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杨家堂村宋微封一门四彦的传说

杨家堂村宋微封一门四彦的传说

  那年,我来到杨家堂村,这边风景独好,“桃花朶朶铺山野,流雾片片罩远峰”。我思绪起伏,灵犀渐通,伫立山岗上凝视四周,映入眼帘的那棵树龄三百多年的古樟,树冠荫翳,枝叶浓郁,遮盖了半个村落,仿佛一位历史巨人长年护佑着村民的平安。

  杨家堂村的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宋氏子孙是明代开国文臣宋濂的后裔,宋显昆是本村的第一世祖。村落的设计根据五龙抢珠风水形胜谋划而定,房屋就山势地形安排,层层升高,白墙黛瓦马头墙,气势磅礴壮丽,远眺古屋的格局,仿佛西藏的布达拉宫,蔚为绚丽壮观,让游人叹为仰止。

  杨家堂村是历史文化名村。那年,我巧遇了一群慕名来观赏的外地人。其中一位游客能说会道,满腹经纶。我下意识地采访他,他对杨家堂古村情有独钟,说了大堆赞美之词,尤其是对古村落的保护传承,耕读文化,培育人才,赞扬有嘉。过后,我把游人的赞美之语,赋成一诗,叫《梦幻杨家堂》,诗曰:“缭雾轻柔水气朦,老村灿润嵌林中。若明若隐天仙苑,似挂似藏布拉宫。土屋包容浮古韵,香樟挺立卫民忠。高才辈出山村靓,耕读传家宋裔功”。过了约半小时,我将诗稿递给游客过目。他看后不置可否,后说这诗非常好,名副其实,我下次还会再来游玩。

  巧遇客人也是缘。这次我自告奋勇地当了一次义务讲解员。我把杨家堂的主要的内容向游客介绍:

  有人曾不厌其烦地统计过,地处山陬的杨家堂村在近百年里,从第一个国学生到清末取消科举制,以及到民国时期的六代子孙中,竟涌现了监生、贡生、庠生等读书之人30多位,真令我震惊与羡慕,可谓是“山村虽小却人才济济呀”。最让我惊讶的是宋徽封三子一女,个个生龙活虎、生气勃发,为家国效劳,作出积极贡献,成了一代名贤宿耆,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这是杨家堂村耕读遗风的一个典型。他(她)们是宋徽封的儿女:

  老大,女儿,宋淑持,建国前就读于浙江大学教育系,毕业后,曾任中小学教师,上海市教育局小学数学教研员、视导员,上海市教育出版社副编审,工作积极,屡受表彰,为教育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老二,儿子,宋昌几,早年就读于浙江大学,毕业后,考取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50年硕士毕业后被分配在铁道部铁路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主攻方向“铁路机车给水”,在本专业作出卓越贡献。

  老三,儿子,宋昌存,就读于浙江医学院医疗系,1950年毕业后,被分配在省里长期从事人体寄生虫病教学与研究工作,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寄生虫学专家。1992年被国务院评定为“有突出贡献者”,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工作出色,屡受旌表。

  最小(老四)儿子,宋昌中,北京大学俄文系毕业,后考取文学研究院攻读硕士,毕业后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工作,曾任吉林大学外文教授。为培养高级人才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四个子女的健康成长,并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突出的成绩,成了宋氏光宗耀祖靓门庭的好子孙,着实慰藉了单亲妈,43岁就丧夫,撑起四代同堂的一家里外事务的周菊英,让她在睡梦中也笑醒了几回。

  杨家堂村的灵魂在于流淌的文化因子,弄头巷尾,地砖蛮石,古樟踏碓,耕读传家……,都是不可遗忘的记忆。要探索“宋氏四彦”的成长原因,那是包涵多方面的,但重要的一条是离不开文化基因的传承。宋氏一族自浦江到松阳,其实十分重视耕读崇学文化,居庙堂之高的宋真宗执政业绩平平,可对子民读书十分重视,他教育百姓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家居无须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杨家堂向来书风盛行,养儿送教的理念浸入家长肌理,根深蒂固。经常用君主名言警名勉励子女,“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宋氏家长认为“不听君主言,枉为君主民”。故而把君主言作座右铭,经常教育自己的子女。同时还用《劝学文》灌输子女的头脑,“天子垂英豪,文章敬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些思想与理念覆盖了杨家堂村,形成一种气候,“宋氏四彦”一家是个典型的苦读家庭。

  民间经常有人说,杨家堂读书人多,是因为风水好,风脉强劲。说什么祖宗的坟墓葬在风水宝地,才孕育出这么多的读书人。我个人的观点是天赋加勤奋,具体一点就是三分天赋,七分在于个人的奋斗。如果遵循这个道理,一定能孕育出许许多多的学子。以“宋氏四彦”为例,他们确实具有天赋,少年时崭露聪明才智,只凭天赋是远远不够的,勤奋才是根本的。他们读书是很努力的,他们是有奋斗目标的,说什么“苏老泉(东坡之父),到27岁始发奋读书,成了唐宋八大家”,“梁灏奋斗一生,82岁才考中状元”。“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谋,书中有女颜如玉”,只要肯奋斗,什么车马,贤妻都能如愿。宋朝有三对父子,经发奋读书,双双成了父子状元,他们是梁灏、梁固。张去华、张师德。安德裕、安守亮。“宋氏四彦”刻苦攻读也是有榜样有方法的,“战国时期苏秦锥刺股读书”,“东汉孙敬发悬梁读书”,“晋代车胤萤囊借光苦读”,“孙康借雪光苦读”……牛顿说得很到位,读书猛长智慧与知识,他说:“读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只要肯登攀,一定能到达顶峰。

  宋氏家长很重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与家风的传承,要求从青少年时期就塑造起良好的道德形象,“勤奋读书与厚德善人”同步前行,令其深刻琢磨“良德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哲理,培养子女在忠厚、勤勉、正直、善良构成乡土中国家风底色中添上浓重的一笔。善用历史典故启发子女,使之潜移默化,使穿越历史千百年的经典烛照后人心灵,浸润子孙心田。“精忠报国学岳飞”,“坚贞不屈学苏武”,“名成身退学张良”,“以德治国师魏武候”……等等,家长就用这些元素故事鞭策激励子女向上。冀望子女们“多一分商辂的勤奋,少一分嵇康的狂妄;多一分诸葛的谦逊,少一分阮藉的傲慢”。由于家长采用良策,子女们受到细雨无声的润化,子女们在整个人生过程中留下许多道德层面泛正能量的印痕,都应归功道德的教育与家风的力量(动力)。

  “宋氏四彦”的出道,当然凝聚着这位不惑之年就丧夫的,他们的慈母周菊英的心血与汗水、泪水。宋氏后裔不会遗忘她,子女更不会忘记她。

  光阴分分秒秒竞逝,“宋氏四彦”的故事也讲完。一群游客簇拥着我似乎意犹未尽,旁边有人高喊,宣讲半小时了,应喝口茶啰,润润喉舌呀!

  此时,阳光含笑,气候宜人。我面对杨家堂古村,把茶临风,讲完了“宋氏四彦”的真实故事,外地游客脸上绽出一丝笑意,竖起大拇指连连点赞,赞扬耕读重教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宋氏四彦”的勤奋苦读,砥砺前行的苦读精神。

作者:王人勤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杨卫中 吴胜 时间:2018年1月6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