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松庄村:高峰拱固绿水环流

松庄村:高峰拱固绿水环流

  松阳县三都乡松庄村,被村口的一小丘山及繁茂的古树群掩护着,收藏得很好。

  彼时,鸟啼喈喈,鹿鸣呦呦,历史的大时针指向明正统年间(1436~1449),宋回一自闽中迁徙居三都宋村(今松庄),这是三都乡朱竹村宋氏宗谱中的说法,三都乡半岭村宋氏宗谱中则存在另一种说法,言宋墨自松阳斗潭举族“迁三都下西坑卜居于此,名曰‘宋村’”,但这两位宋氏祖宗未在松庄停留太久,据说宋回一“见朱竹山土淳厚,茂林修竹,绿水环流,映带左右,可以乐之居”旋复定居本邑三都朱竹,而宋墨长孙亦迁居朱竹村,次孙迁三都上田村。历史的大指针又划过半个世纪,至明正德年间(1506~1521),叶氏始迁祖万驮公钟爱山泉,见松庄“高峰巩固、绿水环流,遂营居焉”。又一说是因宋姓人接纳了叶氏,村庄因此有“送村”这样的别名。

  可见,松庄这方水土,曾有“下西坑”“宋村”“送村”这样的别称,村名演绎的背后,令人想象无限。松庄村边上有个自然村叫良连,它也有几个曾用名,以“扬濂”“杨濂”“阳连”这样的别称出现在县志及宗谱中。一条古道穿过良连,经松庄,下了枫树岭后从程路后村出三都境后抵象溪镇境。

  这条古道应该是早于松庄村的。因此,它是见证了叶氏卜居松庄的另一个版本。

  当时的松庄还不是村,只是一片田,有良连村人在那片田中央建了一间牛栏,有个叶姓小伙子一直给良连村的人做长工。那一年,天降大雪,长工无法从良连村赶到牛栏去喂牛,好在下雪前夜在牛栏外煨了一堆灰,十余天后,雪化了,长工心里打着鼓,想着牛会不会已经饿死了,不曾想,牛栏前那堆火未灭,那只牛也活着,只是一牛栏的牛粪给牛吃了。诧异不已的长工暗暗觉得这里一定蕴藏着风水,于是跟主人说他已到了成家的年纪,希望主人能把牛栏送给他建房。于是松庄就从长工的手里建起了第一间房。松庄村民至今延续除夕早上吃年夜饭的习俗,据说是叶姓始迁祖做长工时保留下来的习惯,吃过丰盛的早餐就要上山牧牛。

  良连的宋氏始迁祖伏善公是嘉靖年间(1522-1566)迁入的,从时间轴来看,当时叶姓长工家的主人另有其人。现在良连村的住户已经廖廖,但它在时间长河,在村民记忆的深处,却是有迹可寻的。

  在历史的枝头有名有姓地存在了500多年的松庄村,无意间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搬到了山中。村中桥有三座,均为石拱桥,最上游的那座石拱桥无名,它如一张满弓立于清澈的溪流之上,谁都没有想到,松庄村的这座石拱桥在网络的洪流中变得名声鹊起。村脚的石拱桥是有名字的,村民称之为群义桥。水口处的石拱桥,两侧遍布爬山虎,桥身由大块的卵石砌成,一侧嵌着阳刻“济头桥”三字的石板,这两座有名字的石拱桥均与路面齐平,故而在路人眼中不显山不露水。

  这道环村的溪水没有专属的名字,整条溪被称为雅溪源,发源于三都乡水竹村西北的老坞洞背山西南麓,老坞洞背海拔1270米,经下连坑、毛源、松庄、五尺坑,后经象溪镇的东田、吴村,至雅溪口村纳入松阴溪,这条溪流流经松庄时海拔已下降至380米。村民靠水吃水,这条一路狂奔落差较大的流水又极具隐患,智慧的祖先最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他们因势利导,设置弯弓形的河道,以规避山洪爆发时流速急、流量猛对河岸的侵蚀,他们沿途修筑堰坝,为了在枯水期蓄水,溪水在筑成台阶式的河床上流淌,水流缓慢,水可以得到最大化利用。据说这就是古人对村落风水的改造,最大化地体现村落流水的实用价值、景观价值和风水价值。

