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正月十五闹元宵

正月十五闹元宵

  松阳人没有“元宵节”这概念,只有正月十五舞龙、舞狮、闹花灯之风俗。改革开放后,移植了一些外地的东西。食俗方面,亦不是“汤圆”,而是“汤团”。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夕节、灯节等;其各有来由。

  相传,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的。汉高祖刘邦死后,其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而惠帝生性懦弱,吕后垂帘听政。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又到吕后死后,其侄、孙辈诸吕怕遭到打击,于是以上将军吕禄为首密谋作乱,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后被齐王刘襄联合开国老臣周勃及陈平等人平定。

  “诸吕之乱”被平之后,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其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正月十五又叫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据《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时期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正月十五也叫灯节。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以后,这个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所以,也把正月十五称“灯节”。

  如前面介绍,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汉朝。汉文帝下令定元宵节,汉武帝于正月十五祭祀“太一神”。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等创建《太初历》时,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朝以来,更是推崇“元宵节”,并予以发扬光大。

  《隋书·音乐志》曰:“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唐朝,国力强大,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村,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由于受道教的影响,正月十五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灯节从汉朝的1天延长到3天。

  宋朝,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5天。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至此后,元宵节亦称“灯夕”。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将各种灯谜写在彩纸,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

  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因此,全年假期只有16天。

  到了明代,灯节持续的时间最长。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10天,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虽然元宵节只有3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同时,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到了现代,日期还是保持为3天,即从正月十四至十六,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元宵节的原意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我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元宵节的习俗各地也不尽相同,但其中咥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子等重要习俗基本相同。

  正月十五咥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亦称“元宝”。元宵即“汤圆”,用糯米粉包裹着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的馅,索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过去“元宵节”,民间有挂灯、打灯谜、观灯等习俗。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挂灯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猜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正月十五,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人们把谜语写在纸条,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们猜谜。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舞龙灯,也称龙舞,其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汉代张衡的《西京赋》,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舞狮子,也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元宵节时,民间以狮舞子助兴。它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和前脚,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舞狮子习俗,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平水大王大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送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祭门户神,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此外,还有闹花灯、踩高跷、迎紫姑(厕神)、送百病等活动。

  乾隆《松阳县志》载:“上元,各街市架棚悬灯,神祠家庙结灯彩设祭,鼓吹喧阗,爆竹竞响。自十四夜起,至十六夜而止。”在这里,可以得到三个信息:一是,与全国各地差不多,在正月半前后三天有挂彩灯、赏灯、灯会打灯谜等习俗;二是,灯节是三天,从十四到十六;三是,正月十五祭祀活动。过去松阳县城有“三十六个半社”,乡村亦有众多的社(坦),到了正月半左右各社(坦)都会择吉日摆祭(祭祀),感谢诸神过去一年的庇护,祈求当年风调雨顺、全社老小安康。现在,大竹溪、小竹溪一带的摆祭,是过去正月十五祭祀活动的延续。这是社会祭祀,还有家族在祠堂祭祀祖宗、一房在香火堂祭祀祖先、一家在自家里祭祀先祖的。

  宋朝松阳人项安世描绘上元灯市的诗词有十余首。其中“留连昼景通三夜”“人语喧天更鼓箫”等句,都反映了当时热闹的场景。民国15年(1926)的《松阳县志》也没有记载正月十五松阳有舞龙、舞狮等其他民俗活动。不过,邑人毛斐然写有《咏龙灯》一诗:“头角峥嵘时作威,全凭灯火放光辉。元宵见出诚难掩,陆地行来势失依。任是云从资变化,漫夸雪化会腾飞。人阑兴尽烛多炧,鳞甲凋残安适归。”松阳与全国其他地方的习俗差不多,早就有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松阳史志办何为松先生在《民国往事》中说,“正月十五前后三天,又叫花灯节,有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走旱船、饰马灯等闹花灯习俗。善应堂还有三天的善应会(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如在县城城南的骥湖社,潘祠和丁祠有“斗灯”场景,因此当时流传“潘家纱灯,丁家珠灯”的俗语。

  关于舞龙等的习俗,在之后的文化娱乐习俗中给予详细介绍,这里只点到为止。过去乡俗,几个村或社合扎一条龙,松阳人统称的是板龙,即在木板上扎竹篾蒙以绵纸,里面点蜡烛,木板下面绞以木棍。县城各门都扎有板龙。城乡最长的算丁山头的板龙共120节。后来漕运发展,特别是温(州)青(田)人员的入住,带来“温州龙”,松阳人称“尿滚”龙,一节圆柱形的篾笼中间插一根柄,形像“尿滚”,但轻巧灵活,可以盘龙。

  山区的地方,在初一二就开始,先在自己的村庄,然后每晚到其他一两个村庄去舞。白天,龙所在的组织派一两个人到晚上舞龙的村庄,挨家挨户“分龙贴”,想舞龙的人家当场接下龙贴;不想舞龙的人家,会婉言谢绝。晚上,龙在分龙贴人的带领下上门舞龙。每到一个村庄,要先到村脚社殿先舞,然后按逆时针循序逐家去舞。接龙贴的人家会准备一对红烛、一个红包、两串鞭炮。每到一户人家,当场拆封红包,并根据红包的多少,决定舞龙时间的长短、繁简。红烛,龙队(抬蜡烛山的人)收去,迎送放鞭炮。

  县城在初八九开始舞龙,解放前,主要是沿街的商铺。每眼店都会接龙贴的,对居民,是在弄口吹响龙号,人们送一对蜡烛,燃放一串鞭炮。与山区相比,龙的大水、队伍的规模都大得多,所收的红包亦大得多。

  过去,松阳土话“上灯酉,散灯戌”,说的是各种活动在下午5点到9点之间。现在乱套了,不仅下午开始,有些上午就开始活动了。

  另外,过去由于资源有限,所以常常会“此龙不见彼龙”(美其名“多龙多旱”)或谁占驮(大)面的问题,若相遇,会厮打一番。过去街面狭窄,不足两米,而“龙扦”撑开不只两米,所以,互不相让。特别是到了十五六快散灯的时候,就是准备打架、闹事的。时常会被“拆骨”“鳞甲不留”。所以,那时常常会出现社会“治安”问题;特别是南、北两龙相遇,更有一番搏斗,以致告到官府打官司。现在好了,大家你舞你的,相安无事,但也有“强”舞的倾向。

  至于舞狮子、闹花灯、划旱船等亦与舞龙差不多,形式简单一些,红包更小一点。除此之外,松阳还有文武彩灯、山边马灯、桂花亭彩灯等等。

  踩高跷,既是娱乐活动,也是生活用具。过去物质匮乏,霝雨雪天,要出去,常常踩高跷,以免湿了鞋袜。所以,在节庆日踩高跷活动就相当娴熟。五六十代生人,基本会玩踩。

  松阳正月十五的食俗是咥“汤团”,用年前农历十月的“七日粉”(糯米经过长期浸泡,磨粉、晒干),包裹新鲜精肉、冬笋、香菇、葱根等,做成粿形,咸味。“汤团”意为团团圆圆。人家的“汤圆”,我们一般在中元节即七月半时烧制,到八月十五,又在“汤圆”外擂上黑、白芝麻糖,称“砂擂”。

  (本文得到潘云飞、李伟春、何为松等先生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洪关旺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叶跃明 吴胜 时间:2018年3月6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