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田园松阳 宜居桃源 > 养生福地 > 【田园松阳•乡村】平静如卿

【田园松阳•乡村】平静如卿

来源: 松阳新闻网 作者: 黄春爱 刘英 编辑: 阙献荣 2012-11-19

  平卿,是我第一次听闻的村名,她在松阳谢村乡。

  在秋天走进平卿,绝对是一件幸事,秋高气爽,可以看平卿被包裹在如缎的阳光中,可以看坐落在高高山岗上的平卿却低眉善目。

  平卿的历史不长,村中的大姓主要是张姓和周姓。有村民说,平卿最早落户的人是从孟坑迁过来的孟氏,有村民说,平卿可能两三百年的光景,也有村民说平卿的周姓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村中的族谱已经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毁了。没有了族谱,对于以族聚居的村庄,就少了顺藤摸瓜的藤了。平卿的村名,总会有个由来,但我没遇到知道由来的人,或许,那个由来已经丢在时光的途中。

  平卿没有大户人家,应该没出过大富大贵之人,但平卿却出过一个名医,他就是张麟书(1827~1898),字锡瑞,号镜斋,“岁贡生,儒学训导。博学多能,专精医术,名噪一时。凡有痼疾,一经疗治,无不立愈。有童子,手足疯痺,寸步不能移,求治于张,为立一方,嘱以百剂,已服五十剂,病者请改方,张曰:‘定须百剂,方能获愈。’后如命而服,遂愈。著有《经验医方》行世,寿逾古稀,人皆称为名医。”

  从高处看平卿村,她尤如一个黑色的圆圈,一幢幢黑瓦黄墙,有意无意地站成一个圈,在一个平常的山岗上,开始了烟火的历史。随便走进一户村民的家,信步登上木梯,沿着木板楼面,从木格子的窗户往外看,每扇窗子都是一帧风景,窗台上是闲置的陶陶罐罐,还有秋收的小农具。只是,住在屋子里的人没有欣赏的雅兴,“入芝兰室,久闻而不香”,外来的人却能轻而易举地发现她的美。

  阳光下,最适合晾晒,房前屋后,但凡有条件的地方都搭了晒排,没条件的,低矮的屋檐也可将就,篿箕上,晾着一个个红的绿的辣椒,或是焯过的四季豆,也有煮过未煮过的花生,还有红豆绿豆,都等着被秋日晒干归仓收放。路边,一个个贴着五谷丰登的谷仓被铁将军把着门,却火热地等待着谷子的归仓。

  人是村庄中最生动的风景。平卿的老女人头上包着毛巾,毛巾下面看不到的地方是被她们在脑后轻轻挽起的发髻,她们喜欢身着青蓝色衣服。没有去过大山里头的人,想象不出大山里头是什么模样,来到平卿我才有所发觉,其实大山里头,就是比镇子安静些,小一些,人也少一些罢了。

  平卿村500来人口,已经有一半的人在外面工作生活着,内村13号的一个张姓户主,因为感冒没有上山,我喝着他种的高山茶,与他聊着天,他兄弟四个,只他一家人住在村中,他一双孩子,也都在外面,女儿嫁到了衢州,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快递公司工作,也在衢州买了房子,因为衢州的房子便宜。他坐在门外,一只黄狗卧在家中正厅,闭目养神,一抹秋阳挂在他家的半个天井上。张大叔说,他的房子应该是村中算老的,那时,他房子外侧有个大门,从大门进来,里头全是一幢连着一幢的房子。如今,他房子左前方的房子已经消失,左后方的房子遭遇了一场大火,只剩下高高的黄泥墙和黑色的烟痕,高高的岩石墙基颜色陈旧,还能让人回想起往昔,曾经的热闹。

  村子如此安静,是因为城市太过喧闹,村中的小店没有高音喇叭的叫卖,没有摇滚通俗歌曲的抒情,所以,一两声孩童的嬉闹声一会儿就被风给吹散了,一两声村民相遇的寒喧声也一会就如尘埃落地了,徒留石阶与野草、黑瓦与黄墙、木门与对联、烟囱与天空的相对无语。

  临近中午的时候,在山上的挑着蛇壳袋陆续回来了,蛇壳袋并不圆润,村民说里头装的是四季豆,目前四季豆已下架。待村中的广播响起,村民烧午饭的意识就能如期醒来,拿菜、洗菜、下锅,城市里消失多年的炊烟如期在村中的黑瓦间升起,其实村中也有很多烟囱已经“退休”,“退休”的烟囱就头上戴个铁锅,防止雨水对土灶的问候。

  在一片金黄中收割稻子的中年汉子还在挥汗如雨,屋前屋后的谷子已经被家中的婆娘翻晒了几遍,估计再晒个一日光景,那谷子的香味就出来了,这也是一年中最忙碌最充实的季节。相信鹰的眼光,我也喜欢在鹰落下的阴影下,那个平静安逸的名叫平卿的村庄。

相关文章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