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画家天团,遇见松阳

画家天团,遇见松阳

  自然伟力有如一位伟大的魔术师,具有移山迁水的神奇魔力,将一条绿丝带般的松阴溪精致地镶嵌在长带形的松古盆地上,自西北向东南横贯松阳县域,沿途吸纳了28条以山属为界的清澈支流,作为这条母亲河源源不绝的补充水源。也许是上苍早就安排好了,几千年前先民们就一眼相中了这片宜稼宜居的风水宝地,风雨兼程,辛苦劳作,在此基础上,孕育出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松古灌区,形成了瓯江流域规模最大的盆地型农耕区,盛产稻米桑茶而闻名遐迩。松阴一溪碧水,静默流淌,滋养黎民,润泽绿野,唯有到了那一道道排列有序的古堰坝上,上善若水方才伸展娇躯,跌宕喷珠,亮开歌嗓,潺湲欢鸣……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得天独厚的地理风貌,气候环境,打造出了松阴溪两岸绿植蓊郁,也吸引来了“禽类大熊猫”中华秋沙鸭的频频光顾,“水质状况监测鸟”白鹭的长年居留。一条闭环而存的百余里美丽绿道,紧紧地搂抱着松阴水脉,因“浙江省最美绿道”而享誉天下。沿溪两岸有奇石怪岩,有生态湿地,有稻田茶园,有盖过溪面的茂密绿植,这是一片在艺术家眼中视为创作佳地的所在呵……

  绿丝带松阴溪的核心地段,有一缀玉联珠的蓝宝石,这便是与松阴溪一堤之隔的力溪湖,它是松阳域内最大的内湖,它昼夜接纳着开发于宋朝的古堰——芳溪堰的碧水,滋养着这建于唐朝的力溪村。村落是很古朴,但总觉得缺少点艺术气息。2019年9月,乘着“百名艺术家进驻乡村”的东风,中国三大民营连环画出版商之一,上海市图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老总邵彦山,进驻了力溪村,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乡村连环画艺术馆。自此,小小力溪村迅速成了远近闻名的艺术村,艺术馆成了村民们聚居的热闹地点,还有县域内外的市民们携子带女前来赏阅连环画,时常小车群集,门庭若市,连绵的白墙和地面上,都画满了大量少儿喜闻乐见的连环画,真是活脱脱一个连环画村。

  邵彦山不光建起了一个连环画村,更是带来了一批来自上海,江苏的连环画大师光临力溪村,他们纷纷以设立工作室的形式,签约入驻加盟力溪连环画馆。聂秀公、胡博综、桑麟康、邵家声、刘武、潘之、陈辉、沐禾、徐谷安……这一个个可都是享誉沪苏的著名画家,生平绘画无数,成为中国连环画界的群雕像。四年来,这些年逾花甲,岁过古稀的老画家们,数度出入力溪村,涉足力溪湖,漫步松阴溪,沉浸古村落,他们也深深地爱上了松阳这片翡翠般的土地,吮吸着这青山绿水间的“天然氧吧”,笔尖携松阴溪之风云,画纸裹力溪湖之水气,绘成了《红色浙西南·松州风雷》《刘英与浙西南》《叶法善》《张玉娘》《高焕然》等一批展示“松阳故事”的连环画,畅销华夏连坛……

  流畅通俗的文字,细腻写实的画面,包罗万象的内容,雅俗共赏的风格,这也许就是众多连环画的共同特色吧!翻阅着这一本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连环画,欣赏着这一页页点线勾画而成的人、事、景、物,寻觅着这一个个画家大师们的连路历程……

  散淡清幽胡博综

  上午,和煦的阳光把光束投进了南京市的一幢住宅的窗口。临窗坐着一位皓发白首,清癯消瘦,精神矍铄的老艺术家胡博综,他此时正手捧着一本刚出版的新书《脱贫故事绘》,在细细地翻阅着,该书由人民日报社文艺部编,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早在2020年,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就邀约中国美术家协会,在《人民日报》文艺副刊美术版,陆续推出“脱贫故事绘”栏目。作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委员,原江苏美术出版社副总编的胡博综,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他还是欣然接受了创作任务。记忆犹新,往昔精心创作的场景又一幕幕地从胡博综老师眼前飘过……

