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七月半

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松阳俗称“七月半”,民间叫其“鬼节”,道教喊之“中元节”,佛教称其“盂兰盆会”。后来俗(儒)道释三流合一,构成“七月半”丰富的民俗活动。2010年5月,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被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汉文化圈为主的地方,基本保留这个节日。

  关于七月半的来历。俗(儒)道释各有说法,但大同小异。

  民间“七月半”原是“小秋”。秋,熟也。在过去单季稻种植时期,到了“七月半”,有些农作物“小秋”即小“新出”(成熟)了,按例要给祖宗先尝尝。用“新出”的作物祭供,向祖宗报功。因此,每到“七月半”,家家都要祭祀祖先,以及上坟扫墓。宋孟元志的《东京梦华录》载“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儒家又把传统的“孝道”发扬光大,形成“七月半”请老祖宗尝新米,且祭祀祖先的习俗。

  道教把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别是三大帝的诞辰。正月十五天官生日称为“上元节”,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地官生日称为“中元节”,用以赦免亡魂的罪孽。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虽为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暗,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十月十五日水官生日称为“下元节”,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与清明节日一样,食寒食,纪念贤人。

  佛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会”,主要与佛教故事“目连救母”有关。盂兰实际是佛教的节日,“盂兰”为梵文,意为救倒悬、解痛苦。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当时佛陀的弟子目连,以神通力发现其去世的母亲在饿鬼道受苦,目连孝顺深切,以神通力把食物送到其母口中,谁知食物在咽喉中变为火炭,不能食用,痛苦万分。目连焦急忧虑,于是去问佛陀该如何是好。这个故事在拙文《四月初八咥乌饭》中有所叙述,这里不再赘述。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母亲,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亡母。”最后,目连救得母出。

  《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因强调借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兴盂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时期,法会活动呈现兴盛,官民共乐。到了宋朝,由于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日趋明显,民间流传以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并将佛教的盂兰盆会与道教“中元地官节”相结合,而流行道士诵经普渡众鬼,期使获得三官中的地官赦罪,获得解脱。因此民间习俗的中元普渡着重在祭祀孤魂野鬼,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变成“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改以盆施饿鬼但与道教和儒家的祭祀习惯不同,盂兰盆法会以素食施食供养。

  俗(儒)道释对“七月半”的缘由各有说法,但大体上是一致的,即这天是祭祀祖宗、超度亡灵、安抚鬼魂的日子,因此俗称“鬼节”,与“清明”“重九”“冬至”“除夕”构成中国五个传统“鬼”节,与“清明”“冬至”“除夕”构成我国四个最大的传统祭祀节日。

  在上古神话中难以见到人死后世界的描绘,“鬼”字最初也并不是现在的无形的“鬼”。甲骨文中的“鬼”是个会意字,下面是个“人”字,上面是个可怕的脑袋,意即像人的怪物。后来逐渐演化成人死之后所变之物。《礼记·祭义》已说得很明确:“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那就是达官贵人死后有庙供奉,终年有人祭祀,则成了神,普通百姓死后无庙享祭,四处飘泊,才是鬼。孔夫子有名句“敬鬼神而远之”,儒家虽然信奉鬼神,但只是“敬”而已。后来虽有东汉王充的无鬼论,但已无法动摇国人对鬼神的迷信。

  中国鬼文化的完善和充实得益于佛道两教。道教是我国本地的,佛教是汉魏时从西土传入,两教在发展过程中融入儒家文化和世俗文化,使儒道释三流融合,对人死后的阴间世界,认为都由鬼生活着。道家认为阴间由奈何桥、鬼门关、阴阳界、天子殿、无常殿、城隍庙等阴间地面和各级官府构成。而佛教的冥间更完整更系统:佛教有所谓“十界”之说,也就是世界上存在着十种境界,分别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恶鬼、地狱。前四者称“四圣”,即已经超凡入圣,脱离了生死轮回之苦,后六者叫“六凡”,要在秽土中不尽地轮回,最后三者又叫“三恶道”“三恶趣”,是更为不幸的境界,而地狱则是不幸之最。地狱有十八层之多,越往下层,苦难越深重。地狱中不但有阎罗、判官、鬼卒等凶神恶煞,还有刀山、油锅、碾盘、锯解、石磨种种酷刑,因此人死后最怕的是进入十八层地狱。

