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第一届中国茶商大会  >  茶叶节文章 > 松阳县概况

松阳县概况

  松阳位于浙西南山区,丽水腹地,东邻莲都,西南接龙泉、云和,西北连遂昌,东北毗邻金华武义县。全县地域面积1406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辖5镇15乡401个行政村。全县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四面环山,中部为丽水市最大的平原——松古平原,主要河流松阴溪贯穿全境由西向东汇入瓯江。

  松阳县情特点可以用“一城二区三乡”来概括。

  一城就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松阳历史悠久,建县于东汉建安四年(即公元199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是丽水市最早的建置县。县城内有明清商业街和城隍庙、关帝庙、文庙、兄弟进士牌坊。县城西部有被誉为浙江第一塔的“国保”千年斜塔——延庆寺塔。县城南部有规模宏大、列入省级历史保护区的石仓清代客家古民居群。县城北部有省级历史文化村——界首村。界首村和石仓村还被评为“丽水十大历史文化名村”。松阳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曾先后涌现过百名进士。松阳历史文化名人中最负盛名的有南宋四大女词人之一的张玉娘、唐朝道教名家越国公叶法善(唐玄宗为他撰写碑文《叶尊师碑记》)、南宋左丞相叶梦得、明《永乐大典》总编撰王景等。起源于宋元时期的松阳高腔被戏曲界誉为活化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二区就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革命老区。松阳生态优美,是国家四大生态示范区之一,浙江绿谷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8%。唐代大诗人王维曾有“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的动人描绘,宋代状元沈晦更有“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的衷心赞叹。境内箬寮岘自然保护区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千亩猴头杜鹃花海,堪称天下奇观。松阳是革命老根据地,1935年,刘英、粟裕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转战松阳,并建立了以安岱后村为中心的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成为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全国仅存的八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故安岱后红色古寨被誉为“浙西南井冈山”。

  三乡就是浙江名茶之乡、浙江脐橙之乡、全国松脂之乡。好山好水蕴育了好茶美茶名茶。松阳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和“中国绿茶集散地”,大力发展茶产业。2007年全县茶园10.5万亩,其中白茶2万余亩,良种率达92%,全县有8万人从事茶产业,茶叶主打品牌“松阳银猴”多次获国家级茶博会金奖,2004年被评为“浙江十大名茶”。浙南茶叶市场交易量连续五年居全省首位。松阳依托良好的生态条件,大力发展脐橙、翠冠梨等干水果,所出产的梦阳牌脐橙多次获得国家、省级金奖,畅销省内外市场,产量及种植面积居全省首位,“绿珍”牌翠冠梨成功地打入沃尔玛超市。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松阳人异地创业”战略,全县有2万余人赴江西等十四个省(市)、区,从事松脂采集加工,在全国各地创办松香企业230家,所生产的松香(脂)、松节油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产值20多亿,打响了“松阳松香”的牌子。业内专家对松阳松香产业的发展称为“江西模式”、“松阳现象”。

  近年来,松阳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自身实际,抢抓发展机遇,全面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全县实现GDP30.2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46亿元;财政总收入3.0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41元。纵向相比,松阳这几年的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横向相比,松阳的经济基础还相当薄弱,差距还比较大,发展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面对机遇和挑战,全县上下将紧紧围绕松阳县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两个翻番、两个80亿”的奋斗目标和年初全县干部大会提出的“围绕一项首要任务,深化一种认识,坚定一条路子,注重一个根本,抓好一项活动”的总体工作要求,扎实开展“创新创业、跨越发展”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双思”大讨论,进一步深化对县情的认识,坚定强势发展工业的路子,继续实施“优势产业”、“亿元企业”、“南进北拓”、“统筹发展”、“环境优化”五大工程,努力实现松阳经济社会新跨越。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编辑:朱小燕 时间:2008年03月04日14:26:17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