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阳制茶工艺沿革
来源: 作者: 编辑: 叶竹芳 2017-07-21
自从茶叶被人们发现以来,在利用上大体经历了食用、药用和饮用三个阶段。而在饮用这一历史阶段中,随着饮茶群体的日益扩大,以及人们对饮茶方式的新追求,茶类与制茶工艺也因之发生演变。据文献记载,从两晋至隋唐时期,主要生产团茶和饼茶为主,但也有炒青、蒸青茶出现。从松阳县唐代贡品卯山仙茶“竹叶形、深绿色、茶水色清、味醇”之描述,足见当时已运用炒青茶制作工艺。宋朝时期,为适应越来越多的劳动人民煮饮价格低廉、泡制方便茶的趋势,在传统团、饼茶工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散茶,即蒸青茶和蒸青末茶。从苏东坡在松阳西屏山与祖谦禅师品茶时写下的诗句“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凤液今何有”,可以得到证实,当时祖谦泡给苏东坡品尝的是盏蒸青末茶。到了元朝,散茶普遍兴起,并在民间居主导地位。明清时期,以炒青类的叶茶和芽茶取而代之,成为茶叶生产和消费的主流。松阳的半烘炒茶叶,如横山茶、下街茶,历史流传之久,至今仍保留其别具一格的制作工艺。炒制时十分讲究温度,杀青入锅要有“噼啪”声为恰到好处。双手持木叉,勤翻快炒,一人在旁扇扇,以散蒸汽。上笼烘焙,火温先猛后稳,多次翻扳,烘至八成干;再入锅辉白,直至茶叶色泽起霜、香气盛发为止。烘青绿茶,也是松阳普遍的茶类。根据茶叶采摘老嫩不同,分为白毛尖和茶条两种。白毛尖以产自山区、荒山野茶居多。烘青的制作工艺比半烘炒略为简便,不需进行辉白,即通过杀青、揉捻、烘干工序来完成。采用该工序制得的白毛尖,外形细秀,白毫显露,香高味鲜,充分显示高山茶特色,同横山茶一样,被视为上等好茶,当作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随着茶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松阳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了茶叶初制机械,首先在红连、半古月、竹源茶场推广运用。至70代年末,全县村级集体茶场绝大部分建立了初制茶厂,大宗茶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使松阳制茶工艺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改变了传统手工制茶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落后局面,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规模经营。松阳所生产的机制绿茶,有烘青、炒青两种。炒青属于遂炒青,与杭炒青、温炒青相比,有着明显的品质优势,是提供我省加工出口眉茶的主要原料。为了出口需要,松阳重点推广炒青为主。如1988年全县收购大宗茶362.6吨,其中炒青293吨,占81%。在生产过程中,炒青的制作工艺也是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针对原来的炒→滚→滚或一滚到底的干燥工序存在的某些不足,经过深入探讨研究,将其改为滚→炒→滚→滚工艺,使制出的炒青条索比较紧直,色泽绿润,碎末茶减少,进一步适应了眉茶精制对原料质量的要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松阳积极地开展了名优茶研制开发工作,运用不同工艺,创制出具有明显特色的四种类型名优茶,即曲形的银猴茶、观音露茶、小凤凰茶,针形的山兰茶、万寿茶,扁形的龙剑茶、白茶,毛峰形的玉峰茶、绿叶茶。同时,对原来炒青的采制工艺技术进行了大胆改进,以细紧、色润、香高、味浓、汤清为特点的炒青绿茶,取名为香茶。名优茶的研制成功和发展,从制茶工艺技术而言,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和飞跃,对松阳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