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
|
专注做生意 低调做人 来源: 松阳新闻网 作者: 宋华 鲍立 编辑: 吴胜 2014-12-16 专注做生意低调做人 ————访北京松阳商会刘建新、叶爱玲夫妇 我们采访刘建新和叶爱玲夫妇的过程颇费周折。在雅宝路商区吉利大厦三层的店铺里,我们只见到了他家的两三个店员,说明来意之后,我们在店里等候他们的到来。店里的办公设备比我们之前看到的商户要先进很多,店铺面积也大了不少。挂满墙面的衣服看起来并不是平常时尚杂志上出现的流行服饰,但是不难看出,店里的生意做得不小,连店员都比普通商户的多。 十几分钟之后,我们首先见到了他们的儿子刘亚东,这个25岁的小伙子把我们带到了一间俄式咖啡厅,他说父母随后就到。闲聊中我们得知,刘亚东之前曾在北京理工大学学习,但不到一年就决定退学从商。 “四年大学毕业之后也是要做事情的,还不如早点出来。”走出校园后,他去了父母在广州开办的服装厂,跟着父亲做管理。之后他感觉到自己知识及经验的缺乏,便到浙江大学进修了一年。现在,他打算暂时退出家族企业,去为别人打工,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见到刘建新和叶爱玲夫妇时,他们刚从北京的高档别墅区看房回来。出于生意人的敏锐和谨慎,他们刚开始并不想过多地谈论自己,一直在强调:“希望专注自己的生意,低调做人。” 出发 1998年,36岁的叶爱玲一个人从松阳县古市镇来到北京。在此之前,丈夫刘建新在家乡开办的五金厂亏损了40多万,转行开了个煤气公司。由于小地方经济发展有限,要还债还得想别的路子,于是他们决定,先由妻子叶爱玲去首都闯荡,开辟新的道路。 刚到北京时,叶爱玲连公交车都不会坐,迷路是经常的事。但是要开店做生意就必须四处考察,寻找好商机。于是,那时的叶爱玲每天穿梭在动物园、大红门等服装批发市场,了解市场信息,确定自己的开店方向。最后,由于在雅宝路搞经营的松阳老乡比较多,她决定从这里迈出事业的第一步。 对于叶爱玲来说,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零经验、零客户源和零信息,这使得她不免有些手足无措。开店的前半个月,店铺颗粒无收。 之后,隔壁店铺热情的北京商人给了她极大的帮助,他们甚至放下自己手头的生意,给她作翻译,帮她下单、订货,这让叶爱玲至今想起仍然感激不已。 那段日子,叶爱玲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到动物园批发市场进货,9点多回到店里开门做生意,下午5点多关店。回家之后,孤身一人的她便开始对着一本巴掌大小的俄语书苦学俄语。 几乎每一个来到雅宝路做生意的人都拿起过这样的小书,上面是一些日常会话用语,每句俄语下面是汉语意思和汉语读音,这样并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却被这些连普通话都不太熟练的南方人硬着头皮学下来了。在雅宝路,每一家店铺的人都能用俄语同客户自由交谈。 当问到创业初期的艰难日子时,叶爱玲只是说,苦的日子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能写一本书了。说起人生的艰难,那些辛酸总被她一带而过,也许曾经的艰难如今看来都是宝贵的财富。 叶爱玲来到北京一个月后,丈夫刘建新也从松阳来到了雅宝路,当时12岁的儿子刘亚东只能交由家乡的爷爷奶奶照顾。 在周围人的帮助下,他们在北京第一年的生意进行得非常顺利,不但没有赔钱,反而赚了二三十万,很快还清了之前办五金厂亏损的欠账。 之后,他们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2006年,刘建新在广州办起了自己的服装厂。而在整个北京松阳商会中,自己办厂的并不多。 办厂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刘建新开始经常往返于北京和广州之间,叶爱玲则主要负责北京商铺的生意。他们经营的店面已经从最初的一间壮大到现在的五间,而且还在老家松阳保留着三个店面。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