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曾荣华、夯土墙和老屋

曾荣华、夯土墙和老屋

  松阳县三都乡杨家堂村,几幢隐藏在古朴山水间的破败老屋,正在工人师傅手中得到修缮,渐渐显露出数百年前的风采。

  得益于国家文保部门的支持,近两年,松阳县开展了“拯救老屋行动”,140多幢老屋得以从颓败中重新焕发生机。45岁的曾荣华,一名工匠,和其他600多名工匠一样,参与了这场行动。他说,老屋修缮过程中最关键的技术——夯土墙——就像现在孩童最喜欢的“搭积木”,而工匠,就好比是给老屋做手术的“外科医生”。

曾荣华,何许人也?

  5月5日,环抱在大山中的杨家堂村,在一阵阵鸡鸣鸟叫中苏醒,十里八乡的匠人,踏着晨雾赶到了这里,他们要抓紧手里的活计,让正在修缮过程中的几幢老屋,恢复200多年前的风采。

  作为这支工程队的负责人,45岁的曾荣华,给工人们分配完任务之后,便不时在各个位置上查进度、做指导。

  曾荣华是三都乡尹源村人,出生的地方,就是祖上留下来的一处有20多个小房间的古民居里。1995年,初中毕业的他跟同村的一位木匠学了两年的手艺,那时候,除了给村民做木制家具当嫁妆之外,一年到头手里接的活也并不多。

  “挣扎”了几年之后,他选择外出打工,先后辗转温州、杭州等地。直到2011年,身在外地的他听说老家有人开始对古民居进行修缮,怀着对老屋淳朴的感情,他回到了松阳,并很快召集了一支专业的施工队。他想让这隐匿了20多年的夯墙技术,重新发扬光大。

夯土墙,你知道多少?

  在上世纪80、90年代小洋房兴起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夯土墙几乎是松阳家家户户成年男丁都需要掌握的技能,“仿佛天生就是这样。”曾荣华说,有人专门拜师学艺,有的人则是从在做小工的时候慢慢学会的。

  老屋的修缮,涉及泥工、木工、水电工以及小工等多个工种,是个看上去很小、却是个需要多方面考虑的“大工程”。

  拆掉倾斜的、危险的老土墙,夯新的土墙是修缮工程里的关键环节,很多时候曾荣华选择亲力亲为。从清理墙基,到最后的修补,大约有5个步骤,需要用到包括墙板等工具在内的“木匠五大件”。

  在清理完墙基之后,师傅们要用三根横销、六根立柱、三根套环、四块墙板,以及若干墙钉在内的工具,搭建一个夯墙的结构。

  在结构搭成之后,工人们把预先搅拌好的土,慢慢注进两块墙板中间宽约40厘米的缝隙里,并用石锤一点点将土夯紧,等下方的墙夯实了,再在它上方装上两块新的墙板,并重复之前的工作,土墙就是在这样的累积中慢慢有了自己的“骨骼”和“形状”。

  有了老屋的整体架构之后,工人们还要对老屋的横梁、二楼隔板、屋顶等部位进行修缮,为了让老屋的生命力得到更久的持续,他们还运用现代技术,对其做了防漏施工。

  根据相关记载,杨家堂村始建于1655年前后,当年,村民的祖上依据村子“地无三尺平”的特点,沿着山势一级级向上延伸,建起了“阶梯式”清代民居群,让人叹为观止。

  曾荣华和他的工人们在施工过程中,力求“修旧如旧”,让修缮过后的民居保持原貌,风格也与整村相融。

  经年累月,一代代松阳人积累了独具特色的夯墙技巧。为了让土墙更牢靠,他们通常会在土中夹杂20%左右的鹅卵石、碎瓦片。夯墙土的湿度,以“握则有型,弹则散开”为宜,太干了墙体经不起风吹雨打,太湿了难以成型。

  不过,相对于居住更舒适、更牢固的小洋房,夯土墙的技术和老屋一样,慢慢在风雨飘摇里一点点淡出了岁月的轨迹。有这项技术的人,或外出打工、做生意,或者干脆退回到了耕田务农的“原始”生活里。

  在“现代化”的历史大潮面前,这些匠人们压根不敢想象,2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的老手艺居然能够重新派上用场,为他们赚取养家糊口的工钱的同时,还能让老屋重新焕发生机,让人们记住乡愁。

老屋,勾起乡愁无限!

  在农村人看来,老屋是延续乡愁的最好载体。因此在整个修缮的过程中,不仅夯土墙,在保证老屋安全的前提下,所有部件尽力做到修旧如旧:“老房子都是祖上肩挑手扛留下来的好东西,有价值的都要保留下来、传承下去。”

  曾荣华他们已经修缮或正在修缮的老屋有近200幢。

  经过修缮后的老屋,重新焕发出光彩。很多村民住进了老屋。一家在修缮的老屋的房东说,房子装修好之后,逢年过节的,一家人聚在一起,又能回忆当年的往事,再也不用愁眉苦脸地挤在“雨天漏小雨、晴天看月光”的小房间里。

  老屋,不仅吸引了原住民,而且还让城里人羡慕不已。在杨家堂村,曾荣华和施工队早前修缮过的一处老屋,已经做成了一个既具有原始风貌又颇具小资情调的民宿。尽管不是节假日,依旧可见三三两两的客人进进出出。“住在这里看上一天的书,是寻找真实的自己的一条最佳途径。”一位从上海远道而来的民宿住客说。

  曾荣华,一名工匠;

  夯土墙,一种古老的技艺;

  老屋,望得见的乡愁。

  曾荣华、夯土墙和老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拯救老屋行动”将他们串在了一起,并且将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风景依旧,古物仍在,民风淳朴。在这个被誉为江南最后秘境的松阳,一群人正在尽全力保全的是,历史某个阶段遗留给人们的具像的呈现;是“隐隐光火旧曾谙,向晚炊烟起”的眷恋;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期待;更是人们对脚下这片土地最初的热爱与信仰。

作者:夏洁敏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叶跃明 吴胜 时间:2018年5月29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