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田园松阳 > 【田园松阳•乡村】追溯杨家堂

【田园松阳•乡村】追溯杨家堂

来源: 松阳新闻网 作者: 周树林 编辑: 朱少珍 2012-08-02

   

    杨家堂村位于三都乡,村落整体坐东朝西。据记载,该村建于1655年前后,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清朝顺治12年,宋显昆最早定居到杨家堂。对于村名的来历,松阳县地名志中称:因村中有三棵交叉的樟树,故最早叫樟交堂,后改为杨家堂。

  

杨家堂村的来历

 

    杨家堂村及其宋姓来历,从其宗谱《京兆宋氏宗谱》可看出,其宋氏祖先来自西安(京兆,古都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

    宋濂为唐代名相宋璟之后裔(25世孙),而宋濂为浦江的一代世祖,其孙宋可三因绾丝藤迁于松阳县三都乡呈回村。1655年许,宋可三第八代世孙宋显昆从呈回村迁居杨家堂村。

    宋显昆迁居杨家堂村后的70余年间,杨家堂只有数间茅房,族人以卖柴、狩猎为生,生活十分艰苦。到了宋显昆曾孙宋宏堂时,却出现了“奇变”。

    关于宋宏堂,传有这样一段文字记录:宋宏堂五岁丧父,时其兄宋宏资也仅九岁,孤儿寡母,家境甚是贫苦。但其母蔡氏对兄弟俩要求甚为严格,日间要他们出去干活,入夜则教他们习文,故使兄弟两能习字断文、知书达理。一日,宋宏堂挑柴去城里卖,于泉址凉亭歇脚,拾得一内约有2000两银子的钱袋。拾得银两后,宋宏堂就在凉亭中等侯失主。失主回找时,他就将所有银两如数还与做木材板业的衢州巨商。那巨商感激不已,诚问宏堂有何要求,宋宏堂说,我什么都不要,若你能用得着我,我可否当你学徒。之后,宋宏堂就跟随那巨商学做木材板业生意。因有母亲蔡氏的谆谆教诲,宋宏堂不仅能写会算,且品德高尚,倍受世人尊重。跟随巨贾学商一段时间后,经得巨商许允,自己也另立门户,从事木材板业生意。曾数十次贩运木材到杭州,并入股杭州南星桥“松茂板行”,成了股东老板,终成松阳的木板巨商大富。宋宏堂发迹后,生活上仍省吃俭用,而将钱财用于“建厦屋、孝高堂、友兄弟……”从而逐步修建起时至今日我们尚能一见的杨家堂古居群。

 

 厚重的墙体文化

    走进杨家堂,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这些鳞次栉比的清代乾隆年间的古建筑和那一层层翘首相对的马头墙。当然也包括那些精美的雕梁画栋、门窗雕花等等。

    杨家堂古民居中几乎每家大院中都有学报、官报,有的甚至于从中堂贴到客间板壁。由于时间久远,已经没有一张是完整的了,有的学报中还留有几个字,有的几乎看不到字的影迹。

    杨家堂村1号,也即村“顶头堂”,该房为宋起艺故居,宋起艺曾是一名国学生,是最高国立大学大学生。

    杨家堂的墙体文化十分丰富,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信仰、艺术追求。

    6号房中的春夏秋冬画面,因历史久远,其中的秋景已经无法看清,4号房大门顶的朱子治家格言和2号房大门顶上《程子四箴》保存尚好,2号房天井南北侧的诗文则是乾隆的七言古诗。

    从杨家堂的墙体文化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160年前,杨家堂的宋氏祖辈们就开始重视文化教育。他们的重视并不仅仅停留于思想上,而是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如前面提到的蔡氏老太在丈夫早逝,家境贫寒的条件下,仍要求二个儿子“日耕夜读”,可以看出这位伟大母亲的思想是多么开放,对世界的认识是多么的高瞻远瞩!

    继蔡氏老太要求两个儿子“日耕夜读”之后,宋宏堂继承了母亲的传统,“念村中子弟幼小失学者,则延师设馆,歌诵之声彻于山谷”。至宋君楣(1836--1901)时,还“捐资举办迪德小学,松阳知县张纲奖给‘泽流桑梓’匾额”。其办学时间比县毓秀小学(1905年创办)还早。也正因对教育的重视,才使这样一个小山村飞出了诸多的“金凤凰”。

相关文章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