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年俗之置办年货

年俗之置办年货

  从宋儒项安世的“炷蜡煎膏留漏箭,买椒沽酒办厨珍。”诗句可以看出,宋代的松阳,过年有置办蜡膏(肉类)、椒酒(用椒花浸制的酒)、厨珍(泛指烹饪的美食)之俗。松阳长期以来是传统的农业社会,自给自足能力强,商品经济不发达。旧志载:邑非津要,商贾鲜通,百货难备。市井间,自布帛菽粟而外,别无异物。因此,对松阳人来说“过年”就从腊月开始,慢慢置办年货,廿上更加忙乎,直至除夕夜。

  一

  在改革开放之前,松古盆地的城镇居民,烧饭菜的柴禾是柴架,从市场上购买的,有的也偶偶去捡点松树蒲、筢点松树毛、脱点枯枝之类;而农民家庭,就到临近的中低山上砍青蓬(有的权当黄米果柴)、劈狼衣(蕨),割草,准备过年、正月的柴禾。过去,由于家庭人口多,又有许多牲徒,镬灶又是“老虎灶”,仰天烧,用柴量很大。即使后来改为省柴灶,也由于运输工具少,基本上是靠肩挑,因此,为准备过年的柴禾,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件很繁重的事。只要天晴,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上山砍柴(也有的到溪滩踏刺把),把灰寮堆满柴禾。假如是打黄米粿的村庄、家庭,那砍柴的劳动量更是大。松阳熟语“霝雨霝雪过年边,无柴无米唤皇天”,说明过去年前准备柴禾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后,煤气逐步推广;到21世纪,山区的老百姓也用上煤气,真正满眼的绿水青山。

  在前面《大寒》一文中曾详细介绍松阳杀年猪的情景。在传统农业社会,松阳农民家家户户都会养几头猪。松阳人把养猪看作“散碎兑整齐”,即把平时喂猪的米糠、杂粮,到时换成一头猪的款项。但过去经济条件差、家口重,一般人家养不了大猪,到毛重120斤就出栏,所以有土话“穷人无驮(大)猪”。但都会千方百计留一头在腊月廿上、“交春”前宰杀。宰杀时,主人家邀上三五亲友“捺猪脚”。主妇会“呼猪”,什么“驮的去小的来”。屠夫在地上摊几张草纸,洒上猪血。主人家把粘有猪血的草纸一部分拿去祭祀土地(包括猪尾巴一刀肉),一部分挂在猪栏旁。然后,褪毛、清洁。根据主人家的需要斩肉,给左邻右舍送块猪血、肉块;最后炒什件。两三天内腌猪头(请年神、祭祀用)、腌肉、扎肠、腌火腿(然后挂在灶台的烟穹头燻)等等。松阳有除夕夜煮猪头、掰猪头骨习俗。改革开放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户养猪减少。到最近几年,“五水共治”不允许散户养殖,过去自然法则养的“土猪”基本绝迹。

  二

  松阳童谣:雪花飘飘,外婆炊糕;雪花浓浓,外婆煎糖;雪花漫驮路,外婆做豆腐。过了腊月廿上,有些村庄开始打黄米粿或打白粿;炊青糕、糖糕或炊发糕;做(换)豆腐、泡豆腐;炊山粉丸。米粿、糕、豆腐、山粉丸,是过年的“四大件”。旧时,松阳讨饭丐儿年关乞讨,即只乞讨此四大件。

  关于打黄米粿,闲时乐着在2008年《又到腊月打米粿时》的博客写道:我的老家在松阳县城郊,在我们这一带过年有打黄米粿的习惯。米粿,全国流行的叫法是“年糕”,过去,把糯米、粳米、籼米按比例浸透,炊熟,然后放在石臼里用棒槌敲击,到饭粒至糊,再放在模具里,做成一条条印有花纹的年糕,其颜色是白的。现在简单,用机器轧,一边米倒过去,一边年糕就轧出来。而黄米粿的米质、添加成分、工艺与年糕有很大的不同。黄米粿需要柴汁,把带有碱性的青蓬(常绿小灌木)烧成灰炭,然后,把锅里的水烧开,再把柴灰倒到锅里煎,等灰汁煎出来后,把灰渣滤净淀清等用。米是选用上等的粳米,浸透、淘净,用大的饭蒸(能蒸150斤米)蒸(也叫炊大饭),等全部“上气”(熟)后,抬下饭蒸。再把等用的柴灰水放锅里烧开,然后瀛在大的饭蒸的粳米饭上。等灰汁水沥干,把大饭蒸的饭倒到大的“达马桶”里,再用小的饭蒸(也叫炊小饭,一蒸大的分6个小的)炊,也到上气时,拨到石臼里用“米粿棍”戳,一般7根棍,大家错开戳,七八分钟后,相对的两个人,用棍子给米粿胚翻个身,再打六七分钟,全体(细)了,由3个人把它挑到面板上,然而,根据各人的喜欢,把它揉成两三斤一个的扁圆的或圆柱型的黄米粿。上等的黄米粿的颜色是青黄的,刹是好看。又有一股淡淡的青香,十分诱人。过一两天,或炒或烧汤皆可。打黄米粿的主要在松阳、玉岩片,白米粿的主要在古市、靖居片。改革开放后,有的黄米粿用色素,有的掺杂交稻,有的用机器压轧,全没有那个味了。

