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五月初五话端午(下)

五月初五话端午(下)

  (上接1756期三版)

  松阳有句俗语:“五日端午,四日年;清明冬至在眼前。”过年只有4天假,端午却可以过5天,说明松阳人重视“端午”这个节气了。我国疆域辽阔,虽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就“端午”节习俗来看,可是大同小异,主要有赛龙舟、裹角黍、挂菖艾、缠丝线、佩香囊、躲端午、洒雄黄、竖鸭蛋、“采杂药”“斗草”等等。松阳还有“送午羹”“剃午头”等风俗。乾隆《松阳县志》云:午日以蒲艾插户、裹角黍亲友互相馈送、儿童系缕佩香囊,举家饮菖蒲、雄黄酒,溪河亦有竞渡之观。

  赛龙舟。过去,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渔民划船追赶拯救屈原。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江南这一带百越“龙的传人”的祭祀活动。直至解放初期,松阳还在南门松阴溪举办划龙舟比赛。

  包粽子。这是中国人过端午节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过去叫“角黍”“筒粽”。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馈赠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现在松阳的粽子分甜的、咸的馅和没有馅的三种。甜的馅为豆沙、枣等用糯米,咸的一般是菜干加肉、蛋黄、板栗等用粳米,没有馅的用糯米浸灰汁,煮熟。靠近遂昌的山区裹长长的圆柱形无馅粽子,就像东汉时期的灰汁粽。

  挂菖艾。《松阳县志》载:“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艾叶、菖蒲、蒜头(被称“端午三友”)挂在门框上作为重要习俗之一。家家洒扫庭园,把菖蒲、艾叶、蒜头(挂)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艾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一直以来,松阳百姓有熏艾叶驱蚊的习俗。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大蒜也有杀菌作用。可见,古人插艾叶、菖蒲、蒜头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不过,松阳人一般只挂艾叶和菖蒲,有的一直挂到腊月打蓬尘。

  缠丝线。东汉应劭的《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松阳一带主要是外婆主持系五色线的仪式。这与高龄老人去世的“长命线”不同,那是单色的,孝子白色、邻人红色。

  佩香囊。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这些香囊或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孩童也拿出来比漂亮,看谁的妈妈手更巧。

  “采杂药”。有些人认为端午节采药是松阳所特有的,其实不然。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农事历书《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制作凉茶。

  松阳人的习俗是五月初一至初五午时前,家家户户到野外采集草本、灌木植物:车前草(蛙蟆衣)、鱼腥草(秋荚呢)、百家吉、隔夜柴、消食草、菖蒲、艾叶、食凉菖、大铁灯盏、乌根呢等等。据民国版《松阳县志》载:松阳可入药的有:茯苓(土茯苓)、白术、苍术、莪术、厚朴(厚朴花)、天门冬、麦门冬、骨碎补(即猢狲薑)、丹参、沙参、苦参、土人参、山茱萸、白芷、黄精、覆盆子(即穀公莥)、蒲公英(俗名乳汁草,即黄花地丁)、紫花地丁、荆芥、半夏、五加皮、黄连、黄梔、芍药、前胡、地榆、商陆、青箱子、天南星、蒲荷、紫苏、红花、紫草、威灵仙、石菖蒲、陈皮、枳殻(枳实)、木香、淡竹叶、刘寄奴、枸杞子、甘草、栗殻、青皮、黄蘖、白芷、地骨皮(俗名野靛青)、茴香(穀茴)、桔梗、槐角、椒、无名异、薏苡仁、香附子、金银花、车前子(即蛤蟆衣)、瓜蒌、天花粉、桑白皮、何首乌、牵牛子、香薷、益母草、苍耳子、夏枯草(即地风蓬)、牛膝(俗名菓槌草)、吊兰(即石斛)、射干、艾、乌药、山樝(俗名麻车子,即唐求子)、钩籐、石韦、茵陈、蝉脱、独活、瞿麦、鬼箭羽(即檑木毒柴)、紫荆皮、牛蒡子、穀精草、苦丁茶、满地锦、虎耳草、白茅根、侧柏、荜茇、藿香、大蓼(天蓼,即大风茶)、青蒿、青黛(即靛青花)、马蓼、水蓼、半边莲、天竹黄、仙人掌、叶下白、旱莲草、毕澄茄(即山羌子)、白芨、龙牙草(即马鞭草)、龙胆草、细辛、山慈姑、寄生、金樱子(即长芰茶)、铁灯盏、小蓟、大蓟(一名野红花)、白菊花、黄菊花、常山、断肠草、宜男草、独脚仙、瑟独根(即赛掌)、鬼馒头、南烛(俗名乌饭傩)、草紫河车(即七叶一枝花)、灯芯、萱草、金星草、鱼腥草(即秋扎儿)、鲜生地、败酱(即苦衣菜)、蓖麻子、落地金钱、马勃、扁柏、辛夷、牛舌草、麦芽、穀芽、桃仁、杏仁、金锁匙、一枝香、消食子(即黑丑,又名苦株子)、五棓子、大力子、野三七、土红高丽参。百姓根据各自家庭成员体性寒热配伍,洗干净,晾干。端午日,薄饼的馅炒好后,把端午茶炒一下,晒干存放,用一年。松阳人说,端午日随便采什么药材都没有毒,因为是神仙“洗”过的。与古代的说法端午这一天是“天医星”临空,因此没有毒的一致。所以,端午茶,早在2000多年前在全国各地就盛行,且一直延续至今。不过,有些地方不注重而已。

