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新闻网导航
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网闻联播  《浙江日报》  《丽水日报》  《处州晚报》  ;新闻热线:0578-8061733  8062468  投稿邮箱:zgsynews@163.com
 
首    页 田园松阳 数字报刊 新闻中心 松阳概况 公示公告 新闻时评 新闻广角 设为首页
独山论坛 微·松阳 公众微信 媒体松阳 专题专栏 走南闯北 部门乡镇 快讯松阳 加入收藏
    关键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视觉 > 西屏横街的百年时光

西屏横街的百年时光

横街是条怎样的街

  在它几百年的历史里,它短短两百来米的空间里,从只有一两幢店铺的冷清到鳞次栉比的盛况,到热闹消散后剩下的一街居民;临街的店铺那些旧式木结构瓦房,人们依然早早晚晚地木轨上卸下安上木板的店门。它在时空经纬度上是怎么变迁的?

  据松阳县志载,清雍正二年(1724)九月,南门善应观铺火,北至太平坊,东至横街、塔头街,两旁店屋俱焚。道光二十年(1840),城南善应观铺火,上至桶盖亭,西至市墈头亭下,两旁店屋俱毁。1942年,日军为祸松阳,横街草蓆亭边叶大有布店及附近的建筑约1000平方受毁,除此之外,没有横街火灾的记录,由此可以推断,横街的建筑风貌至少是雍正二年火灾之后形成的,它保留下来的建筑至少具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松阳县《地名志》说横街:街东西横向,长210米,宽4米,曾称东风街。东接桥亭街,西连人民大街。松阳的“活字典”何为松老人在《民国松阳往事》一书中对横街的界定是:为一横向街道。西起桶盖亭,向东经草蓆亭,直达五福社与桥亭街相接,亦为本城之闹市街道。故横街有三个节点:起点,桶盖亭,中间,草蓆亭,终点,五福社。

  桶盖亭严格上讲位于人民大街上,是个社亭;草蓆亭位于横街与大井路交叉的地方,并不占用街道空间;五福社位于十字路与横街形成的丁字路上,并以五福社为界,往东是桥亭街,往西是横街。同一水平线上的桥亭街和横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统称为东风街。

  桥亭、五福社、桶盖亭皆是社亭。现在门牌为“桥亭街1号”的地方就是当年“五福社”的社亭,两层结构。在老百姓的眼里,社公相当于现在的村长,他们都有自己的管辖区域,他们的办公地点就在社亭,社公的主要职责就是保农业、保平安,满足老百姓物质生产方面的精神需求。而老百姓每逢节目都要向社公祭祀,做戏等文化节目都要在社亭进行,以示对村长的尊敬。何为松先生在《民国松阳往事》中载,当时的西屏县城有三十六个半的社。闹市横街由桶盖亭的社公管辖,“五福社”的社公管辖的是塔头街的百姓,桥亭社管辖的是桥亭街。

居民记忆里横街

  1930年出生在大井头弄的叶松娇,她的人生轨迹几乎都在横街周边。她的爷爷叶学济,学名叶普生,兰溪中医学院毕业后就在横街草蓆亭西侧开了同德堂,坐堂兼营中药。

  作为横街的知名中医师叶学济的孙女,8岁的叶松娇成了寿年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当时一个班只有六七个同学,从1938年开始,叶松娇每天都从大井路穿过草席亭,从济川路拐进猪行路的寿年小学。晴天的时候,她穿一双黑面白底的布鞋,走起来轻盈如蝶,雨天的时候,撑一把油纸伞,脚踩着“木底刮儿”(木屣)踩着街心的石板,彳亍(读tī tā)彳亍的声音像花一样绽放在民国的空气中。她和潘炎娣都在寿年小学读了六年的书,同桌后来进了一中读书,现在生活在江西,叶松娇高小毕业后,继奶奶坚决反对她继续读书,认为女子不必要有更多的文化。

