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
|
松阳茶产业提升突显“松阳模式” 一个产业连结千家万户; 一个品牌享誉大江南北; 一个市场吸引八方茶商。 阳春三月,松阳百里茶乡欢声笑语;茶叶市场交易繁忙,车水马龙。正当全世界遭遇金融风暴,经济陷入“寒冬”之时,松古大地却经受住了经济寒潮的考验,广大茶农品尝到了茶产业升级改造带来的丰收喜悦。“一张叶子”使松阳乡村生机勃勃。 松阳是地处浙西南一隅的山区小县,桑叶、烟叶、茶叶曾是松阳人民引以自豪的“三张叶子”,如今,唯有茶叶一枝独秀,愈发鲜艳。近年来,松阳县秉承1800余年的悠久茶文化,弘扬松阳人民精耕细作的农耕传统,把茶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实施文化兴茶、品牌兴茶、科技兴茶、龙头兴茶、市场兴茶战略,全力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中国绿茶集散地”的“一县一地”现代生态农业区域品牌,全县茶园面积已达10.5万亩,并以浙南茶叶市场为依托,以一亩带动万亩的强大推动力,辐射周边县市遂昌、武义、云和、丽水以及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安徽省等地茶园100余万亩,惠及茶农30万。 松阳茶产业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正以更加蓬勃的发展生机顺势而上,迈入全国产茶大县行列,获得“中国绿茶集散地”、”、“中国名茶之乡”、“浙江省茶叶产业强县”的美誉。2008年,松阳县作为全国5个茶叶强县之一,在世界茶叶大会上推介松阳茶叶。茶产业在促进松阳农民增收中作用日益显现,2008年,全县农民纯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茶叶。 松阳,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县,短短几年因茶产业的发展而名声鹊起,其“品牌兴市、市场兴商、茶商兴业”的“松阳模式”,倍受业界关注。 模式亮点:提升品牌竞争力 “松古山川原生秀,天地之性银猴茶。曲身披毫色隐翠,香气幽长味特珍”。这是一首盛赞松阳银猴茶叶的诗句。诚如斯言,松阳发挥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从80年代初期注册“松阳银猴”商标起,就开始了松阳茶叶品牌的创业之路。 优秀的品牌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松阳茶叶品牌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底蕴中打造出来的。在松阳历史上,横山茶、万寿茶、下街茶,弥香远近,众多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赞美松阳茶文化的诗篇。1929年,在西湖博览会上,松阳茶叶获得一等奖,享誉一隅。近年来,松阳确定了“松阳银猴”作为茶叶的主打品牌。为了打响该品牌,松阳成立了“松阳银猴”专业合作社,整合全县主要加工企业,开发银猴、山兰、白茶、龙剑、香茶等六大系列产品,联手打造;同时县里还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斥资700多万元,先后到杭州、上海、济南、北京等地举办产品推介会、品茶会,足迹遍布国内20多个省(市)。2007年5月,“松阳银猴”首次跨出国门,参加在泰国举办的亚洲食品节,进而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并继续开始外拓步伐。“松阳银猴”的知名度显著提高,在茶叶消费市场声名鹊起,先后摘得“中国文化名茶”、“浙江十大名茶”等二十多项桂冠。2008年,“松阳银猴”白茶又成为国务院紫光阁接待指定用茶。“松阳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千年文化赋予了品牌灵魂,品质则给了松阳茶叶站稳市场的内涵。近年来,松阳县充分发挥了得天独厚的茶叶生长环境的优势,在种植、加工环节严格把关,制定了统一的生产加工标准。通过引进良种、嫁接改造、改植换种等措施,建设高标准茶叶基地,每年全县茶叶以万亩的幅度递增,良种茶园目前达到9.71万亩,良种率达92.5%,位居全省首位。同时,2006年,在全国绿茶产区中率先推广应用茶叶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关键技术,实施清洁化生产提高茶叶质量。 在茶产业发展进程中,随着“松阳银猴”知名度的逐步打响,松阳适时提出了“一县一地”现代农业区域品牌的创建目标,从打造茶产品品牌向打造茶叶产业品牌转型,实现品牌战略的提升,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在加大对外宣传的基础上,松阳县还不惜花“重金”把外地的专家、学者、客商请进来,2007年以来,松阳县先后举办了“松阳银猴”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中国?“松阳银猴”开茶节暨茶商大会等全国性的茶事活动,通过议茶事,谋发展,签署“倡导茶为国饮,彰显茶商风范”的宣言,立志生态立茶,诚信经营,让茶叶界更多地了解松阳茶叶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并积极争取各类“金名片”、制定地方标准等形式,逐渐亮出了松阳的茶产业区域名片。