  相传七月,地狱大门打开一个月,阴间的鬼魂会被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食物。所以人们在七月,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祛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特别在七月半这一天在某些地方会有普渡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后来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称为“盂兰盛会”“盂兰胜会”。

  在过去,“普渡法会”的做法大体有:点普渡公灯。在旧历的七月初一日子时开始,庙宇辖境的各家人士点亮灯火,号曰“普渡公灯”,为普渡公(大士爷)与众家好兄弟指引方向,享用香火。立灯篙。在高大的青竹上悬挂灯火及旗帜,昼夜升降,以便邀请众神来监管法会,也是邀请放禁在外的众家好兄弟共享法会的成果。主普坛开光。搭设好主普坛,设有大士爷、山神、土地神、护法神众、大士山、寒林院(或作翰林院,供应官吏、士绅与阵亡将士休憩之处)、同归所(供应一般的孤魂休憩之处),皆为纸扎。先请法师施法,以净本坛,再由达官显宦与炉主等人同放灯。请斗灯。斗灯又称元神灯,相应于天上星斗,代表各信众的元神,有趋吉避凶的功能。一般在米斗内置白米(大地生生不息)、凉伞(苍天作育万物)、铜镜(照妖)、宝剑(诛妖)、剪刀(翦除怪物)、尺(测量)、秤(权衡)、油灯(光明)、铜钱(富贵)等法器,希望祈福避邪。请神放表。法师开坛,炉主与执事人员朗诵疏文,向天地禀告普渡之意;并且发表,邀请三界神祇入坛监醮;通知鬼神本地即将展开中元普渡法会,更请普渡公监管道场,不让恶鬼凶神在此处扰乱作祟。放水灯。中元节祭拜时,在各水域先放流水灯,迎接到来的亡魂,帮亡魂照路,邀来同享香火,号称“水灯”。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其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施普。即法师诵经作法超度亡魂。民众设置各样供品,祭祀往来的孤魂,使众家好兄弟共襄盛举,获得饱餐。送大士。普渡完毕,大士爷、山神、土地神、护法神等众神功德圆满,寒林院、同归所好兄弟也该回返阴曹,所以焚大量纸钱、冥镪,号称“金山”“银山”,送神返回天庭与地府。跳钟馗。祭祀讲经既毕,或请道士、艺师扮演驱魔真君钟馗,是谓“跳钟馗”。

  而祭祖超度的仪式主要有:民间信仰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动一般在旧历七月底之前进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区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祖先灵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民间佛教方面,早年北方居士,在家门庭前,塑立三宝佛像,聘僧念经,张灯结彩为祖先祈求冥福。民间道教方面,中国北方盛行太乙救苦天尊之类的法事,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中专责救度亡魂的大神,道教超度科仪中以太乙救苦天尊为主神者,名目繁多。

  在过去,七月半,松阳的民俗活动与其他地方没有两样,主要是上坟祭祖、放灯超度、烧香安魂。民国15年《松阳县志》云:“中元,祀先,为兰盆胜会插香烛化纸于道。”

