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
![]() |
|
以艺术赋能古村焕新蝶变 ——传统村落活态传承发展的松阳实践 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在这里交融互促,古典意境与现代艺术在这里交相辉映,新乡人、返乡人与乡村“双向奔赴”,乡村风貌和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传统村落活态传承发展形成典范……地处浙江西南的松阳县,被誉为“古典中国的县域标本”,7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星罗棋布,是国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体系保留完整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我县立足县域传统村落集群优势,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落脚点,协同文化特派员深度挖掘乡村文脉,持续迭代“拯救老屋行动”,积极探索人文乡村建设,以艺术赋能传统村落焕新蝶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出了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的特色路径。对我县而言,推进传统村落活态传承发展,是赓续乡土文化根脉的应有之义,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是加快现代化建设、奋力打造“古典中国”焕新发展县域样本的具体行动。 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交融互促 夏日清晨,四都乡陈家铺村村口停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各路游客纷至沓来,或于山野古村间寻趣,或身处民宿书屋中读书,或在网红打卡点拍照留念。而十多年前的陈家铺村曾面临“整村搬迁,下山脱贫”的状况。这也是我县百余座传统村落共同的境况。转机源于我县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探索和实践。13年前,我县就开始探索推进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有机发展”。2016年1月,松阳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拯救老屋行动”项目整县推进试点县。此后,松阳全域推进“拯救老屋”行动,系统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传承,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规划及87个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详细规划,以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项目统筹各类资源要素,村落风貌得到修复,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截至目前,全县共挂牌保护1200多幢传统建筑,抢救性修缮300多幢老屋、260多座宗祠、20多座古廊桥。 作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陈家铺村三面环山,地势北高南低,房屋依山而建,完整地保留了传统村落的历史格局与传统风貌。抓住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实施契机,陈家铺村立足本土特色,本着“修旧如旧”的理念,陆续对传统民居进行了生态修复,逐步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先后引进和植入民宿、书店、茶社、文创店等40余个多元化乡村经济业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带动村庄发展。2024年,陈家铺村游客量逾60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40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45.3万元。 日前,一场“崖畔星语·秋声温野”夏日音乐节在陈家铺村热闹上演。古村与音乐的“邂逅”让来此避暑休假的上海游客袁晓莉感到既新奇又惬意。这场音乐节也激活了乡村夏日“夜经济”。活动期间,周边各大民宿呈现客满情况。“除了现代音乐演出,我们还组织了传统戏剧表演,进一步丰富村民和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好满足大家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陈家铺村党总支书记鲍朝火说,村里也在通过艺术节、驻地创作等创新形式来提升村庄吸引力。如今,一个个曾经冷清的“空壳村”变成小有名气的“网红村”,络绎不绝的游客慕名前来,点亮古村烟火气,静心享受慢生活,寻找心中理想之乡。 古典意境与现代艺术交相辉映 让乡村重新焕发活力,需要从“建设乡村”到“运营乡村”的思维转变,激发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同样受益于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的实施,三都乡松庄村借机系统修缮了村里的古民居、古桥和古道,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和历史肌理得以保留延续。为避免走上同质化的乡村游路线,村里决定营造艺术氛围,以文化艺术赋能乡村建设。漫步松庄村,随处洋溢着艺术气息。在村内一角,有一座名为“织”的现代美术馆。近期,一场名为“未织之境”的主题展在此开展,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展览展出了国内外艺术家与当地村民共创的艺术作品,涵盖竹编、棕编、畲族彩带编织等非遗技艺。村民徐家美指着其中一件作品自豪地说道:“这是我编的竹篮,没想到我也能算半个艺术家。” 起初,许多村民对建美术馆心中没底。为打消村民疑虑,三都乡政府依托“三乡人”(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共富协商机制,多次组织村民和业主代表议事讨论,一方面详细介绍美术馆设计理念和建设规划,另一方面挨家挨户讲解,最终打动了有顾虑的村民。随着认知的提升和各类文化活动走进乡村,潜移默化间,村民也逐渐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最终演变为“创造者”。77岁的村民叶金娟闲暇之余常到隔壁民宿串门,与大家一同作画,创作灵感源于村居生活;村民李文生喜好写毛笔字,他的书法作品被印在松阳特产“端午茶”的包装盒上,每卖出一盒,他就能收到设计费。由艺术家和村民共创的作品,还被转化成明信片、冰箱贴等文创产品,销售至各地。 以艺术的方式介入乡村建设,用乡村运营助力乡村发展,能有效激活人的个体价值和乡村资源价值。松庄村党总支书记叶根忠欣喜于艺术带来的改变。“艺术乡建是条走得通、走得好的振兴路。”他说,得益于艺术创作的价值转化,村集体收入不断增加,全村游客量年增长20%以上,2024年文旅收入突破500万元。今年1月的“艺术共创分享会”上,参与文创设计的村民都收到了设计分红。 去年年底,松庄村入选了第二批“浙江省艺术乡建特色村”。人文乡村建设,归根结底是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松庄村的发展实践是我县推进人文乡村建设,以艺术赋能传统村落焕新蝶变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县迭代“拯救老屋行动”4.0版,以“旅居计划”吸引“原乡人种产业、归乡人种文化、新乡人种创意”,6000余名新乡人、返乡人与乡村“双向奔赴”;持续深化“艺术家入驻乡村计划”等“艺术乡建”活动,目前已签约入驻艺术家56人、工作室21个;依托修缮老屋建设文化礼堂、农家书屋、乡村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助力乡村“四治融合”。从传统村落活态传承发展的松阳实践可以发现,艺术赋能传统村落发展无疑是一条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可行路径。下一步,我县将继续实施传统村落活态传承机制改革,推进传统村落特色保护区建设,激活乡土文化活力、壮大乡村文化产业,让乡村“留得住乡愁、抓得住机遇、看得到未来”,努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高地的乡村样板。 作者:徐明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叶洋灵 孙志华 吴胜 时间:2025年9月18日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