  同德堂毗邻的是叶炎福所开的布店,布号“叶瑞利”。叶炎福的家与叶学济相邻,店面也相邻,1983年,叶炎福因为子女都在外面工作,将店面以7000元的价格盘给了叶松娇。现在,她又将店转到儿子名下,并且挂了一块“盛德商行”的匾额。

  1939年出生的董小玲,祖籍温州,董小玲自小在人民大街生活,他的父亲在人民大街上租了店面,开了一家“益昌百货”的商店,兼营织袜和染色,解放前,他的父亲在横街买了一幢三间店铺的房子。1977年,董小玲和妻子夏金娇住进横街,中间为店面,两边改成房间。

  董小玲和夏金娇修理雨伞属半路出家,待政策允许个人单干的时候,夏金娇在自家开了修伞铺,董小玲则每天下班后帮着妻子修雨伞。

  为了养活一家子,董小玲夫妇平常除了修雨伞,还在家里养了两头猪。横街都是前店后房,房子里没有院子,这些猪圈都跟厨房做在同一空间,必须要保持干燥清洁,否则就会恶臭难闻。夏金娇常常帮助街坊,也会义务帮烟厂、粮库干点活,不收工资,用积攒的人情换些捆烟的稻草和糠票,稻草铺了猪圈,糠喂猪,所以她家的猪圈干干净净,猪长的壮壮实实。

  1950年出生的徐叶土,一直在十字路与横街的转角处,转角这个地方自祖上就是店面,民国的时候,他的奶奶在这里摆烟摊,后来他的祖父在此经营南货,1956年,全国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他家的店就改造成东门烟酒商店,1980年,租在他家的烟酒店生意不景气,就将店里的商品盘给了徐叶土。

  每天天蒙蒙亮,徐叶土就将店门打开,夜色深了才关店门,现在,光顾他家的一般是街坊,有时买七元十元的香烟,有时买点饮料和酱油、酒。年轻人出门都带着手机,听说徐叶土的店里还不能微信支付,掉头就往其他店里走。虽然生意很冷清,好在是自家的房子,开着店,也图个热闹。

  可是,松阳的横街是什么时候冷清下来的呢,冷清的像个乡下。徐叶土说,桥亭街东首是县城繁华的要津路,十字街北端是县城繁华的太平坊路。原来,两条城市道路像两块磁场强大的磁石,将人声都吸了过去。

  “小的时候,这条街上咧咧的人声很旺,跑来跑去的都是孩子。街道两边有暗圳,下雨的时候,鱼和泥鳅会被水从石板的缝中冲出来。”

  “那时候,街上也没有车,但来来往往有很多人,拿着扁担的乡下人会到横街上买猪粪、鸡粪、人粪作农家肥,粪便一元一百斤,卖粪的钱拿到十字路买柴,基本持平。”

  桥亭街边上有两个仓库,一个叫金钟仓库,一个叫爱国仓库,每年秋收后交公粮的人很多,大都拉着手拉车过来,交粮的队伍都排到横街。

  这里不仅有粮库,横街上徐登清的洋房解放后被充公当作粮管所,洋房是清末民国初的建筑,徐登清在民国时期是杭州烟草局局长。现在,这幢公房又被一个曾在粮管所当会计的职工买去,正在装修中。

横街上的美食

  解放前,县城的人气,以人民大街为首,横街为次。而服务于人气的饮食业在横街上自然也是全县有名。

  当时县城最为有名的“一粒头”面食店就开在桶盖亭内,社亭分内外两间,内间(就是现在横街上卖花圈的店对面)放社公,外间为过道,卖馄饨的张老板在过道上放了一张桌场和一个缸灶,馄饨的面皮是自己打的,打的极薄,里面的肉都能透出来,顾客因此就形象地将“一粒头”赐给该店作为店号,缸灶内塌缸饼和松饼,皆有甜咸之分,缸饼中用刀锋削出两个交叉是甜的,用刀锋转一圈的就是咸的,松饼则用黑白芝麻进行识别。桶盖亭的面食和缸饼只在晚上做。除了桶盖亭上有缸饼,五福社边上两对面都是缸饼店,与五福社毗邻的是细水叔和细水婶两夫妻开的,对面是邓金达开的。