  这里的人家,很“桃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民居挤挤挨挨在路两旁,在溪流两侧,这里有着与河床一样材质的墙基,与青山一样体质的墙体,与夜色一样墨黑的瓦床。因与溪水为邻,水边的屋子仿佛都有触角,从房前屋后伸展出的石阶延伸至溪边的埠头,既方便浣洗,又方便村民踩着钉在河床上的块石通行。因周边植被丰富,雨后常有烟霞绕村,令人如置山水之画中。山水画中,叶氏宗祠、宋氏宗祠、私塾、龙安社庙等传统建筑完整保存。

  犹记得2012年第一次来到松庄村,从村口古树群的西侧进入,眼前立刻豁然开朗,那时还有一段立在断瓦残墙中的旧门框,犹如一个天然的取景框,框住大片如波如浪的黑瓦和黄墙,将进入此界的外来者按下呼吸和心跳的暂停键,然后又引人急急地想往前探寻,探寻是否是自己心底的桃花源。那年的春天,我在深深怀疑,松庄是否真的是桃花源,因为村子外的山上,起伏着大片大片的桃林,村子里,也间植着几株矮壮,枝条呈开心状的桃树。在跨过溪中块石的时候,一块石头上,着一身华丽深蓝缎的北红尾鸲优雅地站在那里,继而抖出一声悠扬的鸣叫,轻盈地飞进岸边的灌木。

  村里的老会计家住溪边,他继承了父辈传下来的老族谱,只是那本族谱消失在1962年的祝融之灾中。山里人喜欢在冬日和春日里的早晨留起一盆火,然后把粥或饭放在上面热,等农事做完回来就有热饭吃,1962年的3月19日,松庄村的几个孩子在家里的火盆上煨番薯,不曾想,火盆被打翻,孩子们没有防火意识,这个被打翻的火盆引发了一场火灾,大火整整烧了一天一夜,全村62幢连片的木构房子烧掉了37幢,当时的天空都烧成了红色,村中石拱桥边的一幢五间两厢结构的老宅,幸得在村中执教的阙先生鼎力相救才得已保住,阙先生将棉絮拿到溪水中浸湿,挂在门上,堵住了火龙。老会计同时还记得,当时人民公社派了很多师傅支援他们建村,有打铁的,编蓑衣的,修篾的,做泥水的,做木的,他们自带粮票来到村中,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家园。

  伤口会在长长的岁月中自愈,就如草木在风雨后仍会暗长。上世纪六十年代松庄村只有60余户,现在已经繁衍到100余户,500余人,随着人口的增长,房子渐渐向四周扩展,村庄形成宋姓、叶姓两个大家族,村民世代辛勤耕作,山上田里主要种植茶叶、高山蔬菜、生姜、桃子和翠冠梨。

  乘着工业文明的东风,年轻的子弟如蒲公英一样飞散到各地,大约在2018年的一个春天里,一个名曰“桃野”的民宿盛开在村里,一批批城里人,一个个摄影人从四面八方奔赴这方小天地,他们在此处品茗,悄然记住村庄水的味道。他们在此凭栏喝咖啡,看着一拨拨人迈过石拱桥的十一级台阶,又走下十一级台阶。他们用微信支付宝从村民手中买下桃胶、桃子、梅干菜,似乎将乡土的味道也一并买断。他们只在乎某年某月某一刻,抵达过松庄,他们的眼神曾有一瞬拉丝,与村庄的某一物深情缠绕。

  终年被青山拱护的松庄,终是被来自山外的“艺术”犁开土气的泥封,目不识丁的村民也被艺术家们引导着涂鸦,村民与艺术家共创出名信片、冰箱贴、竹编、棕编等文创产品,实用性与文艺味融合,已经遍布蛛网的闲置房屋被新村民鼓捣成“美学空间”,被时代和村民断舍离的柜子、桌子等老物件被赋予了新生命……你在村巷中遇到的会是一只“艺术猫”,在村中听到的会是非洲鼓点,还可以见到昔日裹着水泥的房子被柔软的丝线取代,村里还有了艺术特派员。

  松庄,在时光里包容着过路人、异乡人、创业人,它不失本性又积极融进外界的声光色,它营造的小桥流水人家,成为大家眼中的诗意。

  作者:黄春爱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5年7月10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