有杨、徐、李、张、何、周、潘、郑、钟、傅、林、陈、李、刘、王、吴、华、金等姓氏相继迁入,发展成西南山区的集镇。

  村北老鹰山有莹石,色白如玉,以矿产色泽名村,称玉岩,亦称白岩。玉岩村坐落大源坑下游小谷地,村庄布列在溪流两岸,海拔395米。竹木资源丰富,林产品是其经济支柱。村庄虽深藏山区,自然景观和文人景观文化内涵丰富。玉岩村形胜之景有十:香乳山仙人纳瓮、列鼎潭名宦樽石、石屋紫惠、喷水龙湫、玉岩山云雾吐纳、普济桥薜萝晚翠、西院半月形、东野教演场、双鲤互跃、笔峰挺秀。胜景之美,本里杨光格先生有诗咏唱。建于明正德年间的普济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周安村 吴氏始迁祖吴驮于宋天圣二年(1023),避乱自仙居迁居松阳内十三都周安兴村。之后,叶、洪、周等姓氏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周安村位于松阳西南山区,海拔1030米,是全县海拔最高的村落。村庄坐落在棋盘山南麓,大源坑支流周安坑源头,故名周安。村北有棋盘山林场,竹木资源丰富,林业是其经济支柱。

  周安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松阳高腔发源地之一。

  15.支木村 何氏始迁祖何文一,于宋代自龙泉迁松阳内十三都支木兴村。之后,叶、季等姓氏相继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汉语大字典》解释:支,栀子。支木,即栀子树。村庄四周山上有栀子树,故名支木村。村庄位于县域西部山区,高山如屏,海拔610米。绿水青山,竹木资源丰富,林下有龙须草。林业是支木村的支柱产业,龙须草席是其特产。林产品和龙须草席畅销松阳及周边各县。

  16.根下村 《王氏宗谱》称根野。王氏始迁祖王国洪,字元浩,宋乾德(963~968)间任处州知州,解组归田后,携妻小避乱于内十三都双溪根下居住兴村。之后,吴、叶、周、潘等姓氏迁入,和睦相处,繁衍成村。

  村庄坐落在至界尖东北山脚,松阳人称山脚为山根。根野意为山根野处,松阳话“下”和“野”同音,演为根下。村旁溪流称根下源,在斗潭村西汇入小港。村庄布列在溪流两岸,海拔500米。其地山高如屏,茂林修竹遍山野。林业是根下村的经济支柱。

  17.斗潭村 《徐氏宗谱》称为双溪。始迁祖徐知章,宋学士,避金人南侵,携子迁居斗潭兴村。之后,叶、李、毛、周、卢、吴、季、陈、傅、王等姓氏相继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庄。

  斗潭村位于松阳西南山区,坐落在小港上游,地处小港与根下源交汇处,故名双溪。溪中有深潭,状如升斗,故又名斗潭村。村庄海拔430米,山清水秀,以林为主业,农产品绿色无公害。

  斗潭村是革命老区村。1935年5月11日,红军挺进师到达斗潭村,村民卢子敬带领群众在永福寺举行欢迎红军大会。之后,红军挺进师在浙西南开展革命根据地创建工作。卢子敬积极参加革命工作,同年7月,先后任松遂龙三县游击副总指挥、中共玉岩区委副书记、红军硝磺厂厂长等职。10月22日,被国民党枪杀于玉岩村。

  18.潘山头村 潘姓始居,今村民大多姓洪。南宋末,处州知州洪廪,致仕后,于咸淳三年(1267)卜居十一都洪坦(今界首村)。其子洪显宗为宋附马,玄孙洪济于元代中期从界首迁居内十三都潘山头兴村。之后,叶、李、周、王、何等姓氏相继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潘山头村早先有潘姓聚居,所处山场称为潘山。村庄坐落在潘姓的山头之上,故称潘山头。村庄海拔975米。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经济是村民主要经济收入。

  19.溪口村下陈自然村 宋太尉陈侯五世孙陈静徙内十三都黄石玄(今属排居口村),旋而转迁本都溪口村下陈。李弘祖于宋末元初,从遂昌官溪迁居松阳内十三都下李(今溪口村下陈自然村)。之后,丁、叶、周等姓氏相继迁入,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村处松阳西南重镇玉岩村下首,由陈姓始建村,故称下陈。溪口村下陈自然村坐落在小港支流玉岩大源下游北岸。村庄平坦,海拔390米,有林地、有耕地,农林并举。港(口)玉(岩)公路经此,交通便捷。村民广泛栽培袋装香菇,广植茶叶。木材和林下产品畅销县内外。

