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别瞒我了”
2009年 3月9日 星期一 晴
身患重病的我识破了那善意的谎言,爸爸妈妈承受这样的负担,我有好多心里话想要对他们说。……最后,我想对爸爸妈妈说,你们的女儿是勇敢的,……为了治好病我什么都可以不怕,记住,我是勇敢、坚强、没有眼泪的女孩!
这是松阳十岁的白血病女孩周婉婷病床日记中的第一篇。尽管病魔折磨下,这位小女孩的生命危在旦夕,但是她的从容与坚强、对生命的渴望,感动了一座城市,一场名为“倾城之爱”的爱心行动在周婉婷父母打工地安徽黄山上演。
小女孩的病情得到了缓解,新的希望也随之而来。在漫长的化疗和等待中,从医院传来的好消息:她的骨髓终于配型成功了。作为小女孩的家乡,丽水能否接过黄山传递过来的“爱心接力棒”,创造生命的奇迹?
白血病女童的病床日记
十岁的小女孩,本该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时光,然而对于周婉婷来说,白血病魔的突然降临,让她失去了童年的快乐。
家住松阳县新处乡庄后村的周婉婷,父母一直在安徽省黄山市打工。父母在当地开了一个小豆腐作坊,小婉婷也跟随父母到黄山市屯溪区阳湖镇中心小学读书,去年3月3日,正在读书的她突然高烧不止,不久就被查出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一厄运,击垮了这个家。
小婉婷的母亲王美娇说:“当时的婉婷口腔感染,整个人跟黑炭一样,医生说没希望了,让我放弃,但是我作为一个母亲怎么舍得放弃自己的孩子?”
上学期间,小婉婷就爱写作,自打身患重病后,小婉婷便用日记的形式记下了一个女孩对生命的渴望,对绝症的抗争。她说:“刚开始知道自己得这个病的时候很害怕,但是现在我最担心的是我的学习是不是还能赶上,以及家里的经济负担。”
“在病房第7天,整整一周了。无聊的世界让我真孤独,每天躺在病床上,……我好想读书,好想我的同学们。”这是2009年3月10日小婉婷写的日记《好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中的内容。
在另一篇《妈妈别哭》的日记中,小婉婷写道:“3月18日,阴,星期三。今天是化疗的第9天,……我觉得很痛苦,可是为了生存,我咬牙都挺过来了。有时我看到妈妈在哭,我叫妈妈别哭,我说没事的,我一定会挺过去,其实我心里很难过,因为我才九岁,我不想离开,我还要读书。”
小婉婷的日记写得很简单,但是很真实,将一个白血病患儿真实的经历和感受逐日记下,字里行间透露出小女孩对生命的渴望。
东拼西凑借来的十余万元钱,很快就花完了,无奈之下,王美娇夫妇带着女儿的日记本走进了《黄山日报》求助。
“记录生命”引发黄山“倾城之爱”
“看了小女孩的日记,我们也被深深感动了。”《黄山日报》记者方伟告诉本报记者,当时小婉婷的情况非常糟糕,入院后,长发逐渐脱落,牙齿一颗颗掉光……采访返回报社后,方伟将小婉婷的日记取名《记录生命》,刊登在《黄山日报·黄山晨刊》上。一个女童对生命的渴望,对绝症的抗争,对落下功课的担忧,传播开后,牵起无数爱心。
去年5月31日,黄山市举办了“倾城之爱”救助婉婷大型慈善晚会。与此同时,当地200多名青年自愿者在黄山市的大街小巷为周婉婷筹集善款。带着黄山市民的22万元爱心捐款,小婉婷北上来到北京市道培医院治疗。然而,由于一下子找不到匹配的骨髓,周婉婷的病情仅仅是控制在相对稳定中。
短短一年时间,小婉婷先后八次前往北京治疗,22万的爱心捐款也在反反复复的化疗中所剩无几。而此时,医院方面传来好消息,在台湾的骨髓捐献者中找到了与婉婷相配血型的骨髓了。今年10月,王美娇带着女儿踏上了回家的路。
“爱心接力”期待奇迹
昨天,记者看到周婉婷的时候,她和母亲刚刚从医院做血常规回来,为了便于检查,这段时间,他们临时住在了松阳县城一位亲戚家中。
就在记者采访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松阳市民,委托当地一位记者,给小婉婷家送来了钱,接过爱心款,母女俩泪流满面。
“婉婷的学习成绩不错,这一年时间,我们先后八次去北京治疗,功课断断续续落下不少,她经常躺在病床上自己补习。”说起乖巧懂事的女儿,王美娇的眼里噙着泪水:“如果治不好,就把孩子的遗体捐献出来,作为对社会的回报!”
“孩子的病情已经拖了一年多了,医院方面已经催过多次,再不抓紧手术,孩子的病情会越来越危险。”王美娇告诉记者,当时黄山市民捐来的爱心款只剩下6万多元,这离骨髓移植手术的费用还有不小的差距。
尽管命运是如此的不幸,可对于生命的渴望,却让小婉婷一直拥有一颗坚强的心。她改编了一首歌送给关心她的好心人:“每一次都在病魔挣扎中坚强,每一次就算打针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有多少好心人对我的牵挂,带我飞,飞过绝望……”
小婉婷日记和歌声中透露出的坚强,让人感动。小女孩客居的黄山市民已经用他们博大的爱发起了这场“爱心接力”,作为家乡人,我们期待着丽水市民能接过安徽市民传递过来的“爱心接力棒”,为她伸出援助之手吧,共同创造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