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来自松阳半路出家的雪庵和尚 吟一阕别样离骚

来自松阳半路出家的雪庵和尚 吟一阕别样离骚

  一叶离骚酒一杯,滩声空助故臣哀。

  金川自逐鱼衣去,玉殿谁教燕子来?

  一姓终怀亡国恨,三仁难得逊荒才。

  君臣泪滴袈裟湿,怅望台城日几回。

  这首七律《吊雪庵和尚》,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所作。诗中所凭吊的雪庵和尚,据说就是来自松阳半路出家的叶希贤,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悲剧性人物。

  官至御史 遭遇靖难

  叶希贤,号雪庵,明初,出生在松古平原上一个名叫“怀德里”的村庄,乃是名门望族之后。自幼天资聪慧,好学上进,长大后博学多才,品行端正,闻名乡里。明洪武年间,因德才兼备被举荐,从而踏上仕途。

  希贤从政清正廉洁,一心效忠朝廷,可谓人如其名。入仕不久,即升任都察院监察御史,仕途也算顺达。官位不算高,可权势颇重。尽管如此,他一如既往坚持职业操守,清白做官,干净干事。民国《松阳县志·人物志·叶希贤传》说他“冰蘗自励”。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长孙朱允炆继位。次年,改年号“建文”,后人以其年号称之“建文帝”。他上台后实施削藩政策,导致这一年他的四叔燕王朱棣在北京起兵反抗,对外号称“清君侧,靖国难”,挥师南下,从而拉开了长达四年的叔侄争夺皇位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

  希贤作为文官,虽不能亲自带兵打仗,但作为掌管监察的御史,他洞察率军北伐的大将军李景隆屡吃败仗、前后丧师数十万的失职所在。建文二年(1400),他及时上书直言不讳,强烈要求严肃追责。可惜,建议未被“仁明孝友”的建文帝采纳。《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记载:“宗人府经历宋徵、御史叶希贤皆抗疏言景隆失律丧师,怀贰心,宜诛。并不纳。”

  之后,事态发展证实希贤所言不虚。建文四年(1402)六月,当朱棣挥师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正是“怀贰心”的李景隆与建文帝的十九叔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投降。南京陷落,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史称“金川门之变”。

  朱棣称帝,改元永乐。一个能灭人十族的皇帝,那些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以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一心忠于一主的希贤结果如何?《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练子宁传》有说:“希贤,松阳人。亦坐奸党被杀。或曰去为僧,号雪庵和尚云。”

  “金川门之变”消息传回老家松阳,家人惊溃相失,都以为希贤已经不在人世,于是只得为他办理了丧事,取他旧日的衣冠,招魂归葬。

  壮年落发 别样离骚

  明永乐年间,有位自称“雪庵”的和尚,金川门之变之时,正值壮年的他落发剃度,常年云游西南滇、蜀一带,人们只知他名暨,不知他的俗姓。

  有一天,当行走到蜀地顺庆府大竹县善庆里,但见这个地方山水奇绝,雪庵流连忘返,不仅不愿远足了,甚至还想在此驻留。

  当地有位隐士名唤杜景贤,初遇雪庵,便知他并非寻常和尚。其实,这杜景贤也非等闲之辈,归隐之前也是朝廷命官。两人一见如故,自此相约同游,往来于白龙诸山。

  白龙山旁有一松柏滩,滩水清澈,藤蔓、竹林蔚然成林,交相辉映,绝对是个远离尘嚣的清净之处。景贤得知雪庵有意在此结庐落脚,二话不说,鼎力相助,且行动迅速,很快寺院落成。

  此后,雪庵带上徒弟数人入寺居住,朝暮念诵《易·乾卦》。当地山民想当然以为寺院的和尚自然是吃斋念佛,景贤尽管很清楚,可不忍心当面点破,担心刚刚安顿下来的他们怕暴露,又要云游四方。对此,雪庵又岂能不知人家好意?见景贤欲言又止的表情,就明白人家内心想法,于是改诵观音经。这寺院,也因此名叫“观音寺”。

  雪庵好读屈原的《楚辞》,不过与众不同。他经常买来一册书带上身,前往松柏滩,登上小船,快速划到河中央,便开始朗诵,朗诵完一页,就撕下一页扔进水中,丢掉一页后就哭,哭完了又开始读下一页,一册书全丢尽了,才靠岸。

  此地此时,此景此泪,旁人见了,莫名其妙。恐怕惟有杜景贤能解其中味,他也一直不问缘由,只是对雪庵越发同情,越发敬重。

  雪庵也爱喝酒,每日注酒一壶,等候客人,有客人来了,就一起对饮。不见客人来,就拉上山砍柴、放牧的小孩来喝。喝到半醉不醒时,就喊小孩来唱歌,一曲歌唱下来,他早已眯上眼呼呼大睡了。

