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在线 > 丽水新闻 > 俞佳友:万阜农民的“记者兄弟”

俞佳友:万阜农民的“记者兄弟”

来源: 丽水日报 作者: 李洪波 徐晓军 编辑: 吴胜 2011-03-17

 他是一名记者,却毅然选择深山农村为自己成长的“肥沃土壤”。扎根基层两年多时间,他为农民解难题,带领农民致富。虽是省城来的农村工作指导员,青田万阜乡的群众却对他非常信任,把这个贴心又乐于助人的“外来客”当成自己的亲人,大事小事都想着找他……
俞佳友:万阜农民的“记者兄弟”
 
 

  本报记者 李洪波 徐晓军

  他,是一名来自省城的记者。2009年2月,作为农村工作指导员的他,自告奋勇来到青田县最偏远乡镇之一的万阜乡,并在这个大山里的贫困乡,一呆就是两年多。

  他,在没有写稿任务的情况下,在万阜的两年多时间里,白天工作,晚上写稿,发表了230余篇稿件。凭借记者的身份,努力把外界的信息和技术带进万阜,通过稿件把万阜乡的情况告诉外界,切实为百姓排忧解难,并帮助一大批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

  他,全乡8个行政村、90个自然村,只要有人在家的,都上门走访过。万阜乡党委书记季焕平说,“我和他一起进村,同他打招呼的村民比我还多……”

  这位如今被万阜的百姓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亲切地称为“记者兄弟”,大事小事都找来帮忙的人,就是浙江日报记者、农村工作指导员、乡党委副书记俞佳友。

  有困难,找“俞记”

  在万阜,许多村民都记有俞佳友的手机号码,他的手机是24小时开机的。

  “有困难,找‘俞记’。”村民们这样说。每次走访,俞佳友总会主动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对方,并交待一句:“有事情就打电话给我。”

  “万阜乡亲,都是我的亲人,我不帮他们还帮谁呢!”俞佳友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蒲州村村民吴如花永远不会忘记去年的2月10日。那天清晨,怀胎10月的她即将临盆生子,得赶紧送县医院,可偏僻的山区又找不到去县城的车子。看着妻子疼痛难忍,吴如花的爱人心急如焚,万般无奈之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电话向俞佳友求助。了解情况后,俞佳友二话没说,开着自己的私家车马上赶了过去,随后又花了4个多小时将产妇安全地送到了青田,平安地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

  如今,吴如花的儿子华琰已有13个月大,开始牙牙学语。每次见到那胖小子,俞佳友总会亲热地把他抱在怀里,说:“来,我看看我的干儿子。”小家伙就会咧开嘴对着俞佳友笑。

  万阜乡地处偏远,全天只有一班中巴车往返县城。因为好帮人,俞佳友的私车在万阜乡慢慢成了村民们熟悉的“公交车”、“救护车”。在万阜乡,不少村民都坐过俞佳友的车。有的村民要付钱给他,俞佳友说:“那是非法营运,我帮忙哪能收钱呢!”但出车的次数多了,磕磕碰碰的机会也就多了。为此,他的车差点上了保险公司的“黑名单”。两年多时间里,俞佳友的私车跑了近7万公里,光轮胎就换了11只。

  “孩子虽然最终走了,不过,没有俞记者帮助,明明不可能多活那么长时间。”双眼噙泪,万阜村村民周秀琴一家对俞佳友充满了感激。在和村干部一起入村了解低收入农户生活生产情况时,俞佳友看到了夏明明。当时夏明明坐在椅子上,左腿肿得吓人,几乎和腰一样粗。由于没钱做大规模治疗,周秀琴只能每天用草药为儿子敷腿。临走前,俞佳友掏出身上仅有的1500元钱给了夏家。

  回来后,俞佳友四处打听擅长治疗肿瘤的医院,并连续发出了《妈妈,我想活下去——18岁男孩发出生命的呼唤》、《记者村官和骨癌男孩的故事》等报道,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帮助夏明明。在他的努力下,夏明明一家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11万多元。生前,夏明明在给浙报集团的感谢信中写道:“他的亲切关怀、他的无私解囊……让无助的我得到了人间的关怀和帮助!我从心里深深地感谢他——俞佳友叔叔。”

  万阜乡敬老院里的老人们也经常念叨着俞佳友的好。“他心里总惦着我们这些老人,帮我们解决困难和问题,陪我们聊天,真是个好人呀!”78岁的蒋孟全老人说。

  每隔几天,俞佳友都会到敬老院去看看老人。去年,敬老院的有线电视被雷电击坏,孤独的老人们几天看不到电视节目。获悉情况后,俞佳友立即联系县广电局,并在青田县副县长郭庆的帮助下,重新为敬老院安装了有线电视。了解到敬老院里的老人冬天怕冷,俞佳友又四处联系,最后通过一家企业向敬老院捐赠了40余床新棉被。敬老院院长潘斌感慨道:“对我们院里的老人,俞记者真的是比自家儿女还上心。”

  “他们富了,我最开心”