  “斗草”。《物原》云:“始于汉武”。据《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年华记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群婴斗草图》,其玩法大抵这样: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以车前草的茎为主,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

  松阳“斗草”比之有艺术,更斗智斗勇:取一根“三棱草”,一人一头,可以分成多股,同时撕向对方,留下多者为赢;有的以猜对撕出的图形是男是女取胜。

  关于端午节,松阳人较特殊的是:

  变“躲端午”为“送端午”。“躲端午”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回娘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松阳却把“躲端午”变成“送端午”,更具人情味,因而也把端午节称“女儿节”“孝敬节”。民国《松阳县志》载:“凡女子出嫁后,每逢年节,必购备肉、面,恭送母家,谓之‘送羹’。而父母亦必回以食物,谓之‘回羹’。端午亦然。不论贫富,一律相同。虽区区薄物,亦报答亲恩之意也……”过去,一般女儿、女婿送肉面各两斤,岳父母回礼就是薄饼、粽子、麦秆扇、毛巾等物,要“倒贴”的。外孙、外孙女长大后,“送端午”的任务就交给下一代了。

  同属尊长的,端午节时,学生要给先生、学徒要给师父送端午的,师长也要给生徒回礼。另外,端午节还要“孝敬”亲娘、亲爷。小孩不到16岁之前,若认过“头娘”“樟树娘”“观音娘”“关老爷”(松阳史志办李伟春先生说,古市片还有“水井娘”)的;比如前面所说的“五日子”就要认亲娘亲爷。那么要“担端午”(即祭祀),直至16岁谢礼(祭祀)为止。一般名字中带“”“樟”“观”“关”,基本认过亲爷亲娘的。

  另外,松阳人还有剃“端午头”的习俗。松阳人一生中要理“满月头”“新郎头”“上山头(指去世)”,一年中要理“过年头”“端午头”。大人看到小孩头发长就说“你头发那么长,不剃的话,会被人剪去缚粽的”。

  端午节裹粽子、咥粽子,是全国各地普遍食俗;还有吃“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鸭蛋黄、雄黄酒,不过,松阳只吃喝黄瓜、蛋黄、雄黄“三黄”),饮“菖蒲”“朱砂”酒等等,亦大同小异。松阳端午节与其他地方在食俗上不同的主要有:包薄饼、咥螺头、喝生水。

  包薄饼。端午节时新麦出,磨适量的“上白面(粉)”,初四夜里和水、加一点点小苏打,至糊,饧到初五早上。过去用鏊盘,烧热,粘油的“粗草纸”一擦,把面糊在鏊盘上一釉,做成直径30公分左右圆形的极薄的饼,一张张叠好待用。然后炒菜(有的边釉薄饼另外有人边炒菜)。