  雪庵身材颀长,骨骼清新,性格爽朗。时常兴之所至,落笔成章。词虽不甚工密,然而意气愀然,令人特别伤感。

  临终前,徒弟问他:“师父死后,该铭记哪里人?”雪庵张开双眼,道:“松阳。”再问姓名,不答。

  有人认为:雪庵和尚就是建文帝时的监察御史,来自松阳的叶希贤。

  明吴门华山寺沙门明河编撰《补续高僧传·雪庵和尚》时,有感而发,评语道:“当雪庵痛哭时,若遇善知识一点,吾见其涣然冰释矣。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回此以学道,何道之不克?故曰:‘德山、临济,若不出家学佛,定为曹孟德、孙仲谋无疑。’世出世法一揆,惜哉!雪庵之不遇,如临济、德山者,一点化也。”

  身世离奇 众说纷纭

  雪庵和尚,是否就是叶希贤?

  《明史》含糊其辞,仅载:“雪庵和尚,人疑其为叶希贤,见《练子宁传》。”明李贽《续藏书》所叙雪庵和尚,与《补续高僧传》大体相近,亦未作肯定,最后只是说:“今且百四十余年,尚未敢显行于世。或曰:此松阳叶希贤也,以贤良方正举为监察御史。”

  明万历年间,凌迪知所撰《万姓统谱》则持肯定态度,说:“希贤,实从亡在外,隐姓名削发为僧。好事者异之,为建刹于蜀重庆之松柏滩,以居之。”明嘉靖《浙江通志》亦持肯定观点,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六十六》有载。

  重庆南泉(旧属巴县)传说,雪庵到了巴蜀,结庐于南泉后山(后故名“建文峰”),临终时,他对身边的人说:“我本是处州松阳县九都人氏。”明正德年间,巴县士人贾琦(《松阳县志》记为“蔡时”)任松阳教谕,得知叶希贤“靖难之役”时下落不明,认定他即为雪庵。

  重庆《长寿县(古属巴郡枳县,原名乐温县)志》所记雪庵事迹与《续藏书》相近,言雪庵墓在县西北百里御封山(即白龙山)无粮寺侧。

  四川邻水则认为,当年大竹县善庆里即今所辖的御临一带。

  清拔贡松阳人叶保彝,宣统二年(1910)进京朝考,遇四川茂州考生顺士彬,自述系雪庵后裔。问其缘故,说到了正统年间,雪庵离开观音寺返俗,改姓“顺”,安家茂州,年逾百岁而终,子孙蕃衍。说“顺”系“川、页”二字,“页”与“叶”同音,隐喻叶处川之边,以示姓虽改而本不忘之意。据此,保彝撰《叶雪庵有后在川释疑》。民国《松阳县志·卷九人物志·叶希贤》也因此加以编者按。

  清代,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王有典《史外·卷二·叶御史传》等著作对如何出逃京城、隐匿为僧有详细记载,可补前述断档。只是感觉忒玄,且有矛盾,真伪读者自辨。

  据说,南京陷落,建文帝惊慌失措,意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建议:“不如出逃。”此时,少监王钺提醒,太祖临终前,遗留有一只小箱子,藏在奉先殿,并交代遇上大难,即可打开。待众人急忙打开箱子,只见里面有度牒三张,分别写有名号“应文”、“应能”、“应贤”,另外还有袈裟、僧帽、僧鞋、剃刀等物件。程济随即为建文帝剃发、换装。在场的叶希贤毅然说:“臣名贤,‘应贤’无疑。”吴王府教授杨应能自取“应能”度牒,两人都剃发称僧,程济则化装成道士,皆愿随从。从此,他们南下开始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

  民国《禄劝县志·卷十一人物志·寓贤·叶希贤传》,源于前述《叶御史传》。说,永乐十年(1412)四月,希贤逝于大理浪穹(今云南洱源),墓葬潜龙庵之东。

  故园梦远 诗稿残留

  希贤隐姓埋名,半路出家,云游西南。虽出于自愿,却情非得已。他好读《楚辞》,是精神寄托的表达;他爱喝酒,是愤懑情绪的发泄。

  弃却春光独爱秋,至今不改皱眉头。

  主人若把金刀剖,点点酸心对客流。

  当地好客的山民相赠自产的皱皮柑,也能令希贤触景生情,感慨万分,挥笔写下《谢某馈柑》(《邻水县志·附录·诗文辑录》题作《白龙洞皱眉柑》),一字一句无不流露真心,足见他忠君恋国,满腔悲愤。

  尽管身藏人迹罕至的深山冷坳,依然危机四伏,令人担忧。一首《沙洲宿鹤》(《长寿县志》题作《题白鹇》),看似说那白鹤茕茕孑立沙洲的艰难处境,其实又何尝不是悲吟自己亡命天涯的窘困。