  如今,万阜乡柘垟村村民邱富满不用再为买盐钱发愁了。邱富满的邻居刘宝兰笑着说:“前两年他家里钱紧张时,可是买包盐都要到我店里赊的。”

  “去年种了3亩多茄子,虽然技术没学好,但也赚了1万多元。”邱富满说。

  3月14日,黄昏时分。记者在柘垟村的山地、梯田中看到,到处都是农民忙碌的身影。“现在家家户户都忙着肥田、育秧、种菜,你想劝也劝不住了。”柘垟村较早开始种菜的周秀明乐呵呵地说。

  而在两年前,俞佳友刚开始劝村民种菜时,却是另一番场景。

  万阜乡是个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山区乡,8个行政村90个自然村的8776名村民,散落在深山各处。全乡有近四分之一的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2500元。许多农民的房屋,甚至简单得连门也没装。

  2009年,初到万阜的俞佳友,和其他乡领导一起深入调研后,认定打造高山效益农业,发展高山蔬菜、稻田养鱼、杨梅和油茶等,是符合万阜发展的好路子。说干就干,怀着满腔激情,俞佳友挨家挨户地把茄子苗等送到农民手里。可结果应者寥寥,只有少数村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下了第一批高山蔬菜。

  “拿笔的书生不一定懂‘拿锄头’的事,乡亲们都怀疑着呢。”周秀明说,“毕竟上世纪90年代村民也曾种过茄子,最后却卖不掉,5分钱一斤都没人要。” 

  俞佳友没有泄气,他知道万事开头难。从那时起,他一心扑在了高山蔬菜上,请来技术人员指导农民防治病虫害;利用跑农业线记者的优势,到青田县农业部门找熟人联系收购商;把茄子运到青田县城,送到市场、饭店请人品尝;在各个媒体上发表文章,为高山蔬菜吆喝……

  2009年,在俞佳友发动下种了5亩多高山茄子的刘宝兰第一年就尝到了甜头。当年6月,几辆蓝色大卡车打破了山乡的宁静。“客商把车开到了家门口收购茄子。”刘宝兰说起当时的场景,仍难掩激动,“接下来一个月,天天有卡车进村,我们都后悔种少了!”

  种菜第一年,刘宝兰赚了3万多元。第二年,她扩大规模种了10亩,全年收入8万多元。“今年我还要再多种点。”刘宝兰说。柘垟村的村民也都被带动起来了。2010年,全村高山蔬菜种植面积扩至300多亩,今年预计将达到500多亩。

  “好东西没有品牌,也卖不出好价钱。”俞佳友还将城市里的品牌意识带进了大山。

  “刘基菜园”是万阜乡主打的高山蔬菜品牌。然而多年来,由于消息闭塞和推广不力,品牌影响力并不大。俞佳友通过各种渠道托人催办,成功注册“刘基菜园”商标,第一时间办好了高山蔬菜进超市所需的条形码,并利用记者优势加强对“刘基菜园”品牌的宣传。

  有了品牌的万阜茄子,身价倍增,从不到1元1斤涨到3.5元,还被抢购一空。村民们笑着说:“以前种水稻1亩收入1000元,现在1亩茄子能收入1万,是种水稻的10倍。”去年4月1日,干菜加工商胡从良还在意大利开出第一家干菜销售店,将万阜乡的干菜远销到了欧洲。自家种的菜能卖到欧洲,这是乡亲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俞佳友继续“推波助澜”,及时在《浙江日报》等省级媒体发消息20余篇,不久青田县城又开出了第二家干菜连锁店。

  如今,万阜乡的高山蔬菜已经成为温州市“菜篮子”的一个供应基地。去年万阜乡农民在高山蔬菜上的收入达到近千万元。

  “他们富了,我最开心,苦点累点都不算啥。”俞佳友笑着说。

  “来到万阜工作,

  就要为万阜多做点事”  

  在万阜乡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万阜乡的群众记住了俞佳友的许多功劳。可他总是淡淡地说:“来到万阜工作,就要为万阜多做点事,这是我的职责。”

  3月14日夜,兔年以来最强冷空气影响青田。一夜之间,万阜的气温下降了10余摄氏度。

  第二天一早,6年级学生夏利东起床后,打开箱子,将折叠得整整齐齐的一件羽绒衣拿出来穿在了身上。“这件衣服很暖和,我最喜欢了。”夏利东说。

  夏利东所在的万阜乡中心小学,共有265名学生,其中一半以上学生家庭生活困难。“这里的孩子连像样的鞋都没有,大冬天两人挤一床被子。”2009年,刚到万阜的俞佳友了解情况后,心里非常难受。在《今日早报》上,他以《夏利东的鞋没有鞋底》为开篇,连续发表了30多篇系列报道,将山里孩子的贫苦告诉外界,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这所偏僻的学校。

  杭州市公安局副局长、交警支队支队长赵野松是边流泪边看完报道的。看完后,他发动了1400多名交警给学校的孩子捐款捐物。社会各界人士也都向山区的孩子们伸出了援手。去年1月,学校的每一个孩子都收到了一个爱心大礼包,内有书包、衣服、鞋袜和被子等。夏利东的羽绒衣正是爱心礼物中的一件。