  已故叶正中先生在其主编的《玉岩村志》关于中元节写到:叶姓有兰盆会,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轮到兰盆会祀承田的人要做大小馒头几大箩筐;还需备其他各式祭品和五色纸、草纸等,请道士在白云观设坛。院内布设道场,桌上摆满祭品,馒头上面插着小三角黄杏旗,桌上放着米斗、剪刀、镜、尺等等。道士从下午开始做水陆道场,各房先祖英灵、五方孤魂野鬼都要请到。每家都做许多“伏牍”——用毛糙纸剪成纸钿、锡箔元宝,大张的白毛边纸糊成长方形枕头大小的纸袋,把剪好的纸钿、元宝,装进装满,四角方正后贴上封条,外写祖先名讳,一人一份,用稻草绳扎成一担,送到白云道院大门外空地上,认定每年同一地址燃烧。晚上,道院内锣鼓锵锵,道士手执招魂幡,口中念念有词,宣读冥界亡魂名字。宣读结束后,招魂幡一摇,音乐开始,紧锣密鼓,道士穿着宽衣大袖的八卦衣,将招魂幡拿给另外一人,还有一人双手执大钹,此时道士执剑,三人开始盘三角阵,最后执剑道士大喝一声:“亡魂听着,强者不可独得,弱者不可全无。”随手将桌上馒头往地上一扫,在场人马上去抢(如果抢不到说是运气很差);最后道士领一人提一桶米粥到村周边三叉路口、桥头等地一碗碗倒在地上谓“分路粥”,意思是外地伤亡、孤魂野鬼不能进村的,给予他们充饥。村内街道两旁各自门口,一路都插着佛香,普天同祭。

  关于烧纸判斛,松阳史志办叶永萱先生在《松阳乡俗散记》中写到:中元之夜,各寺院、祠堂内旗幡张扬,三清宫神仙、地藏王菩萨、十殿阎罗及反映因果轮回的图轴悬挂四壁,场面十分华丽。道场开始,钟鸣磬奏,主祭道士先请三界各路香火圣众到场,言明道场宗旨,宣读祭区内孤魂野鬼名录,然后诵经超度,祈祷冥福,通宵达旦,几名道士轮流吟诵不止,至次日夜半,再由主祭道士判斛后烧斛。“斛”原为量器,此处指纸糊箱状冥物,假其名而用。松阳人俗称为“库箱”,内装纸钱、锡纸、纸元宝等,外有文谍封条,上书“冥财一斛,敬献xx公收执。献斛人xxx。”判斛即由道士登临香案,向众鬼魂郑重宣示:“物各有主,不能顶替,不能冒领,不得欺诈勒索,不能强横争夺等。如有不端行为,阴司罪罚严重,决不宽恕,切切此谕。”云云。判斛毕,道士举火至早已叠放一旁空旷之地干柴堆上的纸斛边,点燃焚化。顷刻,所有冥财化为灰烬,驾风飞升,各随主去。

  另外,至于放水灯,叶永萱先生记忆犹新:中元度孤道场以金钟庙又称圣殿最显场面浩大。金钟庙解放后废,改为粮库称为“金钟粮库”。殿前原有近百亩连片良田,松阳人称“圣殿坌”。金钟庙道场最为轰动的是放水灯。牌灯前导,树灯次之。所谓树灯,用竹竿扎成“T”型支架,横竿上悬挂各式彩灯,二至八盏为一树,圣殿彩灯曾达二百树之多。树灯过后是锣鼓乐队,上百人的队伍游遍大街小巷,直达南门外溪滩。水灯以油纸做成方斗形,底部粘放松香等易燃油脂,中植纸捻点火,水灯多为众道长亲手所做。点燃后任其漂浮,水波荡漾,形影相映,从桥头漂至流急河曲处,冉冉消逝,以求人鬼同赏,共庆昇平。

  其实,对现在的松阳人来说,七月半留下的主要有:上坟祭祖,不能数典忘祖。另外,在争秋夺暑时,在七月半下点“兰盘雨”,缓解旱情。在饮食方面,松阳人主要是咥“灰汁粿”。在前面的许多文章都已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本文得到叶永萱、潘云飞、何为松、李伟春等先生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也怀念叶正中先生!)

作者:洪关旺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杨卫中 吴胜 时间:2017年9月19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