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十月初一“寒衣节”

十月初一“寒衣节”

  上了年纪的松阳人,对农历十月初一为“寒衣节”或“送衣节”的概念只能从《孟姜女》为夫送寒衣哭长城中略知一二,对于年轻人来说却是一无所知了。

  十月初一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鬼节、祭祀的日子,与清明、中元、重九、冬至、过年齐名。因此,“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这一天,过去特别注重祭奠先人,谓之“送寒衣”。

  作为一个节日,在很早的时候便存在了。据考证,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就是腊祭日。这天,朝野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大家耳熟能详的《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农历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故以前授衣多在农历九月,但日期不确定。

  到了唐朝,《唐大诏令集》卷77记载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诚敬之心,荐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是知先王制礼,盖缘情而感时……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 ”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这一习俗在宋代便往后推移到十月朔日(初一)。

  宋代吕希哲的《岁时杂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祖宗朝,有人自陈,乃赐衣袄。诸军将校皆赐锦袍。”另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汴梁(今开封)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至十月一日,则“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宋人祭祀祖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寒衣节”由此而来。

  明清沿袭宋俗。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有当时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而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上有清代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1996版《松阳县志》载:松阳冬季始于11月26日,终于次年3月18日。农历十月初,松阳亦刚好入冬,与十月朔(初一)送(授)寒衣吻合。

  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当时人们用黍矐祭祀祖先。农历十月间,也就步入冬季了,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平时一般供品外,还要做一些冥衣(用纸剪裁糊贴而成)。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寒衣节”以示孝敬,不忘本。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的。

  关于“送寒衣”的习俗,古今有异,南北不同。过去,北京人在十月初一之前就要买些彩色蜡花纸(也有用素色纸的),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一般是一张纸剪成三条或四条,印上不同颜色的图案(牡丹、菊花、蝴蝶等连续图案)。有的把这些纸剪成衣裤状,有的不剪,直接装在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焚化。山西地区送寒衣时,讲究在五色纸里夹裹一些棉花,说是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有的还要制作一套纸房舍,焚烧给先人。河南洛阳土话有云:“十月一,油唧唧”,意为十月初一这天,人们要烹炸食品,包饺子剁肉,准备祭祀祖先的食品,弄得手、脸都油腻;人们瞅着天快黑了,便抓把土灰,在家门前撒一个灰圈,然后焚香上供,燃烧纸衣、纸锭,祭奠先人。新安县比较特别,新娶的媳妇逢十月初一,得为夫家新故的长辈添土;到家庙祭祖者,还得奏鼓助兴。山东地区十月初一除傍晚在野外路口烧寒衣外,有的以亡者生前喜爱的戏曲或神话故事为题材制作纸扎焚烧给先人,供阴间娱乐;有的为无后人朝祭的死者或孤魂野鬼祭祀、做法事。

  南京地区送寒衣,是把各种冥衣装一红纸袋里,上面写明先人的身份及姓名,十月初一当晚,把纸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而后拿到门外焚化,同时将刚收获的赤豆、糯米等做成美食让祖先尝新。

  松阳人的十月初一“寒衣节”,在抗战时期中断了。民国15年《松阳县志》载:厉坛,在北门外三里。每岁清明、中元、十月朔,先期二日,县以告于城隍。至期,导城隍于坛榜,无祀;鬼神列于坛下。每祭用羊二、豕二、蔬果各四、饭各数石、酒亦如之。”十月初一日,把城隍老爷抬到厉坛旁边,把鬼神列在坛下,用两只羊、两头猪,还有果蔬,加上数担米饭、米酒等祭祀孤魂野鬼。

  松阳史志办何为松先生在《民国往事》中云:厉坛,俗称“祭孤坛”。座落于城北朝天门外百米许,为孤老院正北百步处,坛约二平方丈有余,筑于稻田正中(该田为当店李樟财耕种),为乱石所砌,高出田土二尺有余。坛正前,砌一条三尺宽小道与祭道相通。每年清明、中元、十月朔日,抬城隍爷高坐坛上,再在坛前的祭道上摆上全羊、全猪、糕点、蔬果、饭食、酒水等祭品进行公祭,并焚烧大量纸钱、锡箔,以飨冥间孤魂野鬼。

  说明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还有十月初一在厉坛举行祭祀孤魂野鬼习俗,这个是公祭。祭祀的对象是那些没有后人朝祭或外路殇亡的孤魂路鬼,安抚它们,以免侵扰百姓。而各家各户还有私祭,即祭祀各自祖先。形式若同中元节的“烧斛”,所不同的是加上一些纸衣。相关内容详见拙作《七月半》,这里不再赘述。

  抗日战争时期,祭祀略行简化,厉坛公祭由每年的三祭改为一祭,具体日期也不固定,改在迎太保的下午进行(迎太保日期以二月二至清明前的良辰吉日为上选);民间祭祀亦整合于冬至及一些特殊日期的祭祀之中。

  1950年农历二月,举行最后一次祭孤礼仪,之后废太保、拆厉坛,所谓的十月初一寒衣节或送衣节彻底淡出松阳人的视线。好在现代松阳人更注重现实生活中的人。入冬后,长辈嘱咐晚辈及时添衣加裤,平辈间的嘘寒问暖;把给先人“送寒衣”放在冬至或冥诞祭祀时一并进行。

  (本文得到何为松、李伟春、潘云飞等先生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作者:洪关旺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叶跃明 吴胜 时间:2017年11月18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