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站内搜索: | |||||
|
红色古寨安岱后来源: 松阳新闻网 作者: 郑忠民 编辑: 阙献荣 2012-12-04 八年前,我曾数次游览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民乡安岱后村,如今,再次走进安岱后,重温当年情景。安岱后村的变化不是很大,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进入村口,那高耸的骑路牌楼上“红色古寨”四个大字闪着红光。村口左侧社庙白墙上的红军标语“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依然夺目。那六角翘檐的纪念亭内,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碑碑文记录着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革命历史。 安岱后地处闽、浙、赣边界,周围崇山峻岭,古木参天,箬寮景区内万亩猴头杜鹃堪称华东一绝。村后箬寮岘为松阳最高峰,凭岘可眺松阳、遂昌、云和、龙泉四县市。当年,陈凤生、陈丹山与卢子敬曾统率五千“青帮”民众暴动达四县,震撼浙西南。1935年5月,正是箬寮山上猴头杜鹃盛开的季节,在刘英政委、粟裕师长的率领下,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几经转折来到安岱后,依托其战略要地和群众基础,建立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青帮”民众拥戴红军,“青红”携手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活动。大批“青帮”骨干入党参军,扩大了红军队伍。根据地内成立了区乡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建立了游击队、农民协会、妇女会、青年先锋队等组织。在随后的反“围剿”与突围战斗中,坚守根据地的第五纵队英勇作战,为根据地流尽了最后一滴血。青山埋忠骨,热血树丰碑。安岱后以其特殊位置、经历和人物成为人民敬仰之地。 沿台阶拾级而上,红军桥映入眼帘。红军桥原名善继桥,建于清光绪年间,为单孔木梁九间廊桥,是以前出入安岱后村的必经通道。当年红军挺进师进入安岱后村后,为了不打扰百姓,红军就在此桥两侧搭铺休息,后人遂称此桥为红军桥。1997年3月,萧克将军亲笔题写的“红军桥”碑立于桥头西侧,供人们瞻仰。看着廊桥土墙上的枪眼、掩体,“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的烽火弥漫场景浮现眼前。 走进红军主会场、安岱后乡苏维埃政府、竹溪区苏维埃政府、浙西南军分区、中共竹溪区委、安岱后村分田委员会、中共浙西南特委、红军挺进师师部所在地陈氏宗祠,瞻仰在这里展出的红军革命事迹图文,让人肃然起敬。陪同的村党支部老书记陈吴福给我们介绍陈列的红军革命历史遗物。红军首长讲话的主席台两边各插上一排红旗,显得热烈而庄严。 走进陈氏宗祠一侧的粟裕、刘英、黄富武宿舍,不禁愕然:室中除了一床、一桌、几张椅子外,几乎别无他物——当年风云人物的居室竟然如此陈旧、简陋!我们仿佛看到,红军首长正在卧室中共商战事——一个个命令就是在这里酝酿、研究、决定、发布的。 午后,我们走了一段当年的山路。不远的山头上有四棵300年以上树龄的柳杉,巍峨矗立于崎岖的山路两侧。凉风习习,带来草树的香味,令人心旷神怡。 回到村里继续闲逛。村民还象当年那样淳朴、热情。随便走进一村民家中,还没开口,一杯热茶就送到了你的面前。提起当年的烽火岁月,村民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说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笑容写满脸上,如灿烂的春光。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在外创业,多有自己的车子,自驾回村很是方便。村民的生活日新月异,定会象箬寮山上的猴头杜鹃那样,越开越艳,越开越美!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