目前,松阳已拥有“中国绿茶集散地”、“中国名茶之乡”、“浙江省茶叶产业强县”、“松阳茶”、“农业部定点市场”五张金名片,松阳茶产业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品牌就是效益。“松阳银猴”、“松阳茶”、“一县一地”品牌为松阳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繁荣和生机,今年春茶开采后,白茶茶青最高卖出300元/公斤,乌牛早茶青最高卖到140元/公斤。春茶采摘旺季,采茶工成了紧缺资源,采茶不但成为当地农民的增收门路,而且也吸引了县外、省外的采茶工蜂拥而至,他们每天采茶可赚50至100元。目前,到松阳采茶的外来采茶工有4000余人,大多来自江西、云南、安徽、四川、广西、贵州、湖南等省。新兴乡下源口村近段时间就有700余名江西、湖南的采茶工在该村采茶。 模式亮点:拓展市场辐射面 处于中国绿茶主产区腹地的松阳,与传统的皖、浙、赣绿茶金三角接壤,又与闽北的绿茶产区相邻,在这片绿茶产区中,除计划经济年代的少数几个产茶大县外,大部分县、市的茶叶种植规模偏小,更别提市场建设了。针对浙南地区茶叶市场建设空白的现状,松阳率先兴建了松阳茶叶交易市场,占得先机。 浙南茶叶市场于1993年建立,在茶产业得到发展后,应势而建的市场三易场址,目前已建成占地100亩、店面200间、摊位10000个的大市场。现已成为农业部定点市场、浙江省重点市场、浙江省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浙江省重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及浙江省四星级文明规范市场。 浙南茶叶市场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茶农和茶商的信心。随着市场知名度的增大与茶叶交易量的上升,该市场加强了无形市场建设,目前健全了电子商务、信息网络、现代物流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逐年完善其服务功能,为广大茶商交易、传播茶界信息、交流茶经搭建平台。今年该市场新建了场内网上店铺展示平台,市场B区的经营户胡尚清就是网络平台的受益者,店铺资料上传到网站不到一个星期,广州、湖南的茶商纷纷打电话询问茶叶行情,并达成了交易意向。 为了让市场更具竞争力,松阳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茶商开辟“绿色通道”,创建便捷、高效、优质的茶叶销售市场环境。市场作为业主加强与外地客商的沟通,建立定期访问机制,并对茶叶收购量达到较大规模的外地客商发放“创业绿卡”,同时,还积极探索建立“茶农+农业合作社+市场”三者紧密合作的茶叶生产流通一条龙经营模式,吸引了八方客商。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企业停产、关闭,松阳县紧紧抓住茶叶特色产业,适时举办了开茶节,吸引各地客商齐聚松阳,使前来松阳交易的客商增加20%以上。开茶节后,仅与浙南茶叶市场E区的孟文化一家店铺交易的茶商就增加了8位,销售地区也从原先的山东济南、德州等地扩大到枣庄、滕州等城市,销售额比往年增加了近400万元。 2008年,浙南茶叶市场交易总量达3万吨,交易额6.7亿元,市场年交易量和年交易额均居全省各大市场首位。松阳农民人均收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反而增长了17.8 %,其中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茶产业。今年自2月14日浙南茶叶市场开市以来至3月20日,市场交易量达410吨,交易额1.65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的120吨、0.43亿元增长了241.67%和283.72%,市场人流量达到4000余人左右,3月20日以后达6000-7000人。目前,除本地及周边县市遂昌、武义、云和、丽水、龙游、淳安、磐安、开化的茶农外,还有福建、江西、安徽、四川、广西、贵州、湖南等省的茶农前来交易。这段时间前来采购茶叶的茶商有1200人左右,比上年增加了30%,这些茶商中,来自江苏、山东、上海、北京、广东、河北、甘肃、陕西等地省外的茶商有800人左右,另外400名茶商来自省内的萧山、新昌、金华、绍兴等地。 为了给茶农提供更好的茶叶交易平台,根据茶叶生产特点,松阳在各重点产茶乡镇建立了10个茶青市场,全县80%以上的鲜叶通过茶青市场流通,茶青年交易量达31500吨,通过茶青市场的建设,畅通了茶青销售,使茶农获得最佳效益,调动了茶农的种茶积极性,促进了种植规模的发展,有效推进茶产业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西屏镇的何科伟承包了15亩乌牛早,今年以来他已经销售茶青800余斤,收入4万余元,与往年相比茶青的收入增长了20%。 此外,松阳县还精心编织销售“大网”,有针对性地选择苏州、济南等消费大市,与当地的茶叶市场结为友好市场,借产销联姻更好地宣传和推广松阳茶叶;看准时机,及时组织了茶叶企业、生产大户、流通人员到中国北方茶城开设直销点,在华北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石家庄商城内进一步构建县外市场网络。