  在徐叶土的记忆中,缸饼四分一个,用粮票只要三分,缸饼的外面还涂着糖油,饼胚厚,里面有葱有肉,比缙云饼个小,但胚很松软。馄饨一角两分,再配一条四分钱一根的油条,蘸着酱油吃,绝对吃的舒爽。当时横街上还有一些豆腐店,居民喜欢吃豆腐生,一毛一斤,蘸着酱油当吃,豆浆则两三分一碗。

  横街上生意最好的面店是金宝儿的面店,就是现在的阿月理发店所在地,他家面食的生意甚至超过聚福园。

  聚福园其实是个菜馆店,平常走过去就是吃面,没有馄饨,面叫屁股面(也有人称其“窟臀面”),拌好的面放在长长的案板上,然后要用到一根竹杠,竹杠一头用绳子绑着,一头用屁股压着,通过外力重压不断使面片扩展,使面团伏性,然后擀薄成面片,拍上山粉后又进行翻折,多次重复这样的工序,经过最后一轮翻折后切条、拍粉、抖散,是复杂化的水牵面,又在口味上胜过水牵面。因在操作过程中借用了屁股去坐压竹杠,所以邑人称之屁股面。聚福园除了出产此面,还负责外卖,居民家有客人,就到店里订菜,菜烧好后装在食箩里叫伙计抬过去,老街的一些商业业态就是现代一些商业的雏形。

  董小玲还记得草纸行隔壁是酒店,店里放着烫壶,客人来了随时有烫得热热的酒,下酒的菜主要有猪耳朵、豆腐干、泡豆、落花生等。

  面食店、缸饼店、菜馆店、豆腐店、酒店,就是民国时横街上最具代表的店,来往的商贾、过行的、工作的,都可以在此找到色香俱佳的酒食。

横街上的业态

  横街又被称为“三都街”,因为行日的时候,站在街边,坐在店铺的门口上的全是三都人。这些三都人晴日雨天都戴着斗签,脚上穿着磨得发软的草鞋,穿着蓝色或青色的粗布短衫,有的嘴里还叨着一根烟斗。

  逢一、六,是西屏的行日,行日的天未亮时,三都杨家堂、酉田、周山头、黄岭根、松庄等村的村民,视脚程远近,在天蒙蒙亮,或天还是深黑的时候就举着篾把儿出发,他们或挑着一担畚箕,或一对箩筐,或提着一个篮子,村民们在约好的路口或路亭上一同出发,待天擦亮时就可坐在相对固定的店铺石板沿上,兜售着他们的农产品。行日的时候,横街可以用水泄不通来形容,席地而坐的三都人将店门堵的水泄不通,来往过行的人将街堵的水泄不通。

  行日所兜售的产品,各有不同的市供他们摆放,比如柴火一般放在大井路,仔猪放在猪行路,一般无行的杂货就统统摆放在大街上或横街的店门口,所以相对来说,横街上的货物就比较丰富,而且随着时令而变化。从空间来看,横街上的产品也有所侧重,分段依次为油行、草纸行、鱼苗行。从时令来说,正月卖的以鱼苗居多,当时三都和靖居等乡部分村民在稻田里养鱼,年前他们卖了鱼,正月里正好可以补充鱼苗,由于鱼苗都放在水桶中养着,鱼苗抓来抓去的时候,往往让街面显得湿漉漉的;二月里卖蕃薯种和土豆种居多;三月里卖蕃薯藤;四月五月卖大蒜、生姜等。

  行日里卖不掉的货,有时会寄存在熟识的店家处,等着下一行继续卖。住在草席亭边的叶松娇,她的店里就经常放着三都人卖剩的大蒜、生姜。

  叶松娇从来没有看见过草席亭内有草席卖的,那里倒是常摆着鸭蛋。因本地不产编席子的材料,所以本地织草席的人不多。董小玲的姑婆在温州的时候就会织席子,松阳的商人从温州进来的席子都是成捆的,而且织得比较疏松,有的线头也断的,她就会拿过来加工一下,再卖出去。

