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
![]() |
|
兴修水利惠百姓 多彩田园写华章 来源: 作者: 陈碧鑫 编辑: 阙献荣 2013-10-11 一株株玉米、一缕缕水稻、一片片茶海,在松古大地肆虐生长;一条条末级水渠、一眼眼水源机井、一个个节水灌溉工程,遍布城乡,使松古大地筋强脉壮。 2009年,首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在松古大地拉开序幕。乘着这股东风,我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掀起高潮: 2010年,获得2010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绩效考核优秀。 2011年,获得2011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绩效考核优秀和2011年度全省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考核优秀,并被评为浙江省干堤加固先进县。 2012年,荣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 十年磨一剑,成绩非偶然。近年来,我县积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每年投入水利建设资金近2亿元,扎实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山塘水库除险加固、高效节水灌溉等水利工程建设,先后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1座,山塘整治78座,每年开工建设干堤10余千米,已累计建成松阴溪干堤30余千米;新建和修复重要堰坝10余座,完成各类渠道衬砌改造60余千米,建成固定式喷微灌2万余亩,全县各类引蓄水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1.1亿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到8.47千公顷。 广泛宣传——营造共建“小农水”良好氛围 我县是传统农业县,境内的松古平原10万亩粮田自古以来就是丽水市最大的“粮仓”。然而,松古盆地造就的独特小气候使得我县“水多水少都成灾”,对“粮仓”的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 为得到群众支持,切实抓好“小农水”项目建设与管理工作,县委、县政府将“小农水”项目建设宣传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并通过报刊、电视、网站等多种形式,对小农水建设的政策、工程建设情况与成效进行集中宣传报道,提高广大群众对项目建设的认识。 通过宣传,受益区群众认识到了该项目实施的重大意义,营造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良好氛围,使群众明确了党和政府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政策、工程规划实施方案、受益范围、工期安排、资金筹措计划等方面的要求。项目区群众还积极配合,主动投劳,参与水窖土坯开挖,砂石备料,并对渠堤两边树木及违规建筑及时组织清理,有力地推进了项目建设。 科学规划——打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体系 古语云:“民以食为天”。水利,则是千百年来关乎农业产业兴旺与否的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关乎着千千万万个老百姓的切实利益。 —直以来,松阳县委、县政府都将农田水利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我县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并成立由县委常委、分管副县长为总指挥,政协副主席为常务副总指挥,水利局局长为副总指挥的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并先后将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列入全县十大重点建设项目。 为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我县还在成立了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工作办公室,设专职人员分别负责山塘建设及喷滴灌工程建设的建设管理,并在各乡镇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实行水利建设行政首长负责制;创新水利管理机制,成立松阳县水库和堤防管理处、慧众供水公司、象溪水利站和3个水库发展公司,服务基层水利建设的能力有效提升,为实现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基础保障,全方位推动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规范管理——打通田间“最后一公里” 面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投资量大、工程点多、线长、面广的实际,我县推出了项目建设“四制”管理新模式,以确保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一是项目申报押金制度,即要求项目受益村按“每个山塘2万元,喷微灌每亩100元,渠道每公里5万元”的标准交纳保证金。此举既减少了项目随意调整等现象的发生,也确保村级自筹资金的足额到位,为项目顺利施工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在资金使用的“三专”制度,即实行专户管理、专账管理、专人管理。同时实行县级报账制,在财政局设立专户,建设单位设立专账,所有建设资金实行封闭运行管理。此举不仅在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管理上做到有据可寻,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制度上防止随意挤占挪用资金的行为,明确了资金使用范围。 三是试行集中制法人制度,即由县政府委托水利局下属的事业法人单位松阳县水库和堤防管理处担任小型农田重点县3年所有建设任务的项目法人。此举明确了责任主体,让工作落实到人,避免了推诿扯皮、“踢皮球”等现象。 四是部门资金综合利用机制,即通过与县国土、农办、建设、农综办等部门协商,把县乡河道治理与新农村建设、土地整治、农业开发等项目相结合,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将资金使用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 与此同时,在项目建设中,我县不断将工作重心由源头转向地头、老工程改造,着重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其尽早发挥效益;新建工程,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要求进行,严格技术规程,严把工程质量,做到“旱能灌、涝能排”。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