  炊糕亦有一个复杂的工序。糯米与粳米按7:3比例,先粳米浸泡两个时辰,再放糯米一起浸泡三四个时辰,洗净,用石磨磨浆。石磨分上下两爿,分别凿成雌雄条,上爿距中三分之二的地方有个小圆洞,磨米的时候,一个人推磨,一个人添米(加水)。磨出的米浆流入达马桶,沉淀后即可用于炊糕。松阳片的习惯,两个人口一格糕左右,且只能一年比一年多,不能减少。糕分青糕与糖糕。青糕是加入白糖再加荚克(鼠曲草)或青蒿。糖糕是米粉加人红糖(红糖要煎到金黄色),有的还加入橘皮之类的。炊糕前一天,将箬叶浸入豆腐汤。用时,把箬叶摊在蒸笼里,再把拌好的糕胚舀入蒸笼,剪掉箬叶根部。每格蒸笼能炊10斤米左右的糕。过去没有计时钟表,主妇一般会燃佛香估计时间。一格炊熟(上汽)了,再叠上一格,直至全部上汽炊熟。炊糕最忌讳小孩催问“怎么还没有熟的?”困难时期,还用荞麦、玉米代大米炊糕。那时是粗粮,现在成为健康食品了。发糕是古市片老百姓炊的年糕,用麦粉、“酒浊”发酵炊熟。

  关于做豆腐,闲时乐着在2008年的一篇《做豆腐》博文写道:过去,20年前了吧,父亲在世时,我家在农历腊月廿上以后,就会做豆腐,一般做三四作。每作豆腐用豆12斤左右。做豆腐的前一天,把大豆洗干净,浸透,再用石磨磨浆(如磨糕粉)。磨出的豆浆经豆腐袋布过虑流入达马桶,十几斤豆磨好后,用水冲洗豆腐袋布里的豆渣,洗干净后,又将豆浆倒入锅里烧开,然后,舀入达马桶里,和盐卤水。和盐卤水是做豆腐的关键技术所在。小时候耳濡目染父亲和盐卤,也常常叫父亲让我试试,慢慢就掌握了这门技术。盐卤,先要把它炀成水,然后倒到碗里,碗沿挂块纱布,慢慢倾倒细流,边倒边用木勺和,直到豆浆凝固结块。然后盖上密封的竹衣或面板,上面放把菜刀“作伴”。稍待片刻,豆浆变成豆腐花,把它舀入豆腐架里的豆腐袋布里,包好,压上石头或水桶。基本沥干后,切成块状,豆腐做成。若豆腐用来做泡豆腐的,则盐卤水一次性倒入豆浆里,且要把盐卤水举得高高的,幅度大一点,再就是沥干一些,其他工序相同。现在,用石磨的基本没有了,用盐卤的亦不多;基本是是机器加石膏。

  炊山粉丸,一般放在年卅,鸡鸭肉煮后的汤,凉后拌入淀粉(番薯淀粉)、煮熟去皮的芋艿,捣碎,再加入红萝卜、碎肉等,再放在熯筛儿(简易蒸笼)炊熟,可以直接入口;凊的、海鲜末,炒或用汤烧制都可以。

  三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茶佐、酒配、闲肴很少,好在松阳是处州粮仓,用粮食做的“零食”(年货)倒不少。

  弹米胖、苞萝胖。把适量的大米(糯米更好)、苞萝加点油,倒入米胖机里,苞萝的话加点糖精,盖密盖子。师傅一手拉风箱,火烧机肚;一手不断转动机身。时间一到用麻袋套住机口,“嘭”一声闷响,一阵青雾,大功告成。平常人家以米胖、苞萝胖为主。

  煎糖。用番薯、南瓜和麦芽煎制糖油,再把熟糯米或爆或炒或炸,拌入糖油压块切成片、条状。用爆米花制的,称膨米糖;用霜米炒、炸制的,称霜米糖、炒米糖、冻米糖。制作精良者还掺以炸粉丝和花生仁等,香甜松脆。也有以熟米、豆粉加少量姜粉制成生姜糖,麻辣可口,性暖适胃。更上等一点的是黑、白芝麻糖。

  薄脆。把明矾、精盐、碱面与温水一起用木槌研化,随即倒入面粉和温水,和成面团,然后摊平,横竖各叠三折,再放入盆中,盖上湿布饧6小时,面团饧好后,按成八分厚的大面块,刷上一层花生油,用小炸刀切成面剂。花生油用旺火烧至八成热,将面剂按成一尺长、六寸宽的长方形面皮,用刀尖在面皮上任意划许多小口,双手提起面皮,先放入热油中蘸两下,以利于成形,再放入油中,炸至两面焦黄捞出即成。因工序复杂,相传曾是贡品。

