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
![]() |
|
黄家大院:有形的古宅邸,流动的近代史 在望松街道乌丼村,黄家大院静静伫立。 这座占地6460平方米的古宅,见证了家族的兴衰,也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它的故事,是“建筑即历史”的范本。 大院里的木雕,精美绝伦,赋予了宅院不朽的生命力。它们不只是过去的符号,也是历史与文化的桥梁。尽管岁月流转,风霜浸染,但其中蕴含的精神,早已超越了家族的边界,成为我们理解这片土地、理解历史与当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史诗 清康熙三年(1664年),黄氏先祖从江西省永丰县迁至松阳。从农耕起家到经商发迹,黄家历经六代积淀,终于迎来转折。贡生出身的商人黄中和,将松阳烟叶远销东南亚一带,积累丰厚家业后,于清同治年间(1863年)兴建“武技楼”。这座单进五开间两轩式楼宅内,门窗上遍布杂技、武术人物雕饰,因形制俗称为“五间”,也是黄家最早的宅院,即中院。 清光绪丙午年(1906年),黄中和之子黄绍桂于老宅北侧续建后院“梅兰轩”“竹菊轩”。匠人以画代窗、借窗成景:梅枝绕梁舒展,竹节映窗生姿,更有指尖大小的蝴蝶、蝙蝠等雕件镶嵌其间,惟妙惟肖,尽显文人雅趣。这位深受儒家滋养的子弟,更以仁厚行义于乡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处州大旱,他毅然开仓赈济一千六百石谷粮,赢得处州知府赵亮熙亲书“泽周仁粟”匾额。这份善举,成为黄家大院精神谱系中温暖的底色。 真正让黄家大院跃上历史舞台的,是黄绍桂之子黄秋光。1912年,他被处州军政府勒索五万五千块银圆,几乎耗尽了家产。出狱后的黄秋光以惊人的毅力重振家业。1921年,历时三年、耗资等同赎金的前院落成,黄秋光取名“集成堂”,意为“凡事必须集才智和劳作而后大成之”,并立下家规,要求黄氏子孙必须读书入仕(专注实业发展)。这座三进七开间的恢宏建筑,以204个形态各异的篆体寿字雕刻闻名,融合了浙派与徽派建筑精华,既是家族复兴的宣言,更是一位实业家对命运浮沉的有力回应。 抗战时期,这里先后成为浙江省高等法院、财政厅临时驻地,驻松日军据点与国民革命军指挥部;解放后相继作为学校、人民公社、乡政府场所。这座老宅如同一面历史棱镜,折射出近代中国的沧桑变迁。 从耕读传家,到战火纷飞,再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黄家大院以建筑为纸,以年轮为笔,绘就了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微观画卷。 重生 走进黄家大院,只见三列大宅整齐排列,飞檐斗拱的回廊宛转相连,白色马头墙在天际勾勒出巍峨轮廓,高耸的屋脊在空中划出流畅线条,无声诉说着往昔的荣光。 精妙绝伦的木雕艺术,是这座宅院的灵魂。从廊柱到雀替,匠人以镂雕、圆雕、套雕等技法,将儒释道文化、民间传说、生活百态熔铸于方寸木纹之间。刀凿过处,“童子嬉戏”的天真跃然眼前,“凤栖梧桐”的祥瑞流转生辉,“梅鹤同春”的雅意透木而出。其中,最精美的当数“灵猴献寿”,那灵猴双耳直立,眼睛炯炯有神,鼻子微微地翕动,捧着寿桃的手指与勾枝的足爪刻画入微,夕阳下金丝般的毫毛根根分明。 “集成堂”内,172根立柱之间,牛腿雀替上雕刻的灵禽异兽、奇花异草栩栩如生,36幅浮雕展现古典故事,宛如连环画。厅堂里,形态各异的“寿”字,或象形,或会意,写法无一雷同,堪称集书法、绘画、雕刻艺术为一体的杰作。 然而时光的刻刀也在此留下伤痕。日军撤退时的轰炸,损毁了大院的附属建筑,动荡的时光中,无数精美的木雕人物面容残缺、神兽断肢,家祠、花园、粮仓等皆消逝无踪,“花甲同周”的匾额也不知去向。随着风雨侵蚀,白蚁蛀噬,辉煌逐渐凋零成记忆。 转机始于2005年,黄家大院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松阳启动抢救性修缮,匠人们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剔除虫蛀霉变的木料,以同材质老木修补复原,历时一年,使这座艺术殿堂重焕生机。2014年,专业运营团队进驻。 如今,三期工程正在推进,游客服务中心和景观长廊得到改造。不久后,这里将呈现“荷花夏日一池红,水榭亭台八面风”的诗意景致,历经沧桑的古宅,正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继续讲述岁月的故事。 新颜 2023年,黄家大院入选浙江省第二批乡村博物馆名单。展陈馆以“一部黄家史,半部近代史”为脉络,从“前篇·铢积寸累,兴家立业”的筚路蓝缕到“中篇·血红年代,风云际会”的激荡年代,再到“后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沧桑回转,巧妙地运用场景复原与历史资料对话的方式,让黄氏家族乃至松阳社会的变迁脉络变得触手可及。 在“百寿图”木雕前,研学导师带着孩子们破解篆体“寿”字的象形密码;集成堂的梁柱间,学生们用拓印工具记录木雕纹样。20余场“趣味黄家史”“建筑符号”“木雕与文化”等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雕梁画栋间感受匠人精神,在老宅的光影间实现与历史的对话。 后院的“梅兰轩”被改造为“民国生活场景馆”。旗袍的典雅、老式缝纫机的怀旧、留声机布景的时光感,营造出浓厚的时代氛围。这里成为摄影爱好者的聚集地:旗袍丽影倚朱栏凝望,新婚佳偶的笑靥映衬着雕花窗棂,快门声不绝于耳。这个空间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也展现了古建筑与现代审美的结合。 每逢节假日,古意盎然的戏台上,依然上演着非遗木偶戏。丝线在空中舞动,悠扬的唱腔与精巧的操控技艺吸引着游客。传统文化的生动演绎,为黄家大院注入了新的生机。 展览、研学、旅拍、非遗表演等多元化的方式,将古老的历史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这里的砖瓦、木雕,都在讲述着往昔,同时也是当代文化与艺术的新舞台,成为人们理解过去、触摸现在、展望未来的文化纽带。 作者:叶梦雨 周颖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肖土根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5年7月17日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