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七夕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它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但是源于中国,是汉民族传统节日之一。2006年5月,“七夕”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其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且活动的主要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又称为“乞巧节”“少女节”或“女儿节”等等。同时,传说这天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故被誉为中国的“情人节”。松阳人直呼其“七月七”。

  关于“七夕”的来源,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是与天上的星宿祭祀及对重数的偏爱有关。

  《史记·天官书》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其北织女,织女,天孙女也”之句来描述天体。河鼓即牵牛星,天孙即织女星。牛宿与女宿在西汉天文星图中常被画成牵牛的小人和席地纺线的女子。近现代学者认为,牛郎织女最早源于二十八宿中的牛宿与女宿,后来才演变成如今的牛郎与织女。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重日”现象频出:正月正(元旦)、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畲族过年)、四月四(或八,咥乌饭)、五月五(端午)、六月六(晾晒日)、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阳)、十月十(酿酒日)——这是古人源于对数字的偏好。这种偏好,不单表现在重日上,甚至表现在时刻上(旦、午、夕、阳等),给人以浓重强烈的时间感。而且,七数本身附有特定的内涵:《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汉书·律历志》“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都可以作为七夕来源于数字偏好的印证。

  而“七曜”,即对太阳、太阴(月亮)与太白星、岁星、辰星、荧惑星、填星(即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总称,更加凸现先民对星宿的崇拜和对数字的偏好。故《大戴礼记·易本命》有“七主星”之说,“七夕”应运而生。

  天上的星宿,后来怎么演绎成爱情故事的呢?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可见,在春秋战国时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的,并无后来的故事。湖北云梦睡虎地区出土的《秦简》载“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牛郎娶织女没能成功)。秦汉之后,牛郎织女的传说,才逐步演化发展完善。

  在《古诗十九首》中有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到了南北朝时,任昉在《述异记》中记载:“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诗句。到了北宋,秦观专门写过一首《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可以这样说,牛郎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大约发生在西周时期,当时的奴隶社会,等级十分严苛,这个故事就是一般人饱受压抑的写照,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托言天上双星,也就是人间的实情了。随着岁月流逝,内容不断丰富,东汉后,即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

  中国古代哲学崇尚“神民共亿”“天人合一”。人间因此与宇(空间)宙(时间)有了有机对接、无缝衍合。基于这样的对接和衍合,历代衍生出绚烂多彩的活动,形成许多习俗。

  乞应巧。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即妇女以丝线结彩缕,穿七孔针,先完者为得巧;或者把瓜、果等摆列在庭院中,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织网,验看蛛网之细密圆正为得巧。晋代葛洪《西京杂记》载“汉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到明清两代更细致,发展到“投针”或名“丢巧针”。松阳史志办何为松先生回忆民国往事说:七夕中午端一盘水置于庭院中,再将带有油膜的缝衣针小心平投水面,使针浮而不沉,再观水中针影,呈现多影交叉的草花形为得巧。

  祀织女。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聪慧过人,而因为民间有关养蚕、缫丝、纺织、刺绣等女红,由此被人间少女们所景仰。周处《风土记》载“七月七日,其夜洒扫庭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鼓织女。”说明了女孩对聪慧贤能、心灵手巧、容颜美好的精神寄托,具有潜移默化的社会效应。

  拜魁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称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由于魁星主掌考运,因此读书人崇敬魁星,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自己考运亨通。

  吃巧果。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今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为“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宴会,以赏节序。

  还有些地方还有做巧芽汤的习俗,即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儿童吃巧芽,聪明伶俐。有些地方还有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庆贺牛的生日之俗。

  松阳人过“七夕”,有自己的特点。除了前面讲过“乞应巧”外,主要是上茶、祭祀、洗头沐浴。

  上茶。何为松先生在《民国松阳往事》中也写道:古时定该日为儿童的节日。家家户户都在该日以童子鸡、瓜果、茶水供品在庭院中祭祀七姑星(织女星),同时在香火堂祭夫人,俗称“上茶”。因为“三夫人”也好、“七仙姑”也好,都是道教人物,且都是女性,在祭祀的时候都“以茶代酒”,是故,“七夕节”亦称“上茶节”。

  乞巧。民国版《松阳县志》载:“七夕,女子间有备蔬果香烛乞巧者。”

  求子。民国之前,松阳县城东田头的东福禅院(址在今松阳第一中学),内奉陈林李三夫人,称“夫人庙”。七月初七香火鼎盛、热闹非凡。久婚不孕的或多女无子的早早到庙里烧头柱香求子,上述《松阳县志》载:“七月七日,为林氏夫人圣诞。求子者,辄半夜诣庙拈香,谓之烧头香。”

  祈福。还是上述《松阳县志》载:“七月七日,其已有子女者,亦必于是日杀鸡赴庙供神。合城乡而计,不下数万鸡。”家中有几个未成年孩子,就宰几个童子鸡,加上果蔬、香烛等到夫人庙祭祀,祈求夫人保佑孩子平安成长。

  契子。乡俗考证:相传天帝的第七掌珠“七星夫人”,俗称“七姑娘娘”,是儿童的保护神。人们认为“八字”有缺陷的孩子,让七姑娘娘作契子,祈求神明保佑平安成长。所以,每逢七月初七当天清晨,为感谢七姑娘娘的保护,设花果茶品祭拜七姑娘娘,直到十六岁女孩“出花园”为止。后乡俗多请观音、关公作契子,于是七夕之俗渐息。

  洗头。松阳史志办叶永萱先生在《松阳乡俗散记》中讲述,松阳乡俗在七夕,女子有到大溪(松阴溪)沐浴洗发的习俗。民间传说,女子那天到大溪洗发,头发油亮、不长头皮屑。

  改革开放后,一些“洋”节冲击中国传统节日,年轻人热衷于西方“2·14”情人节。民俗专家提出中国的“七夕”更是一个启迪智慧和唤起对爱情遐想的一个节日。

  (本文得到何为松、叶永萱、潘云飞、郑莉瑛等老师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洪关旺 李伟春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叶跃明 吴胜 时间:2017年9月12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