  松阳炒的共同菜基本上是时令蔬菜:黄瓜、辣椒、韭菜、大蒜、苋菜、春风豆、洋葱、洋芋、洋粉、花生米、茄子、自家秧的绿豆芽、豆腐干丝、肉丝、鸭蛋丝、墨鱼丝、“田螺头”(松阳人有端午吃田螺肉的食俗。田螺用水煮到闭脱,挑出肉,去内脏,用水漂洗;然后切片,加姜、蒜、紫苏、料酒、佐料炒熟。民间说,端午节吃田螺眼睛会明亮些的。因此,端午节,松阳“田螺头”的价格是平时的好几倍,有时根本没有货源)等等廿来个菜。每样菜炒好后,把汤沥掉。

  吃时,摊开薄饼,先把干一点的菜放在下面三分之一的位置,尽量横着长长地排着,把自己喜欢的菜夹入(一般荤素搭配),最后捲(包)起来,像春卷、“响铃”的放大形状。不是松阳人,焗起来的薄饼,“滕肚肠头”的,洋相百出。

  松阳为什么端午咥薄饼,志书没有记载,地方文献亦找不到相关资料,民间传说也是语焉不详,只说源于有个县令抗倭。后来查了县志,没有结果;查了“二十四史”之《明史》,有罗拱辰的线索,后柳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调研员刘汉忠先生提供:

  罗拱辰,光绪《处州府志》卷十四职官松阳县知县明嘉靖朝:“罗拱辰,马平人。”民国《松阳县志》所录同(辰作宸)。马平就是现在广西柳州。罗拱辰任知县之时,倭寇在东南沿海大肆为害,因率领属下积极抗御。《明史》卷二百十二俞大猷传: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贼大扰浙东。诏移大猷宁、台诸郡参将。会贼破宁波昌国卫,大猷击却之,复攻陷绍兴临山卫,转掠至松阳。知县罗拱辰力御贼,而大猷邀诸海,斩获多,竟坐失事停俸。”倭寇攻掠松阳县的时间,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四月。明谈迁《国榷》卷六十载嘉靖三十二年(1553)四月壬寅:“倭破临山卫,乘胜西犯。松阳知县罗拱辰督民兵御之,贼浮海走,参将俞大猷邀击,斩六十九级。”其后,《国榷》卷六十又载嘉靖三十二年(1553)五月壬戌:“倭陷乍浦所,知县罗拱辰来援。”时东南沿海局势严重,如《明通鉴》记云:“倭自闰三月登岸,至六月中,温、台、宁、绍、杭、嘉、苏、湖、扬、淮十郡各州、县、卫、所,被其攻焚者凡二十余,留内地三月,饱而去。”官员多有弃民众、城池于不顾,望风而逃。罗拱辰等积极抗御强敌,得朝中有识者激赏。是年七月,给事中王国桢上善后三事,中有“奖才杰”之议云:“访得入寇之初,凡守土诸臣,无不心丧胆落,相率奔逃,而松阳知县罗拱辰、六合知县董邦政乃能以孤军当勍敌,立有战功,宜趣擢用之沿海地方,以资激劝。”后即奉诏:“拱辰、邦政,俱添注浙江按察司佥事。”属破格超迁(知县正七品,按察司佥事正五品),以激励将士官员效命国家,抗敌守土。

  罗拱辰为了抗倭,因为时间紧迫,不能按时做饭。因此,命令伙夫烙饼捲以各种蔬菜,行军时充饥。刚好,罗拱辰率部属抗倭时正好是端午节前后,松阳老百姓为了纪念他,每年的端午节吃薄饼,一直延续了下来。

  松阳县政协委员毛先法先生呼吁:丽水有“继光街”“大猷街”,松阳应该有“拱辰路”,以此来纪念这位抗倭知县。这是有意义的!

  “喝生水”。松阳人(特别是小孩)有端午日正午时在野外水井边、泉水旁喝生水的习俗。据说,这么一喝,全年喝生水就不会闹肚子。齐鲁地区有“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之谚语。其实这一习俗,早就存在,且各地多有这一习俗,不过松阳延续至今而已。(完)

  (本文得到潘云飞、陆宝良、何为松、刘关洲等先生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洪关旺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叶跃明 吴胜 时间:2017年5月27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