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
![]() |
|
南州南州,在河之洲 南州,位于象溪镇域松阴溪畔,弯曲前行的松阴溪在南州村前呈“几”字型流过,这个高高扬起的抛物线使得南州犹如一张绷紧了弦的弓。 南州曾用名沙溪村。梁时,这个被乡人唤为沙溪村的土地上已经建有福安寺,唐时在村西建南岩寺,随着香火的旺盛,僧人、香客、旅人短歇长住,人来人往。 南宋时,学士致仕的徐千驮,为避世扰攘,携家徙居于此,景炎三年(1278)秋,又一个来自龙游白岩泊里村的徐氏后裔徐仁荣,因避金寇乱,看此处山美可茹,水鲜足钓,也在此安居。此地渐成三个小自然村,一为弄上,通石马铺村广福庵,一为外埠头,一为中央村。 罗氏一族是于清初抵达南州这片土地的,罗民仕字达寰,原是福建延平人,幼习儒,长精岐黄,善医痘科,因为人治病甚神,活人无数,当地乡绅老成挽留,又因慕南州山拱水环、风俗惇美,故居于此。侄子罗尔选“寻叔至此,见叔家成业立,亦无归志,而爰处焉”。徐氏和罗氏是南州最大的两支家族,各有宗祠,徐氏宗祠有上徐下徐两祠,下徐宗祠已经倒塌几十年。 南州村也曾迎来一支来自板桥苍山(下仓)的叶氏,始迁祖叶继龙于清顺治间自苍山迁居南州,叶继龙六世孙一门出三武庠生,其中叶维起和叶维增两兄弟为同科武庠生,县王正堂赠额“二龙竞爽”。叶氏的荣耀随着后人纷纷外迁几乎被村民遗忘,诸多事迹只载于《苍山叶氏宗谱》。维增次子作铭亦耕亦商,曾运烟叶、莲子至兰溪销售,中年广置田园,其富裕后不忘乡里,族中贫乏者向其告贷,钱米立给,遇疾病则代为请医买药,死必为其治丧施棺木。南州村有上下两渡,叶作铭初独建以济行人往来,后与各村绅集资,设立桥会,并置买渡田。他还出资建筑雅溪口村脚长堤,重修南岩殿、福安寺时为董事,外埠头夫人庙凉亭为其所独,浙江学政徐树铭赠以“积善余庆”匾一方。 沙溪村的更名与“南州高士”徐穉有关,而为之更名的是南宋朱文公。1182年9月,任提举浙东常平使一年有余的朱熹从丽水出发,逆水而上,前往松阳古市应邀请讲学。他坐在秋天的松阴溪清波上,被一阵朗朗的读书声所吸引,于是弃船登岸,沿着卵石土路,走进福安寺。学堂是由一徐姓儒人在此设馆授教的,王光祖时常来此授课。县志载:王光祖,字文季,官大理评事,精于理学。朱文公提举时,邂逅邑之福安僧舍,文季拱立,规掌如太极状。公即异之,曰:“王子胸中自有太极。”间以传注质之,文季曰:“公注中‘庸不使滋长于隐微之中’,愚意当加‘潜暗’二字。”公深然之。后数以诗文往复,有《寄孙竹湖书》曰:“吾到栝止得士友王文季一人而已”。朱文公深感此乡间僻壤之地亦卧虎藏龙,在这里好象见到了南昌南州的徐穉(字孺子),遂亲书“孺子别里”的匾额,从此,沙溪更名为南州。 南州徐氏宗谱《南州地舆之图》中罗列着村中公共建筑:广福庵、徐母百岁碑、徐上渡、南岩殿、洞主殿、罗氏宗祠、徐氏宗祠、梅芳楼、孺子别里亭、社庙、文昌阁、四相公庙、福安寺、徐下渡……徐监生在《南州地舆沿革考论》一文中还提到几个地名:村脚社庙外有曰“下书院”,祠堂头又跑马之场,马道唤为“马路”。 村西的南岩殿,又称准提庵或佛儿殿,该殿香火盛极一时,灵应非常,每逢朔望,进香如市,舟舆塞道,如今一条绿道从殿前横伸出枝干的樟树下经过,上侧有一片桃林,再往上则通往南坑口、南坑源、雅溪口等村。