  叶松娇的商行对面是楼有财的打铁铺,早先是草纸店,楼有财十六七岁时跟师傅学打铁,学成后在自己家开了打铁铺,支苏贞是永康人,经人介绍于1959年嫁给了有一技之长的楼有钱,两间店面花了500余元买来。

  楼有钱的店面过去几间曾经都经营草纸批发,其中一家掌柜叫徐昌通。

  横街上除了南货店,还有几家杂货店,现在桶盖亭进来见到的那家卖花盆的店以前就是杂货店,杂货店经营的内容主要是宜兴罐、锅盖、小风仓、竹筅、筷子、头梳、头梳盒子、矾红、烟筒、土纸等本地自产的土货。

  横街上有两三家盐店,有粗盐和梅头盐(相当于精盐),梅头盐是用稻草包着的,但买的人不多,主要是嫌其不咸。店家将盐装在大缸里,买盐的顾客一般会拿着自家的盐罐,山里人则带着竹筒来买,董小玲能记得其中一家盐店老板名叫宋增祥。

  横街上最多的还应数布店,一家德常布店,一家徐老三与小姨夫亮亮合营的瑞兴布店,一家潘棠记布号,一家公兴布店,另外一家就是盘给叶松娇的叶瑞利布店,叶瑞利布店还负责给洋钿印真假,一百元洋钿,每个都擦得锃亮,然后盖上他的章,如果是假的,由他包赔,相当于鉴定机构。

  布店站店的学徒很多是兰溪招进来的,站店的人不能坐,站在柜台里面,要从早站到晚,休息时双脚可以交替着抬一下,权当休息,双手撑在柜台上也有讲究,需虎口张开,叫“狮子大开口”。晚上店门上好了,学徒们还要索纸媒,草纸预先拿到鞭炮店用刀切成两指宽,先放入一根细细的竹签,索好后再抽出竹签。纸媒索好后码在一起,尤其是过年时要多备着。

  布店的老板有此讲究,因为顾客来买布需要挑布、量尺寸等,为了减少客人等待的焦虑和体现店主的人性化,一般客人来就会泡茶,还会递上烟筒,贵客就递上水烟筒,水烟筒每天早上都要洗干净泡好,普通的客人就是旱烟筒,并奉上烟丝和纸媒。

  一般的客人就递旱烟筒,西屏山上的佛殿上的题字由他写。那时布店的学徒们看到草蓆亭边上的詹廉泉大地主都是又敬又怕,敬的是他是个书法家,一字难求,怕的是他抽烟很拽,用纸媒时从来不吹灭,忽忽忽一张纸媒就烧到头了,他每次来学徒们都要准备一把的纸媒,尽管如此,他能到你的布店抽上一口水烟已经是给你很大面子了。

  学徒除了站店、索纸媒,还有很多日常,每匹布每天都要重新卷,拿一块木板叭叭叭地将它卷好,码齐。每匹常熟布,都有一段织得特别密,晚上翻卷的时候就要将这些紧密的地方包在外面,使顾客看上去摸过去布匹都很紧实。

  当时很多布店的老板也穷,备的货没有看上去那么多,后排的布堆的是一排排的,但其实布里面包着的是粗草纸,当顾客指向被包装起来的布匹时,老板就会托词到栈房去取,然后直奔要好的布店先赊点出来,等自己进的布到了再还上。

  横街上大一点的布店都有自己的染坊,这些染坊一般只供自家用,横街上只有叶德常染坊会对外,收取一定的加工费。

  老街上的业态十分丰富,既有行日的时令农产品,还有固定的南货店、百货店、杂货店、饮食店、布店、草纸店、鞋店、香店、烟丝店和剃头店等等,不愧为一个县城的次商业中心。

作者:黄春爱 来源:松阳新闻网 编辑:叶跃明 吴胜 时间:2018年7月19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中共松阳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国松阳新闻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2号 浙ICP备10209249号