  伟人毛泽东的两句诗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也许正是对张桂梅这位中华大地上涌现出来的“时代楷模”的形象写照。胡老师反复地诵读着“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张桂梅的颁奖词:“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这儿诗情地刻划了张桂梅的垂范风采。胡老师反复地吟咏着张桂梅写给云南华坪女子高中的校训:“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儿画意地抒写了张桂梅的流芳情怀。张桂梅老师40多年如一日扎根边疆山区教书育人,20多种疾病缠身仍矢志不渝,让1800多名贫困家庭的女生走出大山,走向大学,改变命运。读着这豪情万丈的校训,看着这感人肺腑的事迹,胡老师这位耄耋之年的大画家激情难抑,热血沸腾,他精心构思,认真描画,一组六幅的彩色连环画精品在他笔下面世了:第一幅就是张桂梅坐轮椅接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表彰的那一幕,让无数人为之动容;最后一幅则是梅花漫天的背景,衬托了张桂梅17岁时的青春旧照和现在的老年照片并列而置,首尾呼应,无声胜有声地表达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情意境。

  胡老师同时又接受了创作连环画《托起大山的希望》的任务。它反映的是30年如一日扎根湖北贫困山区学校的刘发英老师,她探索建立了“英子姐姐”助学网,创建了助学团队,通过网络,实现了大山外的资助人“一对一”资助贫困生的愿望。多年来,刘老师通过网络募集善款,资助贫困生两万余人次,漫无边际的网络谱写出新时代的脱贫乐章。就这么一本《脱贫故事绘》,35个故事209幅画面,已是耄耋之年的胡博综就占了12幅之多。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方向,拓展了连环画创作的崭新空间,其中连环画作品《托起大山的希望》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细细观赏着这十二幅刊发在《人民日报》美术副刊上的彩色连环画作品,形神灵动的人物造型、生动细腻的动态,厚重缜密的构图、超逸轻松的线条,令广大观众为之折服,颇有大师风范。但这功力的背后,人们又岂知其中甘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胡博综老师是江苏无锡人,那浩瀚飘渺的太湖之水,那悠扬婉转的江南丝竹,丝丝缕缕,潜移默化,灵巧秀雅的艺术气息早早就植根于胡老师幼小的心灵。他自小就痴迷陶醉于连环画,渴望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画家。他的青少年时代,曾经当过学徒,也插队落户到农村,但无论在任何窘迫的环境下,他一直都没有放弃临摹连环画大师的经典作品这一爱好,譬如顾炳鑫的《铁道游击队》,贺友直的《山乡巨变》,那里面的作品都记不清临摹了多少遍,可说是烂熟于心。

  胡老师在多年的刻苦临摹过后,随之便开始如痴如醉地步入速写阶段。草根般的生活经历,农村田野广阔舞台的陶冶,他悉心地观察体验着生活周边的人物、事物、环境,使他积累了丰富深厚的创作素材,生活的沃土赋予胡老师创作的灵感。他承袭崇尚连环画写实的创作风格,但又严谨而不板滞,质朴中又见灵动。自此,胡老师开始了艺术的腾飞,一发而不可收。五十多年的绘画岁月,如今回首细顾,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胡老师的《秦淮世家》《海迪姐姐的故事》获全国美展的银奖,连环画《十二品正官》《倪焕之》获全国连环画评奖二等奖,直至《要是我当县长》荣膺全国连环画评奖最高奖。他的作品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先后有四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如今他是江苏连环画界的领军人物。

  胡老师退休步入古稀之年后,受女儿平时画美少女画的启发,怀念已经消逝的青春年华,长年保持一种澄心、闲适、自然、愉悦的慢生活心态,他又开始转入了创作美少女画的阶段。鉴于胡老师多年来练就的扎实深厚的人物画功底,一幅幅古典的、民国的、当代的美少女画喷涌而出,是那么的娴淑、典雅、端庄、时尚。其中有一组十四幅的系列美少女画,时代风姿各异,风貌场景不同,特别令人难以忘怀。尤其是每幅画的下面都附有字数不一的抒情诗语,组合起来就是一首优雅的抒情诗:窗外/莲不语/满池的落英啊/是化不开的愁绪/还是难以言表的期待/去看看海吧/牵上我心爱的马儿/在无边的旷野里游荡/或对着月光/唱首歌/等白鸽飞来/花样的年华里/也会有/理不尽的惆怅。

  生活中的胡博综老师是个乐天派,脸上常常挂着淡淡的笑意,身上自然地透着一股散淡清幽、端方雅正的艺术家气质。胡老师多才多艺,生活中的他还是全民K歌3000首的准男高音,他把这称之为是锻炼身体的乐趣。一曲《可爱的一朵玫瑰花》,高亢嘹亮,浑厚充沛的歌声久久地萦绕在耳畔……