近期,松阳还提出了在巩固以济南、青岛为中心的北方市场和以兰州为中心的西北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东北等其他地区市场的口号,这一举措进一步加强了松阳茶叶与全国大市场的对接,把千家万户茶叶生产与“千变万化”市场对接起来,实现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借着松阳茶响亮的品牌优势,在“一县一地”区域品牌的强势拉动下,借助产销联姻的推动力,松阳已云集全国10多个省市的2000余名外地茶商。 模式亮点:引导茶商做精英 随着浙南茶叶市场功能的进一步完善,茶叶市场网络的逐步健全,松阳茶产业的分工更趋细化,形成了种茶的只管种、制茶的只管制、销售的只管销的产业分工格局,许多茶农在天长日久的市场淘金中日渐成熟,随即分化、升级,他们尝试着当茶叶经纪人,开茶叶经营店、办茶厂、开茶楼,继而走出松阳,外出开拓市场,实现了茶农到茶商的靓丽转身。 刘以尧是新兴乡横溪村人,他就是成功实现靓丽转身的茶商之一。2000年,刘以尧夫妇一边种植茶叶,一边拿出多年的积蓄10余万元买了茶叶加工机械、改建了厂房,尝试着加工茶叶。经过几年摸索,他加工茶叶的技术越发娴熟,产品也深受客户的喜爱。随着食品安全行业入市门槛的提高,刘以尧还斥资100余万元,按照茶叶生产标准化要求兴建了松阳县越峰茶厂,并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QS证),在家里办起了茶叶加工厂,不出家门一年加工的6万公斤茶叶就被外地茶商抢购一空。目前,全县已发展获得QS认证的茶叶加工企业16家,标准化茶叶加工厂100家。 现今,人口仅23万的松阳县出现了数千位本地茶商。茶商们加工生产了针形、扁形、螺形、眉形等种类齐全的绿茶,通过在北京、青岛、石家庄、兰州等10多个省市设立专卖店或销售窗口,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 松阳县政府也适时出台了政策,拨出专款对县内外流通大户进行奖励,鼓励他们为发展松阳茶产业作贡献,更好地发挥以销带产的引领力,推进松阳茶产业更好地发展。王坤是受到表彰的苏州客商,他说:“我在松阳经营茶叶已有11年了,见证了松阳茶叶销售市场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政府特地奖励我们这些外地茶叶经销商,这对我们来说是鼓励,更是责任,我们决心把松阳茶叶销售渠道越拓越宽。”松阳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茶叶品种齐全、品质好、价格实惠、产量充足等有利条件,吸引着县外、省外的茶商赴松经商,并由“小老板”向“大老板”转变,在商海中不断成熟,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经过连续3年考察,从事茶叶销售近20年的萧山茶商郑建标把杭州狮峰苑实业有限公司收购点落户在松阳,并对自己的投资信心十足。来自金华的茶商叶建林在松阳从事茶叶交易已有10余年的历史了,他在松阳的新兴乡上安村成立了大自然茶业有限公司,参与松阳茶的生产和销售,并把产品销售到青岛。随着松阳茶叶知名度的上升,青岛松阳茶的销售量日益增长,2008年仅他一家一年销售松阳茶的产值就达1000万元。和他一样,还有来自义乌的朱小勇、福建的叶云金、翁国峰等外地茶商近40余人,一起在松阳至青岛之间建起了一座“交易大桥”,近两年来,松阳茶仅销售到青岛地区的产值一年就超过一个亿。来自云和县的范正荣是一位有20多年茶叶经销资历的茶商,日渐饱和的供货市场让他意识到,企业要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发展茶叶精深加工是大势所趋。而此时,松阳也提出了在稳定以“松阳银猴”为主的名优茶生产的基础上,以增值、健康和多样化为目标,拓展茶叶的功能,延长茶叶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以降低产业风险的发展新思路,建立了松阳生态茶叶加工园区。2008年范正荣投资了7500万元,把浙江振通宏茶业有限公司落户在茶叶加工园区内,向茶叶深加工领域进军。这也标志着松阳茶产业实现了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迈进的新跨越,在推进茶产业发展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据了解,下半年该公司将投入3000余万元建设速溶茶生产线,年产量达6000吨。茶商经营领域的拓展,经营模式的转变,为松阳茶产业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松阳茶产业的发展,为茶商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他们逐渐走向成熟,队伍逐渐壮大,他们把松阳名优茶销往上海、江苏、山东、广东、陕西、甘肃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甚至还远销港澳、欧美、东南亚各国。茶市孕育了茶商,茶商推动了茶市的繁荣,继而推动了松阳茶产业的发展。 来源:中国松阳茶网作者:孙志华编辑:杨倩 2009年03月25日10:56:26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