  20.周坑村 周坑行政村有周坑、丁岱、杭坑、上杭四个自然村,驻地设在杭坑。

  杭坑自然村,村民大多姓钱,尊吴越国钱镠为始祖。钱镠四世孙钱惟溍,宋时任温州知州,迁居青田白石山,传至钱景瑚从青田白石山迁居松阳外十三都杭坑兴村。为不忘祖地杭州,取祖地杭,当地坑,组合为杭坑。村庄海拔735米。

  周坑自然村,村民大多姓陈。始祖陈永(?~929),唐乾符元年(874)进士。其仲子陈侯,避乱迁居松阳芳溪。(《陈氏宗谱》记载,芳溪为外三都五尺源五尺坑村。)传至陈静,徙居内十三都黄石玄,继迁本都下陈。传至陈仲孙,不乐旧居,迁居外十三都周坑兴村。村处杭坑源源头,杭坑源的小支流环绕村庄,故名周坑。

  丁岱自然村,村民大多姓萧。始祖萧垕,随宋高宗南渡,任松阳知县,卜居七都五木;传至萧元都,行万二,从五木迁居外十三都丁岱发族兴村。村后有山形如“丁”字,村庄坐落山坡南麓,故名丁岱。

  上杭自然村,村民大多姓李,祖籍福建上杭。始祖李浩,宋宝佑四年(1256)进士,任衢州司马,解组归隐遂昌官溪,其子李材迁居松阳十二都塘坑(今址不详),传至李遂安迁居上杭兴村。因不忘祖地,仍以上杭为村名。

  周坑地处大山区,坐落在十二都源支流杭坑源源头。四个自然村均坐落在杭坑源溪流西岸,由南而北依次为:上杭、杭坑、周坑、丁岱,上杭至丁岱相距4公里。周坑村竹木资源丰富,村民有造纸技艺,产品畅销县内外。

  21.金竹村 宋代,官府在金竹村东南开采银矿,矿户、矿工聚居于此而成村。现在,村民大多姓周,祖籍安徽绩溪。始祖周秉信,宋宝祐(1253~1258)间,任浙东制置司干官。解祖后,周秉信从安徽绩溪迁居松阳县城大井头三角石玄,传至周成道于元朝(1271~1368)中期,从松阳县城徙居内十三都全毫(今全畈),周伯义于明建文四年(1402),从全毫转迁本都金竹兴村。之后,叶姓迁入,和睦共建村落。

  金竹村地处大山区,坐落在小港支流根下源源头,海拔600米。古代采用火爆法开采银矿石。竹子作为燃料,在采矿时发挥重要作用,如同金银矿石一样金贵。因之,矿工称驻地为金竹。绿水青山,有林地7142亩,林业经济是村民的主要收入。

  22.高亭村 高亭周氏始祖周文德,因唐末黄巢起义,于唐广明元年(880),由江西永丰迁居松阳城北永庆坊。子孙散居青田、温州等地。传至周丙一,精于堪舆,于宋末元初,从温州平阳返迁松阳,择居内十三都高亭兴村。之后,叶、徐、吴、李、翁等姓氏相继迁入,相处和睦,共建村落。

  高亭村地处大山区,坐落小港源头,民居布列在溪流两岸,海拔560米。村中老人口传,由于小港源头溪流落差大,两岸经常发生水灾,里人停居在两岸高坡处,故名亭川。“亭,从高,丁声。”意为古代设在道旁供行人停留食宿的处所。松(阳)龙(泉)古道经此,出龙虎坳入龙泉境。村中有供行人停留歇息和食宿的场所,故名高亭。竹木资源丰富,林业经济是村民经济支柱。产袋料香菇、茶叶、油茶籽、笋干,畅销县内外。

  高亭村是革命老区村。红军挺进师在浙西南建立革命根据地,高亭是中心区域。1935年7月,建立中共高亭乡总支部、高亭乡苏维埃政府,领导人民开展土地革命运动。1949年3月13日,民国松阳县长祝更生率部起义,建立松阳县民主政府,副县长王桂五率游击队和县政府工作人员进驻高亭村。4月2日凌晨,被国民党十一师三十三团包围,在战斗中牺牲15人,被俘38人,其中英勇就义9人。

  23.枫坪村 村东北有项庄自然村,南宋时,外四都河村项氏分迁此地居住。枫坪叶氏始祖叶善余,于南宋(1127~1279),从丽水石牛返迁松阳上十八都南岱。传至叶起华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从南岱分迁内十三都枫坪兴村。之后,周、吴、符、刘、陈、李、杨、王、何、徐等姓氏相继迁入,而项姓已迁往他处。他们和睦相处,共建村落。

  枫坪村,旧时称峰坪村。村处大山区,村北多山峰,村址坐落在较平坦的南麓,故名峰坪,后演为枫坪。坐落在小港源头,民居布列在溪流北岸,背山面水,海拔420米。以林为主,林业经济是村民经济支柱。黄(石玄口)玉(岩)公路经此,交通便捷。

作者:潘树丰 洪关旺整理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2年12月27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