  流光画影桑麟康

  2023年,上海。在驰名天下的外滩万国建筑群,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地处18号有座久事艺术空间,一个分享艺术的殿堂,一个心灵小憩的港湾,一个追忆时光的长廊。今年隆重举办了“回眸——上海百年纪事人物画苑作品展”,一场生动地记录了自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百年风云流转的展览。空旷宽敞的廊道上,悬挂着一幅幅高220公分、宽120公分的大画,超越人的身高的画面上,气势恢宏,笔墨酣畅,艺术家们用水墨画的笔触,任由上海开埠180年的史诗河流在宣纸上缓缓地流淌……

  在琳琅满目的艺术画廊里,有两幅作品相当引人注目,引起各界观展人的热评和点赞。一幅名为《肇家浜》,聚焦底层百姓,讲述解放前夕“船户”和“棚户区”百姓的生活状况,探寻肇嘉浜的历史变迁。另一幅名为《曹杨新村》,再现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的建设风貌。有人把两幅作品视作“姐妹篇”,同为衣食住行之“住”,一新一旧,新旧社会两重天,无论从立意布局,还是描绘构图,均形成了强烈的画面对比和视觉冲击感,令人回味无穷。

  细观作品的作者是桑麟康,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上海市美协连环画艺术委主任,上海市非遗连环画代表性传承人,上海人物画苑画师。桑老师以擅长中国人物画、连环画和故事插图的创作与研究,以创作人物、市井风俗画见长。桑老师虽年逾花甲,然精神矍铄,长得人高马大,身材魁梧,浓眉大眼,英气逼人。桑老师通过细致入微的绘画技巧,精妙老辣的构图手法讲述中国故事,画幅点线间隐然一股浩然正气……

  为了真实地再现解放前的肇家浜的旧景,给当代的人们提供生动的历史教育资料,桑老师接受了《肇家浜》的创作任务。他不辞辛苦地查阅着历史文献,收集着老照片,渐渐地旧时的肇家浜出现在了桑老师的画笔下:肇家浜原是上海的一条河道,全长10公里。但1847年法国天主教在徐家汇兴建教堂、修筑马路,将肇家浜与上游水源切断。好端端的一条河浜由于缺乏清澈的水源,疏于管理,再加之大量来上海谋生的难民无家可归,把小船停泊在河滩边栖身,天长日久,这里就成了上海主要的棚户区,生活条件、卫生状况和治安管理极差,被称为“上海的龙须沟”。整幅画面下部为近景,上部为远景,脏破不堪,杂乱无章的船户沿着臭水浜,层层叠叠延伸到远方,给人一种灰色沉闷压抑的观感,充分揭露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暗无天日,作者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充溢着整个画面。解放后,人民政府即着手大力改造这片臭水浜,如今呈现在广大人民面前的是一条整洁宽畅,中间有绿化带的,双向多车道的通衢大道“肇家浜路”……

  而画作《曹杨新村》则形象地再现了为了解决工人阶级住房难的问题,1951年,第一任上海市长陈毅亲自选址确定征地建房,并为其命名为“曹杨新村”,是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整幅作品的画面以搭建的彩楼为核心来展开细节,俯视构图,用近繁远疏、近闹远静的对比方法来烘托气氛。基调一反《肇家浜》灰暗沉闷的色彩,通幅上下洋溢着新中国建立后喜气洋洋的旋律:高大的彩楼下张灯结彩,左联是“动脑筋创造发明积累国家财富”,右联是“找窍门增产节约实现幸福生活”,横批是“欢迎生产先进者迁入曹杨新村”;大道边侧林立的新房鞭炮齐鸣;红装披挂的女子腰鼓队欢天喜地为典礼添彩;鲜红的队旗引导着朝气蓬勃的少先队员穿行在人群中;国产的解放牌卡车载着劳动模范乔迁新居;一对新人正在走婚办喜事……整幅画面人物繁多,然每人的脸上都飞扬着幸福的笑容,很快把我们拉回到了建国初期那激情飞腾的岁月氛围……