  许多爱心人士还纷纷与学校的贫困学生结对助学。“有了记者叔叔的帮助,我们现在条件好多了。”二年级的陆恩惠懂事地说。这个父亲亡故、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女孩,扎着可爱的小辫子,脸上不时露出甜甜的笑容。

  曾经“早晚排队等挑水、下了大雨喝泥水”的蒲州村,如今家家户户都装上了自来水。

  上山干活回家,村民华孔标拧开水龙头,掬着一捧水舒舒服服地喝了一大口。“现在这自来水好,就像矿泉水一样。多亏了俞记者,帮我们全村人办了件大实事。”他感激地说。

  2009年2月26日晚,蒲州村村两委召开会议,研究解决797位村民的喝水难问题。这是俞佳友第一次参加村两委会议。村里要上自来水工程,却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难题,与会人员说着说着渐渐都没了信心。

  “好几届班子了,都想办成这件事,最后却都因一个‘钱’字不了了之。”蒲州村村委主任华小平说。

  俞佳友为此动了好几天的脑筋,思考解决办法。通过多次参加村两委班子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他得知蒲州村饮用水工程作为县“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总投资需45万余元,县里拨的20余万元资金已陆续到位,却仍有很大缺口。

  通过实地考察后,俞佳友特地回了一趟杭州,争取到了自己所在单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资金支持。随后,他又和乡、村干部一起,带领村民在山路上挖沟铺设水管,建造蓄水池。听说新来的指导员没日没夜地干,鞋子磨破了,手上打起了血泡,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也赶回来加入了战斗。两个多月后,工程竣工,村民在家中拧开水龙头就喝上了清澈甘甜的自来水。 “自己有点困难无所谓,

  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了”

  俞佳友在万阜乡的宿舍,是一所民房的顶层。原来乡里安排他一个人居住,当他了解到乡里原先的办公楼是危房、现在租村民的房子办公每年要花两万多元时,就和一个叫刘依容的小伙子挤到了一块。

  一个房间里,简简单单的两张床,还有一张电脑桌,上面放着俞佳友的手提电脑。房间没有厕所,也没有空调,一台电风扇还是他从杭州家里带来的。因为经常停电,电脑桌上至今仍插着两支未燃尽的蜡烛。

  “在这里苦吗?”

  “不苦。”他回答说。

  2001年,俞佳友从江西省广丰县报社调到杭州工作,结束了与妻子、女儿的两地分居。好不容易过了几年团圆的日子,2008年12月,浙报集团党委公开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俞佳友第一个报了名。晚上回到家中,当他吞吞吐吐说出这件事时,在省高院行政装备处当干警的妻子只是问了他一句“定下来没有”,俞佳友点点头。想到妻子高度近视,两只眼睛戴上眼镜视力加起来也只有0.3,刮风下雨骑车连路都看不清;又想到女儿才上小学三年级,正是需要父亲关爱的时候,俞佳友真是有点动摇了。好在妻子理解他:“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定下来了,那你就去好好干吧。”

  俞佳友的任期原定1年。2010年2月,期满的俞佳友收拾行囊准备返家时,万阜乡领导和村民的请求书却送到了浙报集团,“我们这里需要他,让他再留一年吧。”临走那天,万阜的乡亲拦着俞佳友,有的眼里满含热泪。他犹豫了,乡里情况刚刚熟悉,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做。“整整一个晚上都没睡”,直到第二天凌晨4点,俞佳友作出了决定:留任。

  2010年12月底,当任职快满两年的俞佳友再次准备回杭时,省委组织部关于农村工作指导员任期延长的一纸通知又到了他的手中。这次没有多想什么,他又坚决地留了下来。

  到万阜和留在万阜的三次决定,俞佳友事先都没有和妻子、女儿进行很好地沟通,但家里人却给了他莫大的支持。他的妻子吴飞梅说:“家里有我,放心吧。”女儿俞昕悦也很懂事:“爸爸放心吧,我会好好学习的。”

  “我自己有点困难无所谓,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了。”说到动情处,这个坚强的男人不禁语声哽咽。

  从杭州到青田,再从青田到万阜,走一趟就要一天的时间。待在万阜,俞佳友经常一两个月才回家一次,还常常是因为开会或其他事情顺带回家。有时晚上回家女儿都已经睡着,一大早他却又匆匆离开了,和女儿都没有说上一句话。

  俞佳友是女儿学校家委会的成员,可这两年一次也没有参加过家长会,每次都是妻子代劳。女儿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爸爸来年一定要参加学校定期举行的家长会,因为老师对她说过很多次了:“你都上五年级了,怎么看不到你爸爸来开家长会?班干部的家长不来开会,以后工作还怎么开展啊。”

  望着女儿企盼的眼神,俞佳友郑重地向女儿承诺:“等爸爸任期满了,一定去学校参加家长会。”可是,这个承诺却久久不能践行。

  “对家人,我心存内疚,但来到万阜却从不后悔。我很自豪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万阜人’,这段经历也将成为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俞佳友深情地说。

相关文章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