  面刮儿。面粉加食盐、明矾,和水至团状,用面杖擀薄,切成一两寸长方形、三角形,油炸。还有做糕饼、兰花根、葱糖、“洋寸”、桔饼等等。

  松阳十二月水果歌谣“十二月烘炒瓜子花生好过年”。过去,农村家家户户在田头地角种植葵花籽,在旱地种有花生(望松最有名)。到了年边,烘炒过年。不过,松阳最多、最普遍的是炒番薯片。入冬后,把番薯刨皮、切片,焯一下水,然后晒干。年边用半个公分左右的小石子一起炒拌,薯片霉口、松脆。然后装进酒瓶封口,可以较长时间存放。更上等一点的是焙炒榧,现在余叶等地的木榧,用铁镬或茶叶机炒制,生硬,不霉口;过去是用焙笼焙的。

  传统农业时期,农民家家户户养有鸡、鸭,腊月廿七八,大家忙于杀鸡鸭,东北乡山区百姓会宰鹅。倘若是“千岁日”,禁止宰杀。这时节宰杀家禽的刀法,也异与平常,讲究外观齐整,内脏齐全,因为一般都是要做过年祭品用的。

  自给自足的社会,要买的,主要是南货(海洋)产品。过去,有许多山塘水库,过年边,有份额的几个大队、生产队把塘库放水捕鱼,每户人家分点杂鱼过年。但,墨鱼、海带、海蜇皮、带鱼、鱼鲞、龙头烤(豆腐鱼干)等必须购买。过去,松阳过了廿六、古市过了廿四,之后都是“行日”。

  鸡鸭鱼修干净后,与肉等挂在天井或弄堂的梁柱上,除夕夜煮或煎冻。

  年前炒百宝菜,是松阳人的习俗。入冬后,农家踏腌菜时,在达马桶底部放入几个萝卜、白菜。腌菜启晒、炊制成梅干菜(土话菜干),腌萝卜、白菜用来炒制百宝菜。百宝菜,后来传为八宝菜,其实都是虚词,形容多而已。主要的配料为:腌萝卜、腌白菜梗、白萝卜、红萝卜、海带、冬笋、豆腐干,全部切丝,还有豆芽、墨鱼丝、生姜丝等等。用植物油把墨鱼丝炒出香味,然后全部分别(生姜除外)用植物油炒熟,加入适当的盐,尽可能要淡一点。再把它们烩在一起,就成为色香味俱全的百宝菜了。正月间,大鱼大肉后吃点又酸又脆的百宝菜,既开胃,又消腻。

  四

  新年,新气象,也要新衣裳。

  过去,儿女多,父母为儿女添置过年的新衣裳亦煞费苦心。里面的衣服,早年间,农村种有棉花,一般的女性都会捻线,然后用颜料染色,再给儿女编织毛线衣。由于兄弟姐妹多,一般是老大穿了老二穿,再老三穿。穿在外面的,一般几年一套,是白粗布或青布(自己染色),做衣服时,父母交待裁缝师傅尽量做大,要穿好多年。闲时乐着在2008年《11岁那年》的博客写道:11岁那年腊月的一天,我跟着母亲上山砍柴,挑着柴禾回来路过一家供销社停靠休息,看许多人撕青布给孩子做过年的新衣裳,母亲也向同去砍柴的邻居,借了钱,撕了块青布,并委托邻村做裁缝的师傅,给我赶制一件新衣服好过年。正月初一,我与兄弟姐妹一样,起了个大早,准备穿着新衣服“显摆”,不料,宽度、长度都宽大了好多。原来母亲让裁缝师傅给我按17岁样子做的。我是算好的,同龄人当中比我更不堪的比比皆是。

  至于鞋袜,那是母亲的劳作,也是母亲的杰作。穿了不能再穿的衣裤用面糊叠成千层鞋底,晒到半干韧。按鞋底样用鞋底刀割出鞋底。再用鞋底绳一针一针从里到外或从外到里纳绳。鞋底绳用苎麻,农村自己种有。但纳鞋底是件咥力活,先用锥子戳个小洞,再用大针引绳拉紧。纳好后再晒干一点。接着是糊鞋面,一般是青布两层。晒干后亦按样子剪好。最后是上鞋面,即把鞋面“上”到鞋底上。比纳鞋底更要用力。以前常常看见母亲把手戳得血股流洒,或把锥、针戳断。

  袜就简单一点,用自家捻的线织成袜子,再染色;或用白粗布缝好染色即可。

  上个世纪70年代后,流行“解放鞋”,胶底草绿色篷布鞋面。再之后就是皮鞋及各种休闲旅行、运动鞋了。袜子也从布、线袜到尼龙袜,再回归到棉袜。

  所以说,过去常常是小孩盼过年,大人怕过年。现在,物质丰富,交通便捷,老百姓经济发展,什么“年货”随时可买,随时有的买,因此,也少了“年味”。不过,在置办春联、窗花、挂画、灯笼、插花、烟花爆竹等等过年喜庆装扮物品上,款式亦逐年新增不少。且随着田园松阳积极倡导“文化引领”的驱动下,各类“非物质”年货“回暖”,淡去的年味逐步转浓。

  (本文得到李伟春、何为松、潘云飞等先生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作者:洪关旺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杨卫中 吴胜 时间:2018年2月13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