  自1843年上海开埠,到今天也才不过180年的岁月,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长河中实在是刹那芳华。一个江南小镇崛起成为世界瞩目的东方魔都。那黄浦江上泱泱的波涛里,涌动的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 、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的进行曲;那东海之滨浩浩的天风里,吹拂的是古典雅致的江南文化、现代时尚的海派文化、初心如磐的红色文化融合的交响曲。上海,634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曾经有过许多史诗般的历史瞬间:有过商务印书馆的诞生,有过江南制造局的问世,有过中共一大召开的庄严,有过五卅运动的呐喊,有过上海孤岛的畸形,有过解放上海的炮声,有过浦东改革开放的欢呼,有过上海世博会的辉煌……这是一片艺术创作的富矿。

  自小就生活在上海的桑麟康,街头地角的连环画书摊,让他对这“小人书”痴迷不已。后来风华正茂时,借调到上海人美出版社绘画的良机,大师的面授机宜,心领神会一点通,让他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功底。桑老师精力过人,一辈子都在努力的读书,以拓宽知识的视野,勤奋的绘画,以积淀笔底的丘壑,不倦的创作,以涵养纸上的烟云,从而成为上海滩知名的连环画家,人物画大师。譬如呈现老上海百年娱乐场所前世今生的连环画《大世界》,有220幅图画的体量,近年桑老师又再续新篇,他又创作了中国传统全景绘画《大世界》,仅画面出场人物就有230多人。桑老师既潜心于古老题材,也笃志于红色题材,倾尽心力精心描绘了80个页面的《开天辟地》连环画,形象地再现了中共一大召开前后的光辉历程。半个世纪转瞬即逝,桑老师年近古稀,他广泛地涉猎古今中外名著、人物、事件,据不完全统计,共创作各种连环画突破百本之巨,在广大连迷面前构筑起一道桑记连环画长廊,其中不乏许多精品之作在国内多次获奖。

  近日,一幅桑老师的新作又跃然手机屏幕上,彩色横幅国画200cm×69cm的《争流——上海马拉松》。它以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的塑像为马拉松比赛的起跑点,成百上千名各界上海市民,身穿各色运动服装,浩浩荡荡跑过外滩万国建筑群。画面上,写实的勾线方法,冷暖的对比色彩,飘扬的五星红旗,舞动的七彩气球,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全民健身运动新气象。大地在震撼,人民在前进,祖国在腾飞……

  豪爽遒劲聂秀公

  上海市,锦秋家园,夏日。一处绿植盖顶,藤蔓披挂的棚下,一位须眉花白、红光满面、神采奕奕、目光炯炯的老者,吹着凉爽怡人的薰风,就着宽大的书桌,手执画笔,俯伏在宣纸上,逸兴遄飞、画思泉涌、点染皴擦、挥洒自如……他就是誉满沪申的著名人物画家,连环画家聂秀公。只见聂老时而双眉紧蹙,陷入深思,天地山川收笔底;时而眉峰舒展,脸露喜色,衣冠人物岀毫端。

  毗邻绿植掩映下的画室,清新气息融合着艺术氛围弥散室内。墙上,挂着的是已装裱好的画作,桌上,摊放着已完成的,或尚未收笔的画作,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隐然间,宣纸上氤氲着丝丝云烟,砚池里透发着缕缕墨香……

  画室,在聂老师的生花妙笔下,那铺天盖地的连环画作,生动地再现了多少年隐没在岁月烟尘中的历史场景:百战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高峻陡峭的关山,绵延起伏的长城,边关羌笛悠悠吹,渔阳鼙鼓动地来。将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排兵布阵,运智铺谋,士卒摧枯拉朽,扫穴犁庭,餐风露宿,戴月披星。古戍苍苍烽火寒,南征北战,大荒沉沉飞雪白,东荡西除……。画面,在聂老师的挥毫泼墨下,那高矮不一,服饰各异的历史风云人物,如走马灯般你方唱罢我登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的张飞;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身似神仙,貌比宋玉,飘飘然若神仙的诸葛亮;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的关羽。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柳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一幅幅,一页页,沉淀在时光深处的历史故人苏醒复活了,依稀又听到了他们的音容笑貌!