处后山是村西一个主要地标,北面有一方塘称之为处后塘,一条卵石小径从处后塘通往南岩殿,福安寺位于处后山南面,沿着处后山寺侧,有一荒废的“处基”,不知是否是不合地宜的钟楼旧址。村南曾有文昌阁,文昌阁东侧是社庙,何时何人建已不得知,一度倒塌,2016年文昌阁和社庙得以重建,由忠信、兴庆和太平合为“三社”,社庙大门口左右植有一棵三百余岁的樟树。“孺子别里亭”位于上下徐氏宗祠之间的老街中间,亭边有一片梅园,梅边边上一亭楼命名为“梅芳亭”。孺子别里亭曾一度被乡人误传为“洗脚亭”,百余年前一名曰徐承孝的监生经过细细查访,才溯源出误传的源头,原来,村中曾有徐姓一太婆过百岁大寿,过来庆祝的人络绎不绝,因南州远离县城、府城,因此远道而来的县府官绅到来进谒前,会在此亭洗脚整衣,然后进屋,实为行人“歇足”之亭结果被误传为在此“洗脚”之亭。这位得享上寿的周孺人,奉旨建坊旌表,其子两次被推举为乡饮宾,故族人在上埠头溪对面石马铺村的广福庵前为周孺人建百岁亭,立百岁碑。另据徐监生考证,在名为“处后山”寺侧,曾建有一钟楼,楼中有金钟,却因金钟与地方不和,钟楼任其颓废。 在“新建路”没出现之前,南州整个村庄的门牌编号都以老街排序,老街是古时松阳通往丽水的古驿道,从村头蜿蜒至村尾,分成上南州、中南州和下南州,因村庄旧时为松阴溪航运停留歇脚之地,商贸繁荣,民国23年(1934)设南州镇,直至民国35年(1946)改设的雅溪乡,南州村为当时乡镇政府驻地,因此鱼骨状的老街商业繁荣,店铺、客栈林立。老街两侧巷子则以弄命名,如两排鱼刺罗列,只是因为房子规格不一,使得巷子曲曲折折,我弯弯绕绕地从一弄转到三十七弄,终未能走完所有的巷弄。 在水泥楼房未林立之前,南州老街两侧三叠五叠的马头墙交错,弄里人字型、三山式、五山式的封火墙错综,随意推开一户大宅,就推开一段罗氏或徐氏族人的历史,推开耕读之家重视子孙教育的尘封往事。仿佛老街一罗姓家长刚在朋友圈发了一组低调又奢华的学报并附有“积善余庆”的中堂照片,配文:很荣幸,得祖宗护佑,吾儿在县学拿奖学金了。三十七弄一徐氏家长笑而不语,晒出门口一对桅杆石。 南州上渡又名南岩渡,洪水湍急,历史上常有翻船事故,县志有记载的舟覆事件就有三条。92岁的叶姓老者还记得1944年10月13日的那场意外,当时村民是在对岸雅溪口村看“天亮戏”,因骤降大雨,家人纷纷拿着雨具过溪送伞,结果看戏的和送伞的村民因超载及洪流导致舟覆,48人溺死46人,其中一个叫叶芝兰的姑娘正值妙龄,且容貌端方。1992年,台胞罗启彩捐资的南岩大桥建成,上、下二渡始撤。 旧时南州人以农耕为主,种桑养蚕,还出产乌桕业、花生、烟叶等,现在村民以种植茶叶和油茶为主。村中人口保持700人左右,随着对住房需求的增大,村脚规划并建设了七排楼房。从上空俯瞰,村内建筑密集,村外茶田、菜园纵平横直,竹丛果树丛丛簇簇,处后山及周边的小丘就像一枚枚带箕的指纹,又像是一枚枚绿油油的玉扇缀。 冬日,被晨雾锁在扇面上的南州,像一幅水墨画,流水没有带走南岩大桥身投放在水里的影子,抬眼处,水墨之上流淌着是一条波澜不惊的历史长河。 作者:黄春爱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5年4月17日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