  独立沙丘雪一团,被风吹得骨毛寒。

  想他未到忘机处,水动还须侧眼看。

  希贤平常只能深居简出,来往走动的人,寥寥无几,不用屈指便可数。一个杜景贤,一个补锅匠。

  难得有一天,小心翼翼前去拜访杜景贤,竟然还没碰上,只见桌上有把画扇,下笔一挥,作《题抱琴访友图》。又是一阵感慨,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数不尽的失落,道不尽的孤独。诗曰:

  背负焦桐七线琴,迢迢千里扣知音。

  阳春一曲无人知,空鼓渊明归去吟。

  那个补锅匠,走村入户,常年往返巴县一带,有空没空倒是时常过来,饮酒对歌,歌罢而哭,谁也搞不清楚他们什么状况。人们怎能料到他们原本就是老同事,同是天涯沦落人?

  明末盐官谈迁撰《枣林杂俎》,录有雪庵和尚诗一首,顺治《松阳县志?卷八》收录,题《社主招饮》。其生活艰辛,可见一斑。

  典衣沽美酒,斫竹钓金鳞。

  请我师师友,邀他上上宾。

  风吹椒树老,雨洒桂花新。

  百岁如弹指,相逢莫厌贫。

  雪庵临终之时,年愈百岁,这才告诉徒弟说:“我浙江松阳怀德里人也。”他的遗物只有一只小箱子,打开一看,只有两套书,一是《易本义》,另是《百将传》。

  著有《雪庵集》、《东湖外史》以及留有诗若干篇。

  孤忠大节 后人凭吊

  明万历初年,有圣旨恤录,以表彰叶希贤孤忠大节。

  万历十五年(1587)春,为表雪庵“精忠伟节,著于天壤。”松阳人毛复搜集整理他的事迹,呈请建祠,但案牍往返日久,悬而未决。直到万历二十二年(1594),才在县城东钟楼前(今钟楼路),以旧三星楼改为叶雪庵公祠,每年春秋二祭。

  之后,松阳知县周宗邠主持重建,万历二十五年(1597)四月建成,“为楹三十有二”。雪庵祠落成后,毛复撰有《叶雪庵祠记》。

  周宗邠赋诗《咏叶雪庵》:

  自古孤忠难独立,千年隐恨有谁收。

  身随龙去谁知死,心到亡时尚未休。

  南国暮云愁欲结,汉江秋水咽还流。

  青天何处寻遗迹,白石峰前月满楼。

  时,浙江提刑按察使兼布政使司参议、分守温处道冯时可撰有《叶雪庵先生传》。

  后因此祠年久失修而倒塌,清康熙二十年(1683)重建,占地约400平方米,有门厅、邮亭、祀殿三进。

  后人凭吊雪庵诗文,甚多。附录一二,以飨读者。

  清康熙十一年(1672),著名诗人、官至刑部尚书的王士祯奉命主持四川乡试,也曾到过长寿,寻求当年雪庵的忠义节行。他在《蜀道驿程记》写下“枳县,靖难时,雪庵和尚遁迹于此,与隐士杜景贤往来自龙山中。”并赋诗《长寿县吊雪庵和尚》,云:

  枳县秋风怆客魂,金川遗事忍重论。

  谁以鱼服悲宗国,唯有乌朝恋旧恩。

  叶下沅湘愁北渚,芜生鄢郢出东门。

  至今松柏滩头水,呜咽空潮吊屈原。

  清,曹雪芹好友、诗人爱新觉罗·敦诚(1734~1791)《四松堂集·咏明人四首》之一即咏雪庵和尚,诗曰:

  故主飘零故国更,空门犹可度余生。

  哭残举世无知己,水浸骚经觅屈平。

  清顺治年间,松阳训导孟称舜《贞文祠记》中言“先是,予读《松阳县志》,得三异人焉:其一为卯山道士叶静能,其一为雪庵和尚叶希贤,其一即一贞居士张玉娘也。余尝作三诗吊之。”《雪庵和尚》诗曰:

  山城百尺凌高台,何处风吹燕子来。

  燕子来时春日暮,万紫千红安在哉。

  骨肉恩深化为土,铜驼依旧埋秋雨。

  金川门外起风烟,六宫花草成禾黍。

  一龙远走蜀川阪,五蛇从之不复返。

  当年只骑扫胡尘,义士常怀报主情。

  却叹后人不如晋,常替他人骂主人。

  中流痛哭读离骚,岂为云霄作羽毛。

  泪滴清波血染赤,补锅箍桶真吾胄。

作者:毛先法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杨卫中 吴胜 时间:2017年6月29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