  时下年逾耄耋之年的聂秀公老师,于抗战的烽火中诞生在以花鼓名闻天下的凤阳城。自小聂秀公就生活在那片逐鹿中原的古战场上,耳濡目染了那些跃马横刀,枕戈披甲的慷慨悲歌,崇文尚武的文化基因便深深地植入了聂秀公的血液中,熏陶出生性豪爽之风。聂老师早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即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受教于傅抱石、刘海粟、陈大羽等名家师长。毕业后即供职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室,与贺友直、戴敦邦、汪观清等老师共事。后届中年聂老师又长年居住在南京生活、读书、创作,与当代金陵画坛中的诗书画大家亦师亦友,于画艺切磋琢磨。数十载浸润唱和,聂老师画技渐入佳境,形成遒劲挺拔,疾风劲草的画风,扎实的功底,深厚的修养,使他特别善于刻画悲壮的英雄人物形象而闻名画界。

  身板高大,体魄健硕的聂老师,在岁月的流转中,孜孜不倦地跋涉在翰墨丹青的万山之中;聂老师在时光的沉浮中,还如痴如醉地畅游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长河之中。机遇总是垂青于时刻勤奋着的人们,艺术的生涯也不乏个例,文学与艺术撞击而出的美丽火花正在寻找一个契合的时机。出生于河南中原大地的著名作家姚雪垠,亦是首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历时42年之久,呕心沥血创作了新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白话小说,共五卷330多万字,奠定了他在新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963年,当年《李自成》小说第一卷隆重推出,初版30万册很快销售一空,再版2万册也很快脱销,大有洛阳纸贵之势。当时正在江苏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的聂秀公,正是英伟俊挺的年轻人,对文艺有着超强的感知力,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部值得改编成连环画的绝好题材。

  秉着对历史负责,为艺术担当的理念,一个年轻的艺术生命,用铁脚板盘桓辗转在300多年前李自成起义的路线上,他下潼关,入商洛,走洛阳,赴开封,一个月的时间,他居然跑了14个城市,辛苦劳累的采风之旅,他起早摸黑,栉风沐雨,马不停蹄地踏访、记录、拍摄、速写,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一个庞大的创作计划逐渐了然于胸。回宁以后,聂老师即闭门谢客,专心致志投入了为时三年一千多个日夜的绘画创作岁月。

  精致的笔触,流畅的线条,清晰的描画,灵动的气韵,在聂老师的笔端绵延不绝。那厚如砖块,密如蝇头的文字小说,逐渐地衍化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连环画作品。《潼关大战》《商洛山中》《重振旗鼓》《会师商洛》《平息叛乱》《转危为安》《百折不挠》《崇祯借饷》《李岩起义》《智破洛阳》,一套十册,1700多页,组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连环画长廊。

  早在1977年,聂秀公的《李自成》连环画第一册《潼关大战》即已面世,遂受到市场的热烈关注,也受到了小说原著作者姚雪垠先生的高度评价:“这套书与我著作的写实精神是一致的,我喜欢。”这套连环画可视作是聂秀公的代表作,它起到了一个龙头作用,极大地丰富了当时人民的精神生活。随后有多家出版社也群起效仿,掀起了李自成连环画的改编出版热潮,出现了千家万户争睹热议《李自成》的盛况。几十年来,聂秀公从满头青丝,朝气蓬勃的年轻画家,慢慢地演化成今天的满头白发,精神矍铄的耄耋老画家,这些年来,聂秀公与改编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为连环画的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矢志不渝地深耕在这片艺术的沃土上,不愧是连环画坛的老愚公。譬如后面不断问世的《封神演义》《杨家将》《镜花缘》等,其每部篇幅都在千幅以上,甚为壮观。

  聂秀公老师平时性喜远行,游历祖国名山胜水,一一刻印脑海,蕴涵胸臆,因此他除最见功力的人物画,已到脱离底稿,信手拈来的境界。晚年他的山水画也已臻浑厚华滋,气象森严,四十幅精品荟萃而成的《聂秀公山水画集》可窥一斑:桂林山水,渔歌唱晚;太行奇峰,鬼斧神工;黄山烟霞,奇幻莫测;古柏参天,松间明月;小桥流水,牧笛飘逸……

  松阴溪悠闲自在,纡徐委婉地流淌在松古盆地的怀抱之中,它轻轻地哼唱着,吟咏着。文明之光照射着迤逦而下的松阴溪。蓝天下,横亘溪面的道道古堰石坝,记述着水利命脉的高古朴茂,显得沧桑厚重;阳光里,矗立两岸的座座公园驿站,赓续着文化自信的清丽淡雅,透着蓬勃朝气。慢沿着弯曲的溪畔,穿行在密集的绿植,凝眸着清澈的溪流,谛听着禽鸟的鸣啭,吮吸着沁肺的空气……,这些须发皆白,精神矍铄的沪宁老画家们,走走停停,他们一边谈论品评着,一边用相机拍摄着,他们是追光者,锦绣河山胸中贮,奇幻烟云笔底生,希冀用笔墨与纸砚的相吻,留住这悠悠的文明之光……

作者:方刚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3年12月21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