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松阳 > 原创文学 > 忆乡村夏夜乘凉

忆乡村夏夜乘凉

来源: 松阳新闻网 作者: 雷银才 编辑: 吴胜 2013-08-20

  松阳新闻网讯 今年的七、八月间,老天流金下火,我们这一代的地球人,日夜难熬。上网浏览,偶得黄山柏人诗句:

  “张家大婶李家娘,捧碗南瓜聚稻场。

  溪水奏琴风唱曲,行云打趣月输光。

  他言昨夜猪生崽,我报今晨燕绕梁。

  最喜邻童刚学舌,仄歪脑袋问牛郎。”

  此诗句虽算不上佳,但清新好吟,不假雕琢。吟诵间,不由得忆起自己孩童时夏夜乘凉的情景。

  曾记得,自打少年记事起,家住松阳县“下乡”的山村,即使炎夏的夜间,也没有什么热的概念。回首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夜间气候,至今,还存浓浓的念想——

  小山村的夜晚,山岗小平地上,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樟树下,安放有数条溜光平滑的青石条。晚饭后,劳作了一天的人们,纷纷汇聚于此:爷爷们个个嘴含旱烟筒;青壮年则用粗劣的纸卷“炮筒”烟;勤劳的妇女们,或纳鞋底,或补衣裳;孩童们嬉闹玩耍,回声山岗……

  房子紧挨山岗的名叫樟树的阿公,是个勤快且气量大的慈祥老人。每晚都会从家里泡来一大缽“端午茶”水,置于大青石板上,再拿出六、七只瓷质小花碗,让大家舀饮。

  那时,我那一带的乡村尚未通高压电,照明点煤油,既紧缺且贵,往往是在墙角燃上一铁丝篓的松明火,使整个山岗通明。

  有时,也有些许蚊子,那个时候蚊香少,也买不起,一般是不用蚊香的。只要扎上一捆干艾草,各处熏一熏,蚊子就无踪迹了。

  八点钟光景,山风就习习而来,钻遍人身体的每个角落,爽人心扉。此时,生产队的会计,拨拉着算盘,核对着每个人的出勤,一丝不苟地记着工分簿。生产队长一边总结着今天的农活,顺便安排了明日的农活。那个时代,你别不拿生产队长当干部,他的权力大着呢!他是国家最基层的“官”,决定着每个队里村民的命运。

  做完了这些规定动作,接下来就是自选动作。

  我们一群小孩,最喜欢听樟树阿公讲“古老”(即故事)。听完一个,又缠着他讲第二个……直至樟树阿公说,今天我的“古老”讲完了,要等回去夜里肚子里生出来,明天再讲。我们方作罢。

  晚上十来点,气温就很凉了。山风吹过,阵阵发冷。人群渐次散去,回家休息睡觉去了。

  今天细想那时的光景,虽然一个工分日,只有一、两角人民币的分成,甚至连大米这样的主粮,也不能满足供应。但由于人们顺应了天气冷热的自然规律,该流汗时,就流汗。能凉爽,则凉爽。所以,那时,生病很少,尤其是各种恶性病,更是鲜见。

  当下,生活条件好了,人也变得懒了。一步路得坐车,路不走。从早到晚整天开空调,汗不出。身体各种机能,不断在退化。出现了:病龄年轻化,病情恶性化的现象。

  最近,我听一位熟识的朋友讲,一个月来,他居住在他老父亲的四都下山脱贫安置点里,上班要么走路,要么骑自行车。全身出点汗,感觉好极了。晚上,住在城郊,空气好。时间早时,走一走。尽量少开空调,睡前到楼顶上吹吹田野的风。放眼远黛,仰头数星,近听虫鸟鸣,远闻鸡犬叫。亲历这些久违的曾经熟悉的事儿,不亦乐乎!

  夏夜里,写下这些文字,闭目思想,我还是非常怀念——孩童时的